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风起云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9章 小镇下岗风潮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1988年三月份中旬,春节的喜庆气息还没过去,狐山丝绸厂正式宣布破产倒闭。 全厂近五千人,有三千七百多名工人被一次性买断工龄被迫下岗。 剩余暂且停薪待职的工人,也在惶惶不安中等待接收分配,根本看不到希望。 而那些直接下岗的工人,按工龄领取的补偿,最多的也不过几千块而已。 这几千块,就是他们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如一日在厂里的证明。 此时的大环境就是如此,国营企业不重视效益,只按国家给的指标完成任务,常年都属于亏损状态。 国家正是建设时期,根本没力气再花费巨大来养这些亏损企业。 裁员,节流,企业改革是必然发展,在各项裁员条例还并不完善的80年代末,把工人推向社会也是无奈之举。。。 有的人几乎半辈子都在厂里上班,突然失业了,没有了每月期待中的工资,大多数人感觉一下子没有了盼头,一部分人甚至感觉天都要塌了。 之前的国营大饭店跟国营商场倒闭的时候,涉及的只是几个或几十个人,还不觉得如何。 而这一次,狐山镇里几千个家庭突然没有了收入来源,整个镇子都散发着压抑的气息。 武江山知道这只是开始,再过几年,狐山的其余几个厂都会陆续破产,改革重组,或转包给个人成为民营企业。 岗位竞争越来越强烈,再没有接班一说,下岗工人也会越来越多,而这些人,有的除了国企职工这个身份之外,啥本事都没有。 有的虽有技术,但局限于某一专业方向,这两种人一般都只能到一些单位打打杂、当当力工,收入都不太好。 有的有技术还行,人才哪里都需要,能去给人家当当技术员,或当个技术工人。 有的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太好,找工作没人愿意要,日子就会很难过了。 原本,按照前世的轨迹,狐山会兴起一阵打工热,众多下岗工人在狐山找不到可以养家糊口的活。 只能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外出去打工。 而武江山没想到的是,重生前狐山并没有出现他这样的人,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短短两年就挣到了让人眼红的财富。 所以他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许多人的选择。 有人尝试着用手里刚发的买断工龄的钱想要学他做生意。 有人则谨慎一些,因为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拿的最多的一次钱,用光了,就没有了。 明面上暂时看不出什么,可狐山主街的房子,却都悄悄涨的房价,因为最近来打听的人太多了。 都知道做买卖不能在犄角旮旯,要是明面上,地理位置好的。 武江山无奈的笑笑,开着车跑去了客运站前头路边等着。 八点来钟,张军把张丹娜送上客车,看着车开走他就回去忙了。 他是万万想不到,张丹娜刚出客运站不远就下车了,上了武江山的小轿车。 “给,我妈给拿的早饭,还有零嘴,给你路上吃的。” 武江山从后座拿过一个布包,塞在了张丹娜怀里。 “还有这个,我奶给的红包。” 武江山又掏出了红包,催着张丹娜打开,张丹娜打开一瞧,里面是一百零一块。 张丹娜的小脸顿时就红了,百里挑一呀,镇里谁家娶媳妇,进了门才给这么多呢。 “江山,这不好吧?我都没去给奶奶拜年。” “没事,又不是外人。” 听到这话,张丹娜小脸更红了,带着喜悦和害羞的笑意。 “对了,我妈给了你多少钱红包啊?” “我丈母娘那能小气吗?给了我一张大票。” “五十啊?” “咳,十块。。。” “哈哈哈哈。。。。”张丹娜听完笑的肚子都疼了。 自己喜欢的女孩坐在副驾驶,武江山一口气开了几个小时的车都不觉得累。 虽说是提前了一天,可到了省城也已经是下午了。 武江山还是老规矩,到了住宿的地方先打电话回狐山,留下能找到他的联系方式。 没办法,没有手机,就怕店里有啥事找不着他人。 也不知道传呼机和大哥大现在有没有出来?反正武江山目前是没看到有人用。 前世他这个时候还是个兜里翻不出两块钱的穷屌丝,更不可能接触这些“高档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