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政哥,他在CPU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1章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刚才是谁说能速成百门火炮的?” 陈庆殷殷叮嘱完扶苏之后,又继续与工匠讨论。 “大人,是小的所言。” 一名年长的工匠站了起来。 “小的也是从鹤少府的火箭炮那里得了启发。” “另外就是打制铁铧的时候,触类旁通生出的念头。” 陈庆忍不住打趣道:“老鹤请你们喝了一顿酒,你们不思感激也就罢了,个个都琢磨着怎么薅人家的鹤毛。” “再薅下去,老鹤都被你们薅秃了!” 工匠们顿时不好意思地讪笑起来。 鹿、鹤二人最爱招摇,整天一副颐指气使的架势。 鹤仙翁摆酒庆功,大肆夸耀,俨然成了内务府的二号人物。 秦墨门徒不羡慕嫉妒他才怪了。 “你的火炮速成之法说来听听。” 陈庆饶有兴趣地问。 “前些时日田师兄让大家伙集思广益,总结加快铧犁制作的方法。” “小的在其中也有出谋划策,琢磨出了犁壁的大量制取手段。” 工匠比划着犁壁的形状,大概就是两个巴掌大的三角形铁片。 “沙模基本就是个扁扁的方盒子,中间有斜线。铁汁浇进去后,形成两片藕断丝连的铁页。” “待成型后,再置于炭火中烧红。” “以往这时候,都是由工匠一锤一锤来锻打成型。” “小的修过那水泥工坊的粉碎机,仿照它的样子,做了两个紧紧相邻的铁质实心滚子。” “将铁页趁热从火中抽出,塞入滚子中间的夹缝。” “然后转动握把,铁页就会被夹成又细又薄的片状。” “后面只需要简单修整,就成了犁壁。” “以此法来制,比之前省了不知多少功夫。” 陈庆听完这段话,脑子里大概已经勾勒出它的样貌。 这特么不就是最原始的钢铁热轧? 秦墨的工匠了不得啊! 但凡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还你一个奇迹! 年长的工匠憨厚地笑了笑:“小人想,要是把铁页铸得更大一点,把滚子也做得更大,是不是能压出和火炮一样大的铁片? 然后将它卷成筒,底部烧铸堵死,它就是火炮呀!” 陈庆感慨地说:“你不去开个莱阳钢管厂实在是可惜了。” “什么?” “大人您说什么管厂?” 工匠莫名所以地问。 “没什么。” “此法同样可行。” “只是以此制炮,焊接处强度不够,容易崩裂。” 陈庆说到这里,工匠的脸色顿时黯淡下去。 “不过……” “造不成火炮,造个迫击炮绰绰有余。” “田师兄,拨付给他铁料,让他早点把东西弄出来。” 陈庆爽快地吩咐道。 “谁还有好主意?” 一下午的时间,工坊里吵吵嚷嚷。 在鹤仙翁的刺激下,不善言辞的工匠大胆发言,把平日里积攒下的想法全都倾吐出来。 各种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又产生了许多天马行空般的灵感。 扶苏听得云里雾里,却又感受到一股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朝气。 这与各处官营工坊中死气沉沉的模样大相径庭。 夕阳西斜。 二人把决策权交给了田舟,打马离去。 “有秦墨各位高材相助,阅兵之事定然万无一失。” “先生可以安心了。” 扶苏一直在思考,怎么把冶铁工坊那种奋勇争先,齐心向上的劲头复刻到别的地方。 可思来想去,大秦能人无数,却没有第二个陈庆能创造出这样的环境。 叹息一声后,他唏嘘地随口说了句。 “还不够。” “既然是兴师远征之前的阅兵式,当然要隆重盛大一些。” “微臣在想,让士兵在前进的时候唱点什么。” 陈庆眼神飘忽不定,思绪发散。 跋涉数千里远征西域,毫无疑问是一场艰难的旅途。 该怎么让士兵拥有无坚不摧的意志,克服漫长行军中带来的苦闷、枯燥、士气颓丧,伤痛折磨? “唱点什么?” 扶苏沉吟思虑。 “对,唱军歌。” “不如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为题如何?” 陈庆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1941年苏联那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阅兵。 彼时德国调集五百多万大军,无数的坦克飞机,兵分三路以势不可挡之姿来袭。 红场阅兵之前,德军坦克已经抵达莫斯科郊外几十公里。 斯大林当着数十万军民的面,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 随后,学生、妇女、工人、农民、刚从前线退下来的士兵,所有可能拿起枪的苏联人都自觉地站了出来,高唱国际歌迎接检阅。 二十五分钟后,他们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战场。 以生命捍卫自己的祖国!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扶苏的神色有些复杂。 这句话好久都没人提过了。 秦献公时,国力不振。 魏国以魏武卒名震天下,多次入侵秦国。 在尝到甜头之后,广邀列国,商讨共同瓜分弱秦。 秦孝公得知消息后,自知大难临头,召集朝臣商讨对策。 大将景监提议,不如以黄金财物贿赂列国,以求得喘息之机。 问题是钱从哪来呢? 此时一名朝臣站了出来,慷慨陈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吾愿以全部身家,充作国用。” 在他的带头下,满朝文武大臣纷纷慷慨解囊。 连宫中的女眷,包括秦孝公的母亲都把压箱底的嫁妆拿了出来,帮助国家度过此次大劫。 清点财物之时,秦孝公看到老母连周天子赏赐给祖先的金钗都一并捐献,顿时愧疚难当,嚎啕大哭。 后来他立下‘国耻’碑,断指明誓。 这才有了后来的求贤令、商鞅变法,开启了强秦之路。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陈庆回忆着前世的曲调,低低地吟唱起来。 他时常会感到庆幸,自己来到的是大秦朝。 这是华夏历朝历代以来,最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一代人。 “殿下,让他们唱着这首歌,踏平四海吧。” 残阳如血。 陈庆眺望着天边,嘴角含着欣慰的笑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