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赵云,开局获得后世记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78章 董刘大战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武安国采纳郭嘉的建议,让五千匈奴轻骑兵采取游击战术,拼命骚扰公孙瓒的军队。 公孙瓒骑兵不足,拿匈奴骑兵毫无办法,只得向张扬求助。.z. 张扬派王匡率两万步兵出发,准备与公孙瓒合并一处。 武安国率一万步兵和五千骑兵相迎,其中弓箭手高达六千。 夏国的连弩与汉军弓箭手大军正面对射,弓箭手们如同割麦子一般倒下。 武安国命令步兵全军出击,汉军崩溃。 五千匈奴骑兵将汉军逃卒拦了回来,致使王匡全军几乎未能逃走一人,王匡本人被俘。 武安国回头堵住公孙瓒的军队,又是一场堂堂正正的正面决战。 公孙瓒落败,带着白马义从杀开一条血路,落荒而逃。 刘焉的北路军折损大半,再无进取之力。 夏国目前正在支持西域的战争,还准备抽调玄武军进入关中,又需要大军镇抚新得的并州,也是无力东进。 北路就此安定下来。 中路方面。 刘焉安排了步兵90000,骑兵25000,民壮50000。 以袁绍为主帅,袁术、曹操、鲍信、严颜、鲍鸿为辅。 董卓安排了120000步兵,30000骑兵,50000民壮。 以牛辅为统帅,胡轸为副帅,李傕,郭汜为小帅,另有将领若干。 袁绍坐镇中牟,牛辅坐镇成旋门关。 双方的兵力都很雄厚,很难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 事实上。 中路军的双方主帅,都没有尽快决战的意思。 刘焉将袁绍、袁术、曹操等人派出去作战,一方面是真的看好他们的才华,另一方面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力量太强大了,想用战争消耗掉他们家族的实力。 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就来了个顺水推舟,将大量家将和私军精锐派入军中。 利用家将和私军,他们把中路军变成了自家私军。 对于自家私军,他们当然会十分爱惜。 保存实力,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而在牛辅这边,牛辅是不敢输! 自从刘焉称帝,董卓就失去了政权正统性。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董卓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称帝事宜。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路军可以不胜,但一定不能大败。 在南路。 刘焉安排了步兵30000,水军5000,民壮10000。 由孙坚统帅,毌丘毅、赵融、夏牟辅助。 孙坚将主力布置在寿春,由赵融率5000水师守阳泉。 董卓安排了步兵40000军队,骑兵10000,当地民壮若干。 由徐荣和吕布分别统率。 由于吕布不服徐荣,二人将军队一分为二。 徐荣率25000步兵与5000骑兵守汝阴,吕布率15000步兵5000守安风。 孙坚作战英勇,被视为一名猛将。 徐荣和吕布,都将孙坚当成猛将来防备。 就是这种固有认知,让他们吃了一个大亏! 孙坚秘密调动两万军队来到阳泉,登上水师船只。 他们沿汝水西行,在夜间通过了徐荣水军的警戒区域。 二月十一,孙坚偷袭豫州汝南郡的富波县城得手。 趁着消息还没有扩散,孙坚在第二天下午命降卒诈开富波县以西的原鹿县城,夺取了吕布屯积在此处的大量粮草。 吕布不但失去了备用粮草,连后路都被断了! 吕布大怒,亲率大军前往原鹿,却在半道上中了孙坚的埋伏,大败而回。 徐荣是董卓派在南路的名义统帅,即使和吕布关系很僵,也不可能见死不救。 徐荣亲自率军攻击富波县城,到了地方以后发现,孙坚直接舍弃了这座城池。 徐荣又率军队来到原鹿,发现孙坚还在这里。 徐荣当即对原鹿展开猛攻,但孙坚守得非常坚决。 双方攻守七日,各自损失惨重,原鹿城依然还在孙坚手中。 徐荣让吕布过来帮忙,吕布以整顿败军为由拒绝。 局面僵持下来。 二月底。 西面的求援消息传到徐荣耳中。 原来。 孙坚派出夏牟率五千步卒,轻装杀入豫州腹地。 西面的一座座小县城,基本上都是不设防的,被夏牟轻易攻克。 夏牟将各城的钱粮取出,尽数分给当地百姓,顺便在当地征募军队。 由于正值春荒时节,许多穷苦百姓为了一口吃的,纷纷踊跃参军。 当地豪强大都心向刘焉,主动为夏牟的军队打造武器,并提供麦饼等干粮。 仅用了半个月,夏牟的军队就从五千膨胀成了两万。 夏牟将军队一分为二,在当地豪强的帮助下,轻易拿下新蔡和褒信两县。 得到两县之地以后,夏牟继续在当地开仓放粮,征募士卒。 徐荣大惊,连忙舍弃掉鸡肋一样的原鹿城,率军追击夏牟而去。 孙坚留下四千伤病士兵驻守原鹿城,率一万军队向北急行,打算攻击防守空虚的汝阴。 却没想到! 吕布率三千骑兵突袭而至,直接就将行进中的孙坚后军杀得崩溃了。 孙坚一面让毌丘毅收拢后军逃过来的败兵,一面亲自迎击吕布。 两人大战数十回合,吕布一戟捅飞了孙坚的头盔。 孙坚披头散发而逃,并在中途扮成小兵,终于逃过了吕布的追杀。 孙坚一逃,孙坚的中军和前军也崩溃了。 吕布大杀一场,俘虏四千多人。 然后。 吕布率降兵来到原鹿城下劝降,使得城中守军士气大泄。 两天以后,原鹿城被吕布攻下。 同一时间,徐荣追上夏牟,连败夏牟数阵,最终摧毁了夏牟的两支军队。 夏牟只身逃亡,不知所踪。 至此。 孙坚损失兵力两万左右,退回寿春舔伤口去了。 徐荣和吕布的军队也损失了近三万,并被夏牟搞乱了后方。 南路军这边,可谓是两败俱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