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拯救大明从拒绝就藩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七章:惊动金陵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朱棣看着乡亲们眼巴巴期盼的目光,笑道:“去院子里坐下来说吧。” 随即,一群人到了院子。 朱棣去洗手,叔伯婶子们各找坐的东西。 人太多,小屋太局促。 反而不如院子里开阔。 朱棣洗手后,转身,就看到所有人已经坐好了。 他也学乡亲们,从院子西侧的木柴堆,找了一根粗木棍,放在地上,坐在上面。 目光环视一圈,笑着开口:“刚才叔伯婶子都在议论,要不要再等等,看看后面粮食价格能不能多少再涨一点。” “又有人担心,粮仓渗水、或者仓底返潮,导致粮食发霉,咱们的粮食变得一文不值。” “大家议论的想法,肯定都是往年遇到过的。” 这话,瞬间引起了所有共鸣。 “可不嘛,四哥,前年秋收后,俺不想贱卖粮食,就狠下心不卖,可最后防住了渗水,没有防住返潮,好多粮食发霉了,俺家一年省吃俭用,才缓过劲儿来!” “四郎,去年俺们早早把粮食卖了,可到了年关时,粮食价格就涨了,还涨了不少!” “咱们赚点钱,怎么就这么难!” 朱棣耐心听众人诉苦。 心中则十分感慨。 农民赚点钱,真的太难了。 听取了各种各样的事例后,朱棣继续说道:“我们的粮食,由于储存条件不行,年年只能早早贱卖给乡绅。” “大家也都知道,修粮仓的好处,可咱们根本负担不起。” 家底太薄。 别说修粮仓了。 就是建几建泥坯屋,对于农民来说,都很困难。 “咱们一户人家,建不起粮仓,可如果几户,乃至全村一起建粮仓呢?” 一个农户的力量太单薄。 但几户。 乃至几十户,如果能拧成一股绳,那就大有可为了! 其中的人力、物力资源,合理营运,可以创造出巨大财富! 不会比大地主、大乡绅差! 八叔等人眼睛一亮。 紧接着,四婶儿举手,有些不好意思道:“四郎,全村儿一起建粮仓,的确能建起来。” “可怎么储粮食呢?” “每家每户粮食的品质都有差距,混在一起,来年卖粮食时如何区分呢?” 朱棣耐心听着。 这些都是合作中,要遇到的问题。 每户的粮食,由于种种原因,饱满度不同,杂质含量不同,这些都关乎售卖时的价格。 而村里的百姓,也没有那么多袋子装粮食。 储存就难免要混在一起。 等四婶儿说完,朱棣笑着鼓励道:“四婶儿提出的问题,就一针见血。” “各位叔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大家都可以提出来。” “不要觉得这是斤斤计较,所以不好意思说出来。” “现在把这些问题说明了,说透了,大伙儿一起想办法,把问题解决了,将来一起做事,才会心无芥蒂。” “我们做事,非但不怕把丑话说在前面,相反,就是要把各种不中听,难听的丑话,开诚布公说出来。” 所有的小问题和隐患都解决了。 往后的事,才能通畅。 在朱棣的鼓励下,众人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担心。 朱棣起身,回到屋中,取了笔和纸,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 等众人说完,他也把各种问题归类总结好了。 又把所有问题,捋了一遍,捋顺后,笑着抬头,看着众人,说道:“这些问题,虽然小,却很关键。” “现在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针对合作建粮仓,大伙儿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能进行范围更大,深度更深的全村儿合作,或者三五家合作。” 朱棣把村社合作提了出来。 农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在这个时代,饿不死吃不饱就是最大极限了,想过的再好些,很难! 比如,单独的农户,家底太薄,没办法囤积粮食,只能早早贱卖,农民的主要财富来源是粮食,粮食却赚不到钱。 同时,人力资源也有巨大的浪费。 同样一个女人,刨地和织布。 生产产出价值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单打独斗,没办法充分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合理的有效使用。 人力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到最大! 公司要优化人力。 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 一支有战斗力的军事组织中,对人力资源的优化,更是极致。 土地入股、大牲畜入股、织机等生产工具入股…… 朱棣口中,一个个提议,把乡亲们惊的目瞪口呆。 朱棣担心乡亲们听不明白,讲述同时,拿着一根树枝,在雨后变得松软的院中画着图,给大家示意。 给一群没有一点知识的乡亲,讲清这件事。 其实很困难。 索性,朱棣不缺耐心。 好半天功夫。 朱棣才停下来,看着叔伯婶子,笑着询问:“大家听清楚了吗?” 八叔点点头,“听懂了,四郎的意思是,土地入股合在一起,咱们大老爷们儿一起伺候土地。” “这样所有的产出,就不存在品质的优劣了。” “可四郎,大家一起干活,如何保证所有人都认真干活呢?” 朱棣笑着冲八叔竖起了大拇指。 团体合作,总是容易出现摸鱼的。 “首先,合作后形成的村社,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是在座叔伯任何一家人的,是大家的。” “在这个集体中,没有东家和店小二之分,大家都是这个集体的东家!” “东家给自己干活,不可能不认真吧?” 众人全都笑了。 朱棣继续说道:“当然,单单所有人是东家还不行,还要有其他激励。” “在这个村社团体中,所有产出都是村社的,这部分利益,要分为三部分进行分配。” “其中一部分,当做酬劳发放,保证大家日常生活。” “一部分要经过全体村民同意,留下来,用来投入购买耕牛、织机、鸡鸭猪之类,扩大生产。” “还有一部分,要根据各家的占股比例,每年进行分红。” “我们在酬劳部分,设立一个基本保障制度,以及一个激励制度。” “基本保障,就是定一个基本酬劳,这个基本酬劳,就按照咱们各家现在的平均生活水平定。” “这个水平只能保证,大家像现在,日子勉强过的下去。这部分钱粮,会在每年年初,一次性发放给大家。” “激励制度,则是根据分配任务,完成的好坏,设立不同的奖赏标准,完成越好,奖赏越高。” “这部分钱粮,按月发放,大家平日里,生活差距,就会被这部分钱粮反映出来。” “每年年底分红,同时年底决定,要留下多少钱粮,购买耕牛、织机这些东西,用于扩大生产。” 说完后,朱棣看着众人,好一会儿,又开口,“各位叔伯婶子,这是我能想到,帮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最好办法。” “合作后,咱们男人专注伺候庄稼,干这些重体力活。” “女人则分配出来,擅长织布的织布,擅长养猪养鸡的……” “这样粮食生产不耽误,我们还有额外的织布、养殖收入。” 单独的家庭,织布就是满足自家需求,养鸡养鸭养猪也就是生活的一种补贴,根本无法形成规模。 人力浪费十分严重。 “婶子们专做织布,我相信,布的品质一定能提升,我们的土布,也能卖出去,甚至卖上一个不错的价格。” “同时,咱们集中采购农具、盐巴之类,也能用更便宜的价格拿到。” “联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每年拿出一部分粮食,设置一个属于全村的义仓,每年只要很少一部分,积累储存起来就行。” “遇到大旱、洪涝灾害,颗粒无收时,就可以打开义仓,让全体村民渡过难关。” “不至于把土地出卖给地主,沦落到贫无立锥的地步。” 村社合作,绝对是这个时代农民,最好的途径。 农民的资源性财产就是村庄的土地,想过好日子,就必须把这部分资源,高效利用起来,彻底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力! 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公平合理的分配。 “各位叔伯婶子,你们看,愿不愿意?” 朱棣话音刚落,八叔一拍大腿,率先起身。 “俺决定跟着四郎干了!” “俺信四郎!” “俺也信四郎!” 整个过程,无一人犹豫。 之所以如此,源自于信任。 而这份信任,来源于朱棣和徐妙云,日常的点点滴滴。 办学堂、徭役期间朱棣主持分工合作、卖鱼…… 大大小小,点点滴滴的事汇总在一起,才让朱棣提出这个建议时,所有乡亲没有任何犹豫的选择信任。 不过,朱棣真没想到,大伙儿会这么信任。 原本,他还准备让大家回去好好想想。 “各位叔伯婶子,要不,再好好想想?” 八叔顿时瞪眼:“想啥?你四郎啥样的人,咱们大伙儿用眼睛看,用心品出来的!” “要是连你,俺们都不信,不敢豁出去拼一把!” “活该俺们一辈子受穷!” 八叔看的很明白。 这就和当年造反一样。 这就是土桥村的一次巨大机遇! 就好比,蓝玉跟了朱元璋,将主张定边追随陈友谅。 跟对了人,人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信四郎! 同时有种强烈预感,如果土桥村错失了这次机会! 所有人都会后悔一辈子的! “四郎,俺们不考虑了,就跟着伱干!” “对,俺们就赖上你了!” “你不答应都不行!” 朱棣被几个年轻人的话,逗笑,抬了抬手,等众人安静下来,深吸一口气,看着乡亲们,“那好!这个带头人,我当了!” “接下来,咱们就按照各家的土地、大牲口、织机这些家产,进行入股。” “每亩水田一股,每亩旱地……” 为了让乡亲们算清自家的股份。 朱棣带着大家,直奔学堂,并且把各家学过数术的未嫁大姑娘,也叫到学堂。 让这群学会数术的孩子,帮家里大人计算。 孩子们,第一次得到了施展学识的机会。 一群叔伯婶子,看着自己孩子,在沙盘中熟练演算统计,乐的合不拢嘴。 更加重视读书同时。 也总算明白,朱棣和徐妙云说的,女孩子学会数术,也是一笔嫁妆这句话。 有这本事,嫁出去,在婆家,还能不被重视?还能受欺负? 当天下午。 一只信鸽从村东林中深处飞出,带着消息,直奔金陵城……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