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刷短视频被古人看见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2章 我国民风到底是强是弱(二)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102章我国民风到底是强是弱(二) 明朝。 朱元璋看了天幕上的视频,嘴里连连夸赞:“不愧我华夏的好儿郎。” 自南宋被灭,元朝建立,汉人的地位就一再降低,南方的汉人更是被称为两脚羊。 面对这种情况,有着无数人在反抗,最终他朱元璋夺得了这天下。 就是因为他经历过这些,才越是明白。 每当华夏至暗的时刻,就会有人用自己的生命点亮前方的路,让华夏的天空不至于昏暗下来。 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们明白,只有血和泪才能让他们在华夏建立新的太平。 也只有血和泪才能让别人知道,华夏并不是那么好欺负。 如果想欺负华夏,那将面对着整个至死不休的报复。 俗话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元朝就是这种情况,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就不断的在消灭元朝残余势力。 同时这种情况,在天幕上了解更多核实情况之后,朱元璋也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增加了很多的敌人。 如果不知道这些敌人也就罢了,既然知道他们,那这些麻烦又岂能留给后世之人? …… 朱棣看着天幕上的视频,他大声呼喊着叫‘好"。 在朱棣看来,只有这样武德充沛的民间,国家才是最强大的。 有这样武德充沛的民间,如果有敌对势力敢攻打大明,只怕让他有来无回。 同时想到即将出发的北伐,朱棣觉得应该多加宣传。 也只有这样,军队的士兵才能士气高昂。 他同时想到即将再次攻打的漠北,虽然现在有了加了糖的无烟火药,可是为了适应这种火药的火器,才刚刚开始改进。 虽然也可以利用老的火器,只是老式火器并不能承受太久的就会报废。 难道这次北伐要等待一下?朱棣想了想,最终下定了决心。 等新式火器大量制造出来,再去攻打那漠北。 这样不只能减少士兵的伤亡,也能试验一下先是火器的效果。 只是对此,朱棣还是有些不满意。 他很想知道后世的武器具体是什么样子,这样他就可以仿造出来,也就可以快速的武装到部队,再次征讨那漠北。 …… 朱厚照看到天幕上的视频,他表示对天幕上所说很是赞同。 他的曾祖父朱祁镇在土木堡丧失20万精兵,才让整个大明的军队势力不断的萎缩。 到了现在,他大明的军队更是只有几个国公在支撑。 他早年期间虽然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可并没有带来军队实力的提升,获得更多的是文臣的反对。 只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尚武精神",那个整个国家在面对威胁的时候,只能和那大宋一样,不断的纳贡求和。 可他大明自建国以来,太祖朱棣就立下规矩。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为了这个目标,整个大明都在努力。 朱厚照更是从天幕上知道,哪怕后世他的子孙,面对灭国的威胁,也没有向后退一步,而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作为他的祖宗,又岂能落后于他的子孙。 在让王阳明攻打建奴,就是他朱厚照再一次培养军队的实力,也是再次培养民间的武德。 朱厚照觉得,只有民间也充满了尚武精神,才能让大明永远不被人欺负。 朱厚照想了想,在豹房下达了一个新的旨意。 前往辽东居住者,赏30亩薄田,在辽东建功立业者,三五十亩薄田。 同时朱厚照想起兴王之子,他的堂弟朱厚璁。 朱厚照觉得,既然天幕上说他为未来的帝王,而这辽东又是百废待兴,那么就需要他去镇压。 想到这里,朱厚照下了旨意,让朱厚熜就藩到辽东,镇压辽东一切不法之徒。 才十岁多一点的朱厚璁,接到朱厚照的旨意,看了下里面的内容,他哇了一下哭了起来。 本来很久以前,他在天幕上看到自己继承了堂哥的皇位,他还是很高兴,随后更多的是惶惶不安。 要知道从古至今帝王之家无兄弟情义,更何况他只是当今皇帝朱厚照的堂弟。 只是他忐忑了很久,也没有等待朱厚照的照见。 就当他稍稍的把心放在肚子里的时候,没想到从京城来了一个这样的旨意,让他就藩于辽东。 辽东是什么地方?那简直是苦寒之地,如果去了那里,只怕小命不保。 可是面对着朱厚照的旨意,朱厚璁并不敢反抗。 他只能接受圣旨,带领他父亲兴王给予的兵马,远赴才安定下的辽东落藩。 …… 朱由检看到天幕上的信息,他满脸的忧愁。 每当国家危难时刻,总有人跳出来。 可是对现在风雨飘渺的大明来说,简直是给朝廷找麻烦。 如果这就是武德充沛的表现,那么他更希望他大明下的百姓没那么武德充沛。 不过想想现在的大明,朱由检知道,这一切的一切还是因为朝廷并没有把百姓照顾好。 如果朝廷在大灾之年,能够快速的振灾,让老百姓们不至于饥饿致死,只怕这天下就没有这么多‘武德充沛"的人。 同时他又想起早上送来的奏章,上面所说灾区红薯的长势。 他觉得后世之人,果然没有欺骗的他,那红薯虽然能吃的只有嫩叶,可长势让人大喜。 你也配合少量的面粉,也能让那受灾之人减少饥饿之苦。 朱由检相信,如果明年大量种植红薯,他大明的百姓就算灾荒之年,也不再受饥饿之苦。 清朝。 李鸿章看着天幕上的视频,让他想起了戊戌变法的那些热血青年。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他们的行动,简直是触犯了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利益。 导致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整个戊戌变法存在不过百天时间。 可是谭嗣同等人的死,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大清如果不变法即将灭亡。 谭嗣同等人死后,最后是更多的变法之人,甚至出现了想推翻大清的革命之人。 李鸿章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好是坏,可是李鸿章知道,这腐朽的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