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开局召唤不良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8章 蜀国使臣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目前魏国冀州的易阳城,已经被建设成了魏锦的纺织中心了,有着全魏国最大的集中化国有织锦厂。 这里面采用了沈括与墨家、公输家族合力研发的新型纺织机,不仅仅效率提高了,就连品质也是有所提升。 锦这种东西,越高档,也就越难纺织。 为了形成品牌效应,易阳魏锦被划分为上等、中等和下等,对应的则是他们的价格和产量。 虽然易阳锦一开始声名不显,但是在沈万三庞大的商会宣传下,很快便被送到了各国进行销售,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成都·蜀王宫大殿 荀谌在听到刘焉一下子送出三千匹蜀锦,自然是躬身行礼感谢,人家都掏出东西了,客气也得客气一下。 “外臣替我王,谢过蜀王美意了。” “哈哈,荀先生无需客气,孤与魏王,神交已久,些许蜀锦罢了。 不过蜀地至邺城,相聚数千里,沿途难免有贼寇袭扰,孤派一千勇士相随护送如何?” “那真是再好不过了。”荀谌再次谢道。 三千匹蜀锦可不少,即使刘焉自己不提,荀谌也会向他要些护卫。 几日后,上千人的队伍,从蜀地出发,发展沿汉水至南阳再北上邺城。 这样可以避免混乱的关中地区,尽可能高的保证礼品和使者团的安全。 毕竟李傕和郭汜对于这样“肥美”的使者团,还是存在不小威胁的。 邺城 袁天罡和左慈相对而坐,下着一盘棋。 “你去了汉中?” 纵使左慈行踪诡秘,但是袁天罡还是能掌握他大致去了哪的。 “汉中张鲁,与天师道颇有关联,老夫不过是去和他交流一番。”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道(又称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张道陵又著《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即老子)。 “张鲁若是归降大魏,倒是可以成为进攻益州的利刃。” 袁天罡早就在盘算着怎么拿下张鲁了,如今道家归附魏国,张鲁既然以道家天师自居,自然与魏国有些纠葛。 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 张鲁是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在张陵死后,张鲁父张衡继行其道。张衡死,张鲁继为首领。 张鲁通过其母与刘焉家的关系,得到其信任。 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 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并截断斜谷道,在刘焉授意下,杀害朝廷使者。 如今,张鲁虽然算得上刘焉的部下,但是割据汉中却算得上半独立状态。 至少目前刘焉或者,张鲁还是听话的。 不过,根据袁天罡算得卦象来看,刘焉没那个命,寿命不久矣。 刘焉一死,益州必然生变。 棋局之上,黑白交错,袁天罡霸道进攻,左慈淡定防守,两人僵持不下。 “魏国对战盟军,胜算几何?” “必胜。” “这么有信心吗?” “大魏君臣同心,国力强盛,纵使盟军表面势大,也是不堪一击。” “贫道只能祝你们胜利了。” “借你吉言。” 在荀谌出发离开成都之日,毛玠和同行的周瑜,也说服了荆王刘表,加入联盟。 因为南阳郡之事,魏国与荆国矛盾激化,已经走向敌对。 襄阳与樊城,相距不足百里,算得上两国前线了。 这让刘表赶到非常的不安。 周瑜随毛玠一同去,也是表明了吴国的态度,希望先放下两国矛盾,专心联合对抗魏国。 吴国主动示好,再加上魏国的威胁,刘表倒是罕见的爽快同意了联盟。 在周瑜的建议下,毛玠改变了策略,下一步并非按原计划去蜀国,而是转到去徐州的东海国。 因为荀谌大张旗鼓的返回,消息借不良人,已经传遍各国,魏蜀联盟已成。 故而,周瑜才建议,先找刘备,完成四国联盟,然后再去拜访刘焉,去试试他的成分。 根据周瑜的判断,刘焉绝不会真心和李烨合作。 刘焉不搞事情,刘表就能投入更大的兵力在北境作战。 荀谌一行人花了二十日左右,终于抵达了邺城。 邺城西门 李烨自己虽然没来迎接,但是为了彰显重视,还是派出了礼部尚书崔琰和近卫将军典韦带着五百黑甲卫迎接。 因为刘焉既然回礼,自然也是顺路派人出使魏国,而这个负责出使的人,就是尚书黄权。 对于魏国的具体情况,刘焉还是想派一个靠得住的人,实地考察一番。 车队在城门口停下,周围的百姓,有好奇的便驻足围观,但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众人从马车上下来,与崔琰、典韦等人拱手施礼。 荀谌也是热情的为双方做着介绍。 “崔尚书,典将军,这位是蜀国尚书黄权,字公衡。 黄尚书,这位先生是我大魏的礼部尚书崔琰,字季珪。” “见过崔尚书。”黄权再次拱手施礼。 “久仰黄尚书大名了。”崔琰也拱手还礼。 “这位将军乃是我王即位信任的近卫将军典韦,号恶来。” 黄权赞叹道:看書菈 “典将军如此高大威猛,魏王麾下果真是不乏猛士啊!” 典韦不善表达,只是抱拳施礼:“先生,你感觉也不错。” 黄权自己武艺也是尚可,自然看出典韦实力不凡,那一身气血真的像古之恶来一般。 被典韦这算得上夸了一句,也是一笑了之。 随后,在崔琰的带领下,商队进入邺城。 黄权骑在马上,看着邺城规划有序的街道,心中也是暗暗感慨。 邺城的街道上,见马车道和行人道区分开来,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而且邺城的商业已经越发繁荣,大大小小几十个商业区,散落在城内各地。 五湖四海的商人,跟随商队,来到邺城做生意,其中不乏抓住机遇而发财的。 使者团前往供他国使臣居住的驿馆时,便经过了其中一个商业区。 黄权坐在马上,看着来自各地的商品,不禁想起了成都那边的商业发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