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7章:元代第一才子,张养浩。(求订阅)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江宁老师,您这就回去了。” “回去了。” “是觉得我们双庆大学给的工资太少啊。” “钱教授,哪里的话,明代要讲的我基本上讲完了,至于其他一些知名人物,我想,其他教授讲得比我还好,我也就不需要班门弄斧了。” “江宁老师,您说这就谦虚了。您不知道,您这些天在我们双庆大学开讲的明代课程,可是给了一众史学家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要知道,此前一众正史当中,可是很少记载这一些小人物的。” “这也是我要讲这一些人物的意义所在。毕竟,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组成的,他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或者,哪怕不是小人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另一個方向去看,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评价。” “哈哈哈,江宁老师,您这一说,我们更不想放您离开双庆大学了。” “呃,钱教授,我主要是呆在学校不太习惯。下次有机会的话,我再来。”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勉强江宁老师了。” 几天之后。 江宁离开了双庆大学。 只是虽然不在双庆大学上课了。 但在双庆大学期间,江宁也认识到,无数的观众对于历史的兴趣。 虽然很多人对于历史并不了解。 但历史,恰恰是最受大众喜欢的品种之一。 同样。 这也是江宁一直所要研究的方向。 同时。 江宁也不由得想起前世太史公司马迁大人。 如果要说司马迁,他与普通的史官并没有太多的不一样。 其他的史官是记载历史。 司马迁同样是记载历史。 那为什么司马迁能够万古流芳? 那就在于,他用其更为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解析了历史。 不说司马迁所写的帝王将相,就如司马迁先生写的四大刺客。 如果不是司马迁先生的话。 这四位在当时什么也不算的刺客,恐怕谁人也不会记得。 江宁虽然比不得司马迁,也比不上那些知名的史学大家。 但是。 来到这个世界。 江宁同样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让大家更为熟知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 …… “江宁老师,听说您离开双庆大学了。” “是。” “太好了。” “呃……这也算好?” “当然算好。您是不知道,虽然您在双庆大学那里讲课讲得很好,但您在那里上课与我们互动就少了。我们还是喜欢您在快抖上直播,您也可以和我们不需要太过于顾虑的互动。” “这倒是。” 江宁点头。 双庆大学毕竟是高等学府。 虽然江宁也开了直播。 但这个直播毕竟也是在大学讲课,所以江宁与直播间粉丝互动比较少。 另外。 大学是一个更为严肃的地方。 虽然江宁并不会感觉有什么不适应,但到底没有自己开直播来得舒坦。 “所以喽,江宁老师,这次您准备讲哪个朝代了?” “元代。” “元代啊,讲成吉思汉吗?” “成吉思汉太多人讲了吧,我再讲也没啥意思。” “也是啊。那讲忽必烈?” “同样一堆人讲?” “耶律楚材?” “这个人物倒是有一点意思,不过,史学家研究他的也不少。” “那讲谁?” “张养浩。” “张养浩是谁?” “你们查一下。” “呃,江宁老师,我查了一下,好像这是一位元朝时期的官员,但好像,他没有什么好讲的吧。” “那今天我就讲一讲这一位没啥好讲的官员。” 元代虽然存在的时间不过100年。 不过。 元代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当中,版图应该是最大的。 当然。 江宁要讲的并不是元朝版图。 江宁一向喜欢的是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历史。 比如讲明代的时候。 江宁不讲朱元章,不讲朱棣,不讲张居正,也不讲一众明朝首辅。 江宁喜欢讲的是小人物。 此时的元代,江宁同样也想聚焦这一些相对来说,对于历史进程没有太过于影响的人物。 这位张养浩,就是一位并不是特别会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 整理了一下言词,江宁讲道:“张养浩出生于济南,是一位汉人。在当时,汉人在元朝的统治下,地位很低下。不过张养浩少时就表现的很聪明好学,甚至因为特别刻苦用功,父亲还多次劝张养浩不用这么用心。不过张养浩还是不愿意停止学习,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就白天背书,晚上还偷读。是以十来岁时,张养浩便有神童的美喻。” “也正因为张养浩的刻苦学习,他的才华不径而走。一次,山东按察使‘焦遂"看到了张养浩写的一篇《白云楼赋》的文章,一时惊为天人,于是便推荐张养浩为东平学正。后来,他又得到了平章政事“不忽木”的引荐,推荐其为御史,就是一种监察官员的官职。” “只是张养浩这个御史的职位当得太称职了,连皇帝那边也不时上书,例举出了元代治国几十条错误,并建议重开科举。只是当时的元武宗对于重开科举没什么兴趣,又看不惯这位汉人,于是就将他给罢了官。直到仁宗时期,其认识到科举对于元代的治理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于是便开始重用张养浩。” “1315年,元朝迎来了其开国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在当年的三月份,万物萌发,有56位幸运的读书人科举及第。56人奉张养浩为恩师,想登门道谢,但张养浩闭门不见,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儒生,以自修成仁人君子,怀揣一颗为国揽才的心。此后元朝累计开科举十六次,均受益于张养浩开元代之先河,使学子有所期待,使万民有晋升之道。” 其实这位张养浩在前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