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一品公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三章 朝堂急报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李佑在后厨一顿翻找,闹得后厨里鸡飞狗跳。 那厨子和下人们全都慌慌张张地凑了上来,向李佑请示。 可李佑只甩甩手,便将他们全都挥退,仍是自顾自地翻找着什么。 见到这副场面,韦敏一头雾水。 方才李佑还说要做些热食,可他在后厨里忙活半天,连火都没点着。 “殿下,您这是在做什么呢?”韦敏不由得好奇。 “我在找……找到了!” 李佑此刻正低头翻找着,忽地一扬眉,指着一个平底的小锅喜滋滋叫起来。 他很快走到那小锅旁,拿起那小锅上下看了看,极是满意地点着头。 “殿下,这是要做汤食?” 韦敏凑了上去,那口平底小锅,平日里都是用来煮汤的。 “当然不是了……” 李佑摇摇头,一脸神秘地抱起小锅,上下比对了一番,又喜洋洋往外走。 到得后堂,他又命人捡了小石块,搭了个小灶,将锅子架在了上头。 忙完一切,李佑才一脸满意地笑起来。 韦敏看得愈发糊涂,可走上去一问,李佑只是莫测高深地笑着,并不透露实情。 没了主意,韦敏只好静静候在一旁,等着看李佑的杰作。 过了约有半个时辰,小丫鬟汤圆才赶了回来,她提着个小食蓝,里面摆满了各色食材及香料。 可见到汤圆时,韦敏再没功夫去关心那食材了。 因为汤圆此刻的样子,实在是邋遢得不像话。 她蓬头垢面,身上黑一块灰一块,全是污泥,就连那发梢上,都沾了点点泥印。 韦敏一惊,赶忙上前相问:“你这是怎么了,让人给欺负了?” 汤圆的年纪不大,个头儿也不高,她这一副邋遢样子,很容易引人朝这方面猜想。 李佑也凑了过来,直摇头道:“该是不会,她是坐了咱王府马车出门的,怎么有人敢欺负到她头上?” 汤圆将那食蓝放到小桌上,直拍着衣裳,一脸苦涩道:“今日可是倒了大霉了,也不知哪个衙门里的公差,在长安城里纵马狂奔,溅了奴婢一身泥。” “衙门公差?” 韦敏大感好奇:“这怎么可能?” 大唐有明令,闹市区域不许纵马狂奔。 便是那些武将勋贵,骑马到了人多的地方,都要放慢速度,免得伤了人。 汤圆摇摇头,一脸不解:“奴婢也不清楚,那人在西市门口纵马狂奔,一路朝北而去……” “东市?朝北?” 李佑听了一耳,便即凝眉,看起来,他是听出了端倪。 韦敏赶忙凑了过去:“殿下是知晓内情了?” 李佑抿了抿嘴,蹙眉道:“倒是猜出了大致,只是其中缘由,却是猜不到的……” 他随即叹息道:“看来,是朝堂里出了事了……” “朝堂里……出事?” 韦敏好奇:“殿下何以作出这般推断?” 李佑沉声道:“西市往北,便是太极宫了,公差纵马往太极宫中奔去,想是去通禀紧急情报的。” “原来如此……” 韦敏这才领会其中内情,她不免感叹起来,李佑的头脑倒是灵活得很,只听了个大概,便能顺势推断出事实真相。 而且他的推断,稍一细想便能分析出,绝对准确无误。 看起来,这李佑当真是聪敏异常。 前些日子,韦敏回门时,父亲韦挺曾教育过他,凡事该依着李佑。 照韦挺的话说,李佑此人才识卓绝,绝对是值得信赖托付之人。 可韦敏当时不以为然,她虽欣喜于李佑脾气好转,又很有些鬼主意,能发明出逍遥露来。 可是真说到眼光见识,论其才学智慧,李佑并未显出过人之处。 现在看来,父亲的话倒是不假。 看了看一旁的李佑,韦敏心里涌起异样感情来。 嫁进来几年里,她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里,对李佑的诸般行为很是看不上。 可近些日子来,李佑彰显的能耐手段,却叫韦敏刮目相看。 韦敏甚至隐隐生出骄傲,骄傲自己嫁了个颇有能耐的夫君。 再回过头去一瞧,她这位颇有能耐的夫君,此刻正一脸馋相,在那食篮里往外搬羊肉呢! …… 太极宫中,李世民正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 今日天气阴凉,他特意在殿内置了暖炉,又吩咐太监关上门窗。 殿内一片安宁,所有人都禀息凝神,生恐打扰了天子理政。 “咚咚咚!” 正在这时,御书房外,传来了震天的敲门声。 李世民此刻正凝神批阅奏折,骤然受人惊扰,心中已是不满。 他正要发脾气,却又听得外头有人声传来:“陛下,臣有要事要奏!” 这说话的声音,李世民再熟悉不过,正是当朝宰相房玄龄。 “快宣!” 一听到房玄龄的呐喊,李世民即刻挥手,命太监开门放行。 房玄龄是当朝宰辅,若非有重大急情,他绝不会这般无礼,强行惊扰御书房。 很快,一脸慌张的房玄龄便疾步走入御书房中,他的手上,还拿着份沾满泥点的奏折。 “陛下,出大事了!” 房玄龄一进殿中,既不问安,也不行礼,却是直闯到李世民的书桌前,将那奏折递了上来。 他这般失礼,定是情况危急。 李世民赶忙接过那奏折,打开看了一眼。 一旁的房玄龄已开口道:“这是泽州刺史连夜呈上来的折子,泽州连降大雨,水位高涨,目前已酿酒灾情。” 李世民已很快扫过那封奏折,奏折里所陈报的,正是泽州水情。 泽州地区连日降雨,堤坝决损,引发洪涝,无数农田被洪水淹没,百姓流离失所。 “竟真的酿成水灾了!” 看到这封奏折,李世民哑口无言。 早些时候,泽州刺史曾上奏陈情,言说泽州地区雨量太大,恐有水灾风险。 那时,李世民便已有预警,他还特意招来朝臣,细谈此事。 只可惜,朝臣们对此事警惕不够,纷纷劝说不必杞人忧天。 那一天正是李佑孝奉逍遥椅之日,当时的李世民心情极佳,便将此事搁置下来。 可没想到,又过了旬月,泽州的降雨竟还没停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