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赵云,开局获得后世记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3章 形势喜人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工部管辖的事情很多,需要统计的数据也很多。 但是,张松竟然把统计时间截止到了上月月底。 这就非常厉害了。 就冲这一点,赵云就认为张松这个工部尚书做得真的不错。 而每当张松念出一组新数据,赵云的心里就更加踏实了一些。 从那些数据中,赵云看出了夏国的根基状态。 毫无疑问,夏国已经有了相当的根基。 就拿钢铁产量来说,大约已经达到了汉朝的三分之一。 这还是夏国立国不足一年的产量。 若是到了明年这个时间,产量肯定可以翻个两三倍。 在后世,评价某国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该国的钢铁产量。 若按这个标准,到了明年这个时间,夏国的国力就与大汉的国力相差不多了。 张松用了五六分钟左右,方才念完了所有数据。 赵云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好指点的。 不过,对于其中的“大夏”,他觉得名字有问题。 要知道,夏是夏国的国名。 一个县叫大夏,县中首府名叫大夏城,怎么听怎么别扭。 稍一琢磨,说道:“大夏县、大夏城改个名吧,就叫大兴县,大兴城。” “诺!” 张松当即答应下来。 等张松坐下,慕容平安站起身来。 慕容平安兼任户部尚书。 他一开口,就让赵云吃了一惊。 “目前,我国已被统计的人口共有576万……” 在赵云的印象里,夏国目前的人口应该在三百多万。 原因很简单,夏国的国土目前由两大部分构成。 凉州和青藏高原。 凉州战乱多年,百姓们死的死,逃的逃,人口所剩无几。 全州人口加起来,算上枹罕地区,人口也不会超过一百万。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粗略估算人口在百万出头。 因为从关中引进了一百一十多万人口,这才使得夏国的人口总数突破了三百万。 他怎么也没想到,现在的人口已有将近六百万了! 刚想询问一下,就听慕容平安说起了新增人口的来源。 原来。 黄忠和张辽只占领了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 这些地方都是青藏高原上地势较低,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 但是,这部份地方只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截止九月底,张辽把青藏高原的剩余地盘也打下来了。 虽然多数地方都是不毛之地,但在一些避风地形和盆地,分布着一些水草丰茂之地。 而就是这些地方,养活了不少胡人部落。 在圣女教的圣女们的引领之下,夏国官府把绝大部份的高原部落都找了出来。 原来粗略统计的一百万人口,陡然暴增到190多万! 此外。 随着凉州被夏国安定下来,许多因战乱而逃进山林的凉州百姓陆续下山。 这些人口加起来,竟然有三四十万之多。 其余的新增人口,全部来自关中地区。 安全司将早期的关中移民送回家乡现身说法,陆续又引来近百万人。 经过这两次大移民,关中的人口已经锐减了一小半! 除了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其余各地都已是地广人稀。 也是因为关中人口大减,徐庶才想到了迁移各地贼匪进入关中。 一是用贼匪去消灭关中世家豪强。 二是用贼匪去填补关中的人口缺额。 听说自己已有近六百万人口,赵云的底气就更足了。 大汉的人口应在7000~8000万之间。 被夏国弄走近六百万人口,大汉的人口很可能只有六千多万了。 也就是说,夏国现在已经有了大汉的十分之一人口。 夏国是一个重视工商业的国家,拥有东西方两个方向的商路。 大汉却以农业为根基,国家还处于诸侯割据状态。 不出意外的话,最多五年,夏国就能在国力上超越大汉。 赵云正想得美滋滋,却听慕容平安说到了粮食问题。. “目前,草原上的近两百万人之中,大约有五十万人依然还在挨饿。 按照户部和计部的共同估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几乎已经达到了警戒线。 一旦我国与外界发生大战,或者汉地的百姓们发生欠收的情况,我们的粮食供应立即就会出问题。 为了缓解粮食问题,户部安排了两路商队前往西域。 南路从青海城出发,沿草原丝绸之路向西而行。 商品主要是青盐,咸鱼,皮衣,毛衣。 北路从枹罕出发,沿河西走廊向西。 商品有茶叶,成衣,书籍,精美陶瓷。 我们的希望是,从西域运回大量粮食。 如果那边果然有大量粮食,工部将沿着南北两条商道,修建一南一北两条水泥路。” 赵云微微点头。 粮食问题,依然是勒在夏国君臣脖子上的一条绞索。 按照现在的形势,东面马上就会打起来。 一旦发生战争,汉地的农业生产必然大受影响。 到时候,汉地就无法正常供应夏国的粮食了。 好消息是—— 夏国已经打通河西走廊,还杀进了西域地区。 即使不能在短期内全取西域,但拿下丝绸之路南线问题应该不大。 通过南线,夏国的商队就能与贵霜商人交易。 来自印度地区的稻米,中亚地区的小麦和肉类,将能源源不绝输入夏国。 当夏国把关中、汉中、蜀地这一片地区全数拿下,自己的粮食生产能力也会大增。 哪怕再加两千万人口,应该也能自给自足。 户部汇报之后,蔡琰站了出来。 目前,蔡琰身上依然身兼多职。 分别是: 计部左侍郎,礼部文教司和科考司司正,枹罕希望小学校长,总教师。 由于计部尚书空缺,蔡琰事实上领导着计部。 因此,蔡琰出来,是汇报计部工作的。 “截止九月底—— 我国共印出纸钞21亿贯。 其中,13亿贯是预留的修路资金。 目前已使用1.8亿贯,剩余11.2亿存在银行。 其余8亿贯是官府的发展资金。 其中的7000万贯通过薪酬等发给了全国军民,4.2亿分配给了各级官府,余者存在银行之中。 根据我们的统计,约有二百八十万百姓持有我国的纸钞。 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人拥有2.5贯钱。 由于我国工商业发达,货币流通很快。 这二百八十万百姓,人均实际拥有的财富应在15贯钱左右。 每个百姓一日三餐吃饱,每个月吃三个肉罐头,月均开支在700钱左右。 工人的平均月薪,在2300钱左右。 限于人力,对于种地百姓的统计暂时无法进行。 然而,根据宣访司的反馈,种地百姓的财富也在稳步增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