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叶北支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1-196章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191章 “第十三个月的那份信件,如十三个月前一样,言之凿凿,诚恳而又不花哨。我开始反思,我展开了对陈宇老师的研究和调查,最终发现,他比你说的更加伟大。那时候我坚定的认为,我一定要宣传陈宇,我一定要宣传王家村。我要用尽一切的力量去宣传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只知道,我不能让他默默无闻!” 总理认真的看着王江,眼里有回忆。 王江惊呼到:“原来,陈宇能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是因为您……” 总理笑着说:“你将他成功推荐为了那样的模范人物,是你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是你们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而我强力向我的领导推荐,并且力排众议去盖章签字,则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 “我我我……” 王江语无伦次。 “你我,神交已久。这十三年来,其实我也一直在暗中观察着你。只是你不知道。” 总理哈哈大笑:“正如,那些年,你一直关注着陈宇,而他也不知道……今天,我在直播中看见了陈宇回忆中的你,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和你见上一面。久违了,王江。” 王江再也忍不住,哽咽了,却使劲儿的压抑着不想让自己哭出来。 他细数自己一路走来,步步艰辛,在官场之中,他就是一个素人。 没有背景,没有优秀的父辈。没有很卓绝的远见。 却只是坚守着去做一件事情! 这一辈子,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投身教育。 而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那便是恪守教育的愿则。 这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情,就是献身于教育。 其他的,他什么也不会…… 他不会钻营,不会奉承。亦不会投机取巧。只是愚笨的做着这一件事,只做一件事。 他以为他此生,只是止步于科员。困守小小梁州市。在那里,也满足。 却没想到十三年来,平步青云,从那被秦岭所包围的小小山城,一路走向了一省之父母官,担任教育厅长。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他存在有很多未解之谜。 而今天,解开了迷惑。 是十三年前自己的愚蠢的坚持,惹起了当年在宣传部,如今在国务院的二号人物的默默关注。 走不动的时候,他会从背后推自己一把。 累了的时候,他拉了自己一把。 正如……十三年前,陈宇走投无路来到了梁州市教育局,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时。自己推了他一把,拉了他一把,坚持了十年暗暗的帮了他几次。 一样的遭遇! 一样的问题! 一样的人! 王江热泪滚滚,他的血液也随着眼泪而沸腾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理朗声大笑:‘此乃,公道,正道,人道,天道!非权势富贵也。你看看,你不也获得了这样的‘道’嘛?十几年前你那同事说,陈宇总有一天,能得举国之‘道’。你看看……今日这天下十四亿人!’ 王江看向了办公桌的笔记本电脑,上边直播着陈宇的记忆。 而在一边的另一个分屏,上边是调取了广电总部的数据。 此时,互联网同时在线,观看者人数:“1023410500……十亿人!” 电视广播收视率:99.9854%! 举国! 第192章 时间回到十三年前。 湘潭卫视电视台的记者算是彻底的入驻了王家村了。 陈宇讲课的时候,他们在旁边拍摄。 陈宇带孩子的时候,他们在旁边拍摄。 陈宇给大家做饭的时候,他们也在旁边拍摄。 这一天,陈宇在讲台上上大课(所有学生全部参与),讲台上,陈宇侃侃而谈: “今天语文,讲论语。纵观整部论语,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嘛?” 下方,十几个学生都是学过论语的。能在陈宇的手底下上学的孩子,甭管来之前是怎样,但是来之后最多两个月的时间便脱胎换骨了。 当即,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说: “陈宇肯定最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对,陈宇本来就是老师了,怎么会喜欢这种有夸赞自己嫌疑的语句呢?” “那陈宇喜欢,有朋自远方来……” “才不是呢,我感觉陈宇肯定最喜欢那一句,因为我也喜欢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时,徐盼说:“老师,我认为你肯定喜欢那一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 陈宇笑呵呵的看着她,这一句算是论语里比较冷门的了,不是那么的经典。不由得问她: “那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嘛?” 徐盼惊喜,看来自己猜对了,她不自闭了之后就格外的喜欢在课堂上进行表现,希望陈宇能高看自己一眼。 当即自信的说: “意思就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天地的道理,知道世界上的事情,那是圣人。通过从小刻苦勤奋的学习,而知道了世间的道理,那是仅仅次于圣人的存在;而如果遇到某个难题解决不了了,所以通过学习弥补自己漏洞缺憾的人,是又次一点。但是,如果遇到了问题和困难,却依然不学习的人……是下等人。而这里的下等人不是阶级上的下等人,而是单纯论做人的角度上来说,是下等人。” “我们应该学习这句话,应该努力的发挥这句话的精神。陈宇,我认为我们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上。我们也不是学而知之者。因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不存在。通过学习知道了世间所有道理,也不存在。我们更像是很想努力,很想在某方面取得成就,所以才努力学习。我们都属于困而学之。” 话音未落,王国荣当即反驳到: “你胡说八道,你是困而学之之人。我才不是呢,我们都不是,我们都是学而知之者。我们就是比你高级!” 上次的事情过后,王国荣和徐盼逮住机会就要吵架;但这种吵架陈宇是旁观的,因为他们的吵架都不是互相骂娘,而是就事论事,是学术上找茬、辩论。 第193章 也好。 两人未来都是走的科研路子,少不了和人辩论的时候。提前丰富这些辩论知识也好。 徐盼冷哼一声:“你这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周易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哪有通过吹捧自己来达到贬低他人为目的的人呢?这样的人不是君子……不是君子,那就是小人,你这个小人!” “哈哈哈哈!”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教室角落里,窗外。 摄像师们都饶有兴趣的笑了起来,这些孩子还挺有意思。有意思的同时,又很惊讶。这些孩子你看似伶牙俐齿,但却都是引经据典,太有文化了。太有学问了。最小的才八岁,居然连论语也能读透。这在外边城市的小学里,不存在。 而黄记者只是撇嘴:‘真无聊……我们拍纪录片来的,哎,一点爆点都没有。’ “……” 王国荣听徐盼说自己是小人,也不恼怒,只是哈哈大笑: “好一个周易呀。今天咱们学的是论语,而论语孔子曰: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徐婆婆,你五十了嘛?” 徐盼憋的脸通红,最终只能狠狠的看着王国荣: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哈哈哈!” 王国荣再次哈哈大笑:“三十年的河东,还要加三十年的河西。那你不就六十了?六十的老太太,我欺负你干嘛呀……” “哼!” 这一次,徐盼落败。哼了一声坐下来生闷气。 班上发出了哄堂大笑,这俩人太逗了。别的同学关系都不错,就这俩人就是活宝。 陈宇忍俊不禁,但眼里却有赞赏之色。 两个小小的人儿吵架辩论的时候,引经据典,每一句话都有来历,每一段话都有出处。 一个套用了论语之外的周易说事儿。 一个又用了论语之中的逻辑来反击。 且不说两人学术水平如何,但是辩论逻辑却是无比的清晰,思维很敏锐。陈宇也是搞学术研究的,他太知道有时候你和同行辩论的时候,会把你气死。这其中就是辩论导致的。 这两人从十几岁开始辩论,但没有诡辩。而是引经据典,有理有据的互相用逻辑攻击对方。是好现象。 赵青就没有这口才。 而王定海基本上只能憨憨的张着嘴巴,呐呐的看着两人你来我往。只是感觉牛批,都能听得懂,但是他上……他几秒钟就让两人中随便一人怼的说不出话了。 赵青是工程师,就事论事,不辩论。不吵。实力说话,技术说话。所以也只能听个热闹,虽然心里羡慕两人口才好,但是也学不会。 而王定海,从小是读二十四史的人。读二十四史的人,是实用派。你让他引经据典,他引不出来。但是他却能记住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后果,其中有哪些套路……他可能记不住人名,记不住年代,但是却绝对将其中的事情信手拈来。 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所以王定海也格外的羡慕两人的口才,但是,也学不来。 各有各的特色和优点。 第194章 而徐盼和王国荣,则是同一类的人。 他们拥有着及其强烈的逻辑感,拥有着远超常人的记忆力。思维清晰且活跃。他们读不了二十四史,没有办法被淹没在史海之中去咀嚼。 但是过目不忘,能记住逻辑。这就是典型的做科研的人才。 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特色。 各有各的擅长领域。 陈宇在讲台下的笔记本上,默默的再次在几人的名字后边,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深刻的了解到学生们的特长,加以培养。 教育,就是点对点!就是精准! 这种教育模式的唯一缺憾是——费心。 陈宇也点到为止,没有让他们继续辩论下去,笑呵呵的说: “今天咱们讲的是,君子不器。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觉得,整本论语的精华,便是这一句了。” 徐盼有些失望,嘟囔到: “这么短的一句话啊……” “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嘛?” “君子不器,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像是器皿一样?为什么呢?” “陈宇,没学过这一句啊。、” “咦?陈宇,我怎么不明白这一句的意思?为什么不能像是器皿一样呢?” “……” 教室角落里,黄记者听得打瞌睡,嘟囔一声:“什么玩意儿啊。太无聊了,这纪录片拍出去根本没有收视率啊。关了吧关了吧,别浪费电了。” 摄像师听从的点点头。 黄记者又说:“什么君子不器?什么意思啊?讲这些东西,孩子听得懂嘛?无聊……” 摄像师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陈宇觉得我们在拍他,所以故意在这里说一些高深的知识?达到上镜的效果?” 黄记者嗤笑一声:“这还不明显嘛?好好笑哦,小学生在这儿学论语?那些个圣人的之乎者也有个什么好学的。他就很天真的以为,这样能上镜?这样能达到表演效果?哎……有钻营的心,但还是做的不自然啊。这根本没有节目效果的。” 摄像师认可的说:“观众是想看十大人物,到底是怎么感动中国的。不是来看讲这种昏昏欲睡的课的……” 黄记者若有所思:“你看,能不能去找导演来?和陈宇协商一下,咱们设计一些剧情,让陈宇表达出来?” “剧本?” “对,得找个剧本啊。” 陈宇没有考虑那些摄制组的人,只是看着孩子们灼灼的目光,说: “君子不器。器,是器皿,是器物。在孔子那个年代啊,一种器物只能够做一种事情。就比如鼎,就是做饭的。比如……宝剑,就是杀人的。比如,杯子,就是装水的。弓箭,只能够用来射箭矢。这,就是器!” 徐盼说:“那为什么是君子不器呢?” 第195章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不应该只能擅长一样事物。君子,不应该只发挥一点点作用……” 陈宇看着赵青说:“比方说赵青,只是修建大坝嘛?可是,这毕生所学不就浪费了嘛?如果有一天赵青有能力修建起真正的大坝了,那么,她的才能,也足以去建设优秀的桥梁。也可以去设计优秀的基建设施。可如果只修建大坝的话,那么就狭窄了。这就是君子不器。” 赵青问道:‘可是老师说,人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往前走,贪多嚼不烂。’ 陈宇笑着说:“对。修建好的大坝,强的大坝,是你的专业。但这也是基础。发挥更大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先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专业。如果连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就叫做贪多嚼不烂……如果做好了本职工作,却没有发挥更大的价值,那么就是‘君子器;’。” 一众学生若有所思。 这时,徐盼问道:“陈宇,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应该多去学习一些更多的技能?有更多的用途?” 陈宇摇头。 一众学生懵了,也不是嘛?那是什么呢? 陈宇在黑板上写下了‘君子不器’四个字,沉声道: “我所理解的,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强者,应该要发挥更大的价值。没有最大的价值,只有更大的价值。” “君子,不是什么谦谦君子,也不是什么美男子的意思。在这里……指强者。” 学生们若有所思着。 这个时候,徐盼站起来忽然说道:“陈宇,您是不是做到了君子不器?” 陈宇哑然失笑:“怎么这么说?没有没有……” 徐盼认真的道:“你就是有。我们都知道了,您可是国家科学院的硕士,未来一定是教授,是院士级别的科学家。但是你却出来教书了,把你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别人,然后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教更多的学生。国家失去一个科学家,但是得到了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带出了几十个优秀的学生……这不就正是君子不器嘛?” “啊,我明白了老师,难怪您最喜欢君子不器这四个字。因为你一直都在身体力行的去践行着这四个字啊……” 陈宇苦笑着。 而班上的学生们,却都若有所思的看着陈宇。 似乎,大概的明白了这四个字的意思…… 似乎,大概抓到了点什么。但是好像又什么都没有抓到。 什么叫君子不器呢? 明白了所有的表面,可却总觉得,似乎又有哪里不太理解吧。 徐盼其实说的很对,陈宇,做到了君子不器。 第196章 那一夜,王定海的父亲死了,陈宇做下了最后的决定,决定留下了。 那一夜,陈宇就明白了君子不器四个字…… 是传承。 他要教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来,让这些学生走出这座大山。 未来,这些孩子将改变这个世界,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这,便是君子不器。 一节课结束…… 这时,黄记者笑着走了过来:“陈宇?来……” “嗯?怎么?” 黄记者嘻嘻笑着说:“这实在没有节目效果啊,为难死我了。” 陈宇有些歉意:“山里实在条件有限,这是我们的日常……” “您看,日常可不可以按照我的要求,稍微改一改?” “改什么?” 黄记者激动了起来:“能不能,体现出您‘感动中国’的一面呢?就是打个比方……比如哪个学生家庭特别困难,您给我们说说?我们去重点拍摄一下,重点拍摄一下他家庭的困难,以及悲哀。然后……” 黄记者说着,滔滔不绝了起来:“然后,然后您像是一个英雄一样从天而降,帮助这个学生渡过难关。体现出伟大的人性光辉的一面。就打个比方说,假如,我说假如啊,假如哪个学生生了重病了,家里没有条件负担不起。您出现了,一个人背着孩子走山路,翻山越岭,不辞辛苦的去医院救治……” 说着,黄记者眼神越来越亮,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导演了。 可却没有注意到,一直随和的陈宇,一张脸逐渐的阴沉了下来。冷得吓人。 他依然滔滔不绝:“这样一来就有了冲突,这样一来,这不就有了体现您人性光辉的一面嘛?我打算把这一段剧情拍成三集。到时候在台里放映的时候,剧情紧张,环环相扣,我们再加以炒作,不不……我们加以,加以宣传,对,宣传。” “在宣传之下,一定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同情心。同时,一定能让观众心弦紧绷。更能对你印象加分。我认为,这样一来我台收视率将会蹭蹭上涨,而陈宇你,啧啧,哎呀不得了,就要成为大明星。搞不好甚至全国还要自发的对王家村捐款……” “你想想啊陈宇,全国要是都捐款的话,那得怎样?那这笔钱可以翻新整个学校,可以修路,您也要出大名了。到时候在评选为……陈宇,你怎么这么看着我?” 说着,黄记者转头,看向教室外站着几个少年。 少年们衣衫褴褛,眼中噙着泪水…… 陈宇站在少年们之前,用一种冰冷的眼神看着自己。 忽然。 陈宇举起了手。猛然抽了出去:“败类!” ‘啪——’的一声脆响。 黄记者被一耳光打的一个趔趄。 这一刻。 静! 全场寂静! 死一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