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24章 这才是朕的叔父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崇祯叹了口气,将电报给孙承宗和卢象升。 二人看了电报的内容,都是头皮一麻,神情凝重。 卢象升叹道:“河南,还真是多灾多难之地!” 河南何止是多灾多难? 从古至今,黄河水患就没断过。 三年来一次决堤,十年搞一次黄河倒灌,五十年再来一次改道。 河南百姓可就倒了血霉,洪水所到之处,千里泽国,百姓流离失所。 不光只有水患,还有旱灾。 从万历年以来,河南就连年大旱。 到了崇祯朝,旱灾更为严重。 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伴随而来的,就是瘟疫、蝗灾。 这次的蝗灾,波及二十九个县,更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灾。 孙承宗见崇祯忧心忡忡,劝慰道:“只需安排户部赈济灾民即可,陛下不必如此忧心。” 卢象升也跟着劝道:“如今大明国库充盈,粮食充足,河南蝗灾,不足为大患。” “你们,不懂啊!” 崇祯摇了摇头。 以前叔父曾说过,大明亡国的根源在哪里。 河南灾荒,就是其中之一。 李自成辗转陕西、山西等地,虽然势大,终究只是流寇性质。 一直到流窜到河南之后,李自成迅速汇聚百万之众,横扫中原。 这才从流寇,拥有了覆灭大明的本钱。 究其原因,不正是因为河南大灾,田地颗粒无收。 再加上官吏横征暴敛,百姓没有了活路,这才跟着李自成一起造反。 “蝗灾覆盖二十九县,将波及数百万百姓,还不知会有多少百姓饿死。” “况且大灾之下,必有人祸,难保会有官吏、豪绅趁机大发国难财。” “若是再有居心叵测之徒煽动,必定会酿成大变!” “南居益主政河南,推行摊丁入亩,兴修水利,民生刚有起色,如今又遭此大灾,朕如何不忧心?” 崇祯眼圈泛红。 卢象升和孙承宗沉默下来,满心凄然。 崇祯无奈地一声叹息,“唉,朕还以为,大明距离盛世不远,想不到……” 孙承宗道:“陛下此言差矣,大明如今国势昌隆,远胜历朝历代。” “国师曾说过,那种所谓的盛世,是君王与士大夫的盛世,却不是黎民百姓的。” “朕要的盛世,最起码,也要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 “若是连这个都做不到,史书上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盛世,又算哪门子盛世?” 崇祯郁郁地说道。 孙承宗和卢象升震撼不已。 程朱理学盛行以来,文人口口声声都是天下苍生。 可又有几个,真的是为黎民百姓请命? 陛下能心系天下百姓,足以称得上‘圣君"。 这些都是受国师的熏陶啊! 大明有云真人,苍生何其幸甚? 崇祯开口道:“出兵朝鲜的事情,先缓一缓,你们迅速拟一个章程出来,将辽东这边的事情收尾,朕不日班师回京。” 孙承宗和卢象升相视苦笑。 这些天,将士们都是嗷嗷叫,就等着收拾完辽东的残局,然后挥师朝鲜。 因为河南的蝗灾,事情泡汤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河南二十九县发生蝗灾,如果不全力赈灾,后果不堪设想。 到时候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 更为严重的是,大灾之下,原本已经平息的民乱,将会趁机死灰复燃。 中原一乱,天下不宁。 因此现在朝廷要做的就是全力赈灾。 与此相比,出兵朝鲜反倒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赈灾就需要集中人力、物力。 出兵朝鲜,同样需要钱粮。 钱粮都用到河南了,自然无法支撑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出兵朝鲜的事情,也只能暂时搁置了。 崇祯当即向随驾太监说道:“传旨内阁,竭尽全力,应对河南蝗灾,勿使百姓遭灾荒之苦!” 太监领命匆匆而去。 随着这封电报被送到内阁,大明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运转起来。 数日后。 崇祯准备起驾回京城。 这时候内阁联名上的那道奏折,也送到了御前。 崇祯看了温体仁等人奏报,顿时心中大定,命人叫来孙承宗和卢象升。 二人仔细看了奏折的内容,骇然相视。 崇祯将二人的神色看在眼里,笑着问道:“二位卿家以为,这个方略可用吗?” 孙承宗道:“何止可用?这个平定朝鲜的方略,胜过十万雄兵,也就是……” 崇祯又问:“就是什么?” 卢象升陪着笑答道:“也就是太……不够光明正大,不像是出自内阁之手。” 何止是不够光明正大? 简直是阴险毒辣到了极点,生儿子没吉尔的那种。 让朝鲜人去跟建奴拼命,到最后还要吞了人家的国家,人家还得感恩戴德。 瞅瞅,这是人干的事情? 崇祯笑道:“内阁没这样的眼界,写不出这样的方略。” 孙承宗跟着笑道:“除了云真人,谁还能有这等谋国大略?” 卢象升张了张嘴巴,在心里赶紧收回刚才说的那些话。 崇祯用手指敲了敲奏折,吩咐道:“二位卿家,就按照这个方略去办吧。” 二人赶忙领旨。 崇祯看了一眼奏折,在心里叹了一声。 要是放在以往,叔父早就直言不讳了,又怎么会授意内阁上这道奏折? 叔父心里头还是有顾忌,怕朕鸟尽弓藏啊! 孙承宗问道:“辽东刚刚光复,朝廷需尽快安排能臣,来主持辽东事务。不知陛下可有合适人选?” 崇祯想了想,开口道:“收复辽东,杨嗣昌居功甚伟,就让他来主政吧。” 对于这个人选,孙承宗和卢象升倒是没有任何异议。 杨嗣昌一个文官,敢于冒险深入敌穴,离间建奴,这样的能力和胆魄,二人都是深为钦佩。 辽东初定,也需要这种心机、手段都过硬的来坐镇。 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而至,呈上一份电文:“万岁爷,京城来的电报。” 崇祯扫了一眼,不由得一怔,随即却是舒心地笑了起来。 孙承宗好奇地问道:“陛下,出了什么事情?” “国师要亲自去河南。”崇祯笑道。 刚才还在担心,平定辽东之后,叔父会就此不问政事。 没想到,这次竟然主动要去河南。 只要关系到黎民百姓,叔父就会挺身而出。 这才是朕的叔父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