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地煞七十二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章 真假解冤仇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世人敬龙也畏龙,所以将某些不可抵御的灾祸冠以龙的名义。 地震叫“地龙翻身”。 泥石流叫“走龙”。 天上的雷暴叫“龙火”。 海上的旋风叫“龙吸水”。 更勿论干旱、洪涝、暴雨与霜冻。 而在钱塘,每年八月中,十三家在海塘上主持的祭潮仪,便有个名头,唤作“镇龙头”。 意指管它海上风涛如何动地,浊浪怎么排天,宝印一镇,顷刻风息浪平,丝毫波澜不兴,万顷碧波澄如平镜。 叫龙王一下子变脸,做个贤淑静女。 可真若为其面目所欺,莽撞泛舟出海,却难免连人带船“消融”于海天之间,去予龙王做一回宾客。 概因平镜之下,是愈发凶险的暗流,恰如今日的钱塘。 先是一串人头葡萄挂上了清波门城头。 没几日,道上赫赫有名的忠胜社从上到下尽数死在了老巢。 也就在当晚,众妙坊遭人纵火,焚毁了储存着官粮的常平仓。 余烬未冷,相邻的三官坊疏通沟渠,挖出了放印子钱的高善人一家老小。 如是等等,层出不穷。 皆是凶案、要案、大案,但好在无需为凶犯是谁而费神,只因每一个案子现场,贼人都有意留下了名号。 解冤仇。 衙门、寺观焦头烂额不提。 只说侍奉窟窿城的巫师们,前一段时间,老拿“解冤仇”唬人,遇事凡有龃龊,动辄便说“此间事似与解冤仇有干”,无不得手。 如今四处都是解冤仇,他们反倒改了口,说“哪儿有什么解冤仇?不过是贼子借名行凶”。 钱塘人可不买账。 当然是解冤仇,就该是解冤仇! 不过么,“解冤仇”们东一榔头杀人,西一棒子放火,明显不是一伙,城里人仔细,名号需得细分。 承德坊一件深夜入室凶案,更夫撞见凶手背影肥壮,钱塘人叫他“胖子解冤仇”。 杀了高善人的,多半是欠债不想还,便称作“赖账解冤仇”。 放火烧粮仓的最是可恨,坊间就戏称其“尿床解冤仇”。 还有那杀了偷情男女的,叫“绿帽解冤仇”;欲行凶被人撞见,钻狗洞逃跑的,叫“狗洞解冤仇”;杀人留名尤嫌不足,还提诗留念的,叫“措大解冤仇”…… 钱塘依旧繁华,早晚钟声里诵经焚香,可不到一个月,冒出的许多“解冤仇”们,却隐隐昭示人们,看似安宁下孕育着的激荡。 ………… 夕阳斜照薄暮橙黄。 富贵坊。 这片火龙肆虐后的废墟。 或许因着已经一无所有,没有哪个“解冤仇”瞧得上过来作乱,反倒成了钱唐少有的安靖之所。 人们安葬了亲友。 重新清理了道路。 在废墟上搭建起新的窝棚。 连设在邸店的临时医院也完成了使命,治得好的伤患都出院了,治不好的也都埋在了飞来山脚下,今日便要裁撤。 大伙儿都过来帮着收拾家伙。 临行前,华翁叫住李长安。 “道士仍在夜中游荡么?” 李长安闻言无奈,城里每出一个“解冤仇”,黄尾几个都疑心是道士犯事,总要旁敲侧击几句。 可他哪有那闲工夫。 逞一时意气容易,担起担子却很麻烦。 山里的厉鬼需要安抚。 慈幼院的孩子们得要养活。 富贵坊的灾民们指望着赈济。 连“十钱神”的活计也得一一张罗。 尤其在这时节,事事艰难,处处陈规压人,他偶尔能体会到华翁为何总是谨小慎微:世道如此,你砸不烂它,就得忍受。 华翁听了,脸上没有过来人的得意,只有一贯的肃穆,他又问:“生意如何?” “有好有坏。” 解冤仇闹出偌大动静,窟窿城怎会不怀疑李长安这只出头鸟?不过忌惮他身配雷符,不肯仓促动手罢了。 这段时日,但凡道士入城,便时刻有人盯梢,还有那着急出人头地的泼皮主动出面找茬。李长安自是不惧,可黄尾他们却没这能耐应付。为了安全起见,都不再送货入城,只在富贵坊里与买家交割,由此耽搁了不少生意。好在黄尾走通了几家寺观的门路,谈下了几单长期买卖。 “十钱神的香火呢?” “大差不差。” 大火将富贵坊烧成白地,许多死人也丢了生计,眼巴巴盼着通过“十钱神”做个家神。但因着窟窿城的缘故,许多“信徒”害怕哪天“十钱神”摇身一变成“解冤仇”,惹来鬼神报复,不是辞退家神,就是偷偷祭拜不敢让外人知晓。 鬼中介的事业大受阻碍,原本蔓延全城的势头被打断,又收缩回了富贵坊,连结契仪式都只敢在坊中悄悄举行。 但不知幸或不幸,钱唐最近物价上涨,一些个掌柜、东家舍不得开工钱,因着鬼力贱于人力,一改常态,偷偷摸摸烧起了“十钱神”的香。 “你们做得很好。” “全赖华老照拂。” 道士这句不是恭维。 无论“卖药饮”还是“鬼中介”,能在鬼神的恶意中生存下来并暗中发展,多亏有富贵坊这个能够躲避鬼神耳目的地方。 可这一番,华老却久久没有回话,他站在邸店大门前,摩挲着因年深日久而风化斑驳的门梁。 喟然长叹。 “寺观的门路不妨多走,但坊里的生意就先停下吧。” 李长安一怔:“华老何意?” 华老没回答,自顾自继续道:“十钱神的事儿也不要在坊中继续了,暂且停下观望。五娘和孩子们平日少下山来,切莫在坊中过夜。” “到底出了什么事?!” “这邸店。”华翁神情苦涩,“我卖掉了。” “卖了?谁?!” “除了窟窿城还有别的买家么?” 李长安愕然。 卖了邸店,不就等于卖了富贵坊? 既如此,当初大伙儿齐心协力修粮仓是为了什么? 遭这一场大火是为了什么? 自己几度趁夜杀人,引出这偌大动静是为了什么? 慈幼院老小衣不解带照顾伤患,大伙儿舍了轮回银,只为赈济街坊,又是为了什么? 许多“为什么”涌上心头,最后却汇成一个猜想。 “为了粮食?” 李长安早该想到的。 这段时日,物价变着方往上涨,钱唐人富裕尚且叫苦,何况烧成白地的富贵坊?大半个富贵坊的口粮全赖褐衣帮供给,大部分坊民的命也都吊在了华翁身上。 老头板正固执,人前总是泰然自若,人后怕是早已山穷水尽了。 华翁没有反驳。 他出神地眺望门外,一座座新搭建的窝棚草色尚青,像是枯朽枝干上生出的嫩芽。 他语气空空的,不晓得述说给谁人。 “华某无能,这一回遮护不住了。” ………… 李长安一路郁郁回了飞来山。 一时心灰意懒,觉得这一个多月来,自个儿忍耐脾性几番幸苦都成了一场笑话。 直到望见寄身的道观。 大黑猫蹲在门口装石狮子,望见五娘归来,高兴得喵喵叫唤,惹出孩子们一股脑儿都涌出来,叽叽咋咋吵闹个不休。 道士终于一拍脑门儿。 也是痴来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何必苦苦定要求个结果? 怪不得话本里求仙问道,先得斩断红尘,原来怕的不是诱惑,而是牵绊。 哂笑入门。 大伙儿各自忙活,道士也拿了香烛给院中众多神像上香。 慈幼院搬上了飞来山,却连累了铜虎一干厉鬼,他们怕吓着孩子,都搬了出去。 所以给神像早晚供香的活计就落在了李长安头上。 “道长!道长!” 欢快的童声似长了翅膀的哈士奇。 一头七彩蓬松羽毛的小七蹿进道观,叽叽哇哇跟泥鳅对了几句莫名其妙的暗号,嘻嘻哈哈挨了黑猫一巴掌,悄咪咪到了李长安跟前。 “有客人上山找你哩。” 飞来山凶名在外,竟然也有访客,真是稀奇。 “请他上来么。” “他说道观人多眼杂,在山里寻了个僻静处,叫你过去。” “来人是谁?” “不晓得,他遮了面目,又不说姓名,只说是道长故人。” 道士心情不佳,耍起性子:“这般藏头漏尾之人……” 小七:“可他带了好酒菜。” 李长安:“必有隐情。” ………… 李长安跟着小七到了一处山涧。 上有山泉飞泄,水雾弥漫,更添幽冷。 来客长身立于溪畔,身着短衣,腰间仗剑,一副江湖豪客打扮。 望见李长安应邀而来。 他解下斗笠。 “道长别来无恙。” “无尘?” ………… 无尘挑了个好地方。 缘小溪往前十数步,视野骤然开阔。 可以远眺残阳沉入茫茫江雾。 他也确实带来了应景的好酒菜。 把食盒一一摆开。 两人举杯共饮晚风。 李长安笑道:“若让黄尾晓得,只怕埋怨咱们吃独食。” 无尘却道: “几盒点心、饭菜分了也无妨,只这壶好酒,唯你我方可吃得。” “这酒莫非还有名堂?” “然也,此好酒唤作……” 无尘斟满一杯,并不入口,反将杯中酒洒入淙淙溪流。 “解冤仇。” 李长安不动声色扫了眼腰身挺得笔直的无尘与他放置在手边的长剑,动作不停,连饮三两杯,徐徐吐出一口酒气。 “解冤仇?” “道长也曾听说?” “谁人不晓得,连山中的恶鬼也叫嚷着,要下山去做一回解冤仇,各自了结宿怨。” “却是使不得。”无尘摇头道,“解冤仇四下煽风,窟窿城缀着到处点火,钱唐内外眼见乱成了一锅粥,哪儿能再添乱子?十三家的师长们少见发怒,责令咱们这些子侄辈快快了结此事,还世人一个安定。” “如何了结?” “无非捉拿凶徒,安抚鬼王。” “当真抱薪救火!” 无尘笑得风轻云淡,不置可否,继续道:“上头发话,底下必要使力。人也搜,神也查,掘出了许多"解冤仇"。最初,窟窿城的报复酷烈,轻则剥皮抽筋,重则殃及亲友,却无奈不过阻吓一时,过两天,又冒出更多。后来,厉鬼也乏了,查出新的"冤仇渐"也少过问,草草押入衙门了事。” “如此说来,姑息厉鬼倒是一剂治乱良方?” “非也。” 无尘缓缓收敛笑意,直直目视道士。 “只因所有人都知道被捉住的不是真正的解冤仇。” 道士神情自若:“解冤仇还有假的?” “当然!” 无尘斩钉截铁。 “这些个以私怨杀人、以私利害公,借"解冤仇"之名意图混淆视线、逃避王法的,不过是血池上招来的蝇虫,自是假货。而那些不甘窟窿城盘剥,舍却身家性命,敢与厉鬼刀刃相向的,才是钱唐动荡之始,才是鬼王心腹大患,才是真正的"解冤仇"!” “依大师的说法,真的解冤仇怕是难找。” “好找!” 无尘却道。 “且就在此处。” 李长安抬起双眼。 无尘拿起手边长剑,横于膝前。 一字一句。 “我,就是解冤仇。” 李长安:“……?” ………… 迎潮坊因海贸而兴,各方利益纠缠,建筑又杂乱,既有蛇鼠窝藏,又有龙虎潜伏,很是适合一些隐秘勾当。 入夜了。 海上升起浓雾淹没街巷。 坊中某处一间潮神庙。 四下无人声。 不知哪个信徒供奉的船灯在雾中轻晃。 更添幽冷。 也在这幽冷里,庙前来了两个访客,都带着斗笠遮住面目,悄然进了庙子。 其中身披蓑衣、背负重剑的,倚在门口,不言不语。 另一人,身作短打、腰悬佩剑,径直到了院子中间,举起个小酒坛子晃了晃,朗声笑道: “诸位既应邀而来,何不快快现身,与某把酒言欢。” 话声落空无有回应,唯殿内香烛昏昏映着红绸布下神像端坐无言。 短打客并不着急。 寻到院中石桌,又取出八只小碗,慢悠悠斟起酒来。 待到酒水斟满。 终于。 “阁下说在此会见新友,却未曾言明,朋友居然如此之多。” 但见院中老榕树上跳下一人,黑衣黑面,刻意压低了声音,过来端起一碗酒,一饮而尽。 紧接着。 墙角阴影里转出一个胖大汉子。 “个个藏头漏尾,言行鬼祟,恐怕非是良人。” 走近了,才见他戴着傩面,宽松衣衫尽是填充,遮掩住真实体型。 他同样举碗饮酒。 而后。 有冷风吹来浓雾,很快风消雾散,石桌边赫然多出一人。 他浑身罩着层雾气,朦胧辨不清面目。 拿起酒碗,一边小口呡着,一边绵绵说道: “时局艰险,如此聚会恐怕为鬼神所忌,连累家小。” 话声方落。 从房顶“咚”地砸下一个汉子,面具下压着怒气,抄起酒碗囫囵倒进口中。 “你名头虽大,今日要没个所以然,定叫你知道某却不是吃素的!” 啪! 摔烂了酒碗,与庭中诸人冷冷相对。 短打客拱手施礼,没急着回话,又耐心候了一阵,见无人出来继续喝酒,方徐徐开口。 “诸位既应邀而来,想必明了今夜所为何事,有所顾虑也是人之常情。无非忧心人多了心思杂乱,走漏了消息,引来厉鬼报复。但在场的皆是志同道合之人,大可不必多虑。” “知人知面不知心。” 接话的不在庭中,却又从神堂里转出一条大汉,头戴铁面,龙行虎步,隐隐有军旅之风。 他大步上来,并不饮酒,沉声质问: “和尚怎敢断言?” “因为。” 短打客或说无尘,揭下斗笠,笑容清朗。 “我等俱是解冤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