俗话说三个诸葛亮,顶个臭裨将。王伦和几位外行兄弟讨论后,最后定下来还是先用香皂打开高端市场,然后借着名声再用肥皂占领低端。
没办法,用传统的营销方式也不是不行,但是见效慢且费人----王伦在京中能依靠的只有朱富,朱富暂时能依靠的只有张三李四等泼皮。
张三因为有和王伦一同坐过牢的生死交情,对王伦还是很敬重的,然后众泼皮才能被叫得动。但是指望这些人去开拓商业肯定是不行的----正经人谁去做泼皮?
只有王伦亲自出马了,但这几天要先把他心中的香皂做出来有了样品才行。
“水仙子”自然就成了香皂的品牌,王伦把相关事宜仔细吩咐朱富一番。后者已经有了制造肥皂的经验,只消在工艺上再优化一下让产品的颜色再好看些、味道香些、模样再周正些。
其实真正制造香皂是很快的,慢的是凝固时间。
在这个期间,要把安仁村的基地建围墙,要在城里把“四海商行”的招牌树起来需要找址,要招些人手以备扩张,都是劳心劳力的活。
好在朱富是做酒店出身,与这些商场上的东西都是相通的,王伦至多在旁边指点下。
融入宋代搞商业可能不足,但凭后世的经验和见识,顾问绝对是合格的。
经过这些天来的观察摸索,王伦已经对东京相关的商业状况做了一番比较详细的调查,一套比较清晰的商业计划已在腹中形成。
“水仙子”肥皂;
“虞美人”香皂;
“眼儿媚”眼霜;
“蝶恋花”香水…
都是用词牌名作的招牌,王伦准备亲自下场,用自己的文采为自家的产品打广告。
现在还差的是找一个风水宝地作为这些产品的门面担当,朱富现在的地方可以落脚,但“四海商行”的招牌肯定不能放在这里。
太偏僻。
于是自然想到人流量大、消费能力强的青楼、勾栏、瓦舍。
青楼之所以是攻关的重点,除了它的消费力惊人之外,还能够铺开王伦后继的白酒、玻璃…等大宗买卖,另外一个原因是王伦的面子在这里还有些分量。
媚仙楼是他准备攻关七十二家正店的第一家。
只是怎么做有些费思量。搞推销,原谅王伦也不擅长。
然后想着想着便路过媚仙楼了。老鸨见是梁府的小旗,便知是他,早热情地迎过来。
“什么风把小官人吹到寒舍来?这一去可是有好些日子不来了,我家女儿可是想官人得紧!”
万贯买一首诗在同行看起来是冤大头,但是如果从这段时间崔念四人气的猛涨、媚仙楼客人的暴增来看,绝对算得上是好买卖。
古有千金买骨,今有媚仙楼买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不见梁师成受此影响,后来也花了两万贯,却只买了一首戏作?
而王伦的名声更盛,近期开始盛传那首《青玉案•元夕》,整个东京的青楼都轰动了。
只因为传出者是李师师,又一个不甘寂寞的。
此词一出,古今元宵词全部黯然失色,有如东坡居士《水调歌头》一般出世后再无中秋词了。
不要以为宋朝没有报纸,人家宋朝的官报可厉害了,开封府每周一期,哪怕是过了半年的官报、朝报,大江南北都会被疯抢。朝廷圣旨、皇宫大事、大臣花边新闻、江淮名妓、大宋词人新作、南北特产、海外舶来品等信息,还真得靠报纸宣传呢。
崔念四也凭着这股持续的热度风头更劲,分析人士都说今年的金明诗赛评花榜上必然有她一席之地,只差名次。
如今再见到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正主,老鸨对王伦能不热切?
王伦对媚仙楼也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在,毕竟不是谁都能一词送万贯的。不见自己给程婉儿三首诗词,她那个吝啬老爹一个子儿都没掏过,还蹭了自己的一顿酒饭!
当然,不能都算在程婉儿头上,严格地说,只有《卜算子》是给她的,这个要实事求是地说。
何况他这次还带着任务来。
“妈妈好。小可也有好些日子没来了,崔小娘子还好吧?”
虽然开口就问崔念四的好有些直接,但谁让好男儿行事不拘
小节呢?再说要不是想见她,媚仙楼还有什么值得自己踏入的呢?
“我家女儿朝思暮想,这几天一直念叨着小官人,如今小官人上门,只怕她要喜之不禁呢。”老鸨说着便来邀王伦下车。
“妈妈,小可还有些事情要做,却只路过,改日有闲了再来。”他道。
这叫做欲擒故纵。
那老鸨才不依。王伦这是摇钱树,既然见了,怎肯放过?
“元宵刚过,衙门都还没开齐,官人又有什么事了?我家女儿这几日日也思念、夜也思念,如今好不容易见着官人,官人若不见一面,却不要怪老身?便喝喝茶说说话也好。”
那妈妈嘴是甜,至少一席客套话说得人暖洋洋热乎乎的。王伦本来就没打算离开,但是当王伦见到崔念四的反应时,还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宾至如归。
“官人是把奴家忘到脑后了吧?不然恁地好些时日不来,是有了相好的姑娘了吗?”
这一番热情倒把王伦弄不会了,话说我们此前一个晚上都在矜持,也就两首词的交情而已----甚至算不得交情,而是友好交易----突然之间就跃升到你侬我侬山盟海誓,好像咱们之间也没有感情上的约束吧!
而且就几日的功夫,难不成真的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王伦再自恋也知道不至于。
但不影响他虚应故事。
“瞧娘子说的,小可如何能忘了小娘子?只是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小可也要想法维持生计呀,纵想着日日见娘子,也得有那个实力不是?”
崔念四倒没想到王伦会说出这番话来。她虽然是青倌人、只以歌舞作为谋生之道,却身在青楼,免不了见多了行业内的逢场作戏,王伦本该虚应一番的。
哪知道他这回没再虚与委蛇,直接把“缺钱”二字印在脑门了。
只是光她所知,这几天的功夫他就得了三万贯的润笔巨资。住着免费的梁太傅的房子,身边就几个扈从,能花得几个钱?
却在自己面前卖惨,真是有趣。
【作者题外话】:搞错了章节,重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