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拯救大明从拒绝就藩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章:重走靖难路!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徐妙云笑着爬在朱棣胸膛,食指轻轻点了点朱棣唇角,轻声道:“今天让我给你做顿饭,好吗?” 这一走,来来回回至少两个月,恐怕得十一月底才能回来。 她想亲自做顿饭。 让四郎吃了她做的饭,再出发。 朱棣握住徐妙云的手,笑道:“我做吧,万一你闻到烟味,呕吐怎么办?” 昨晚,非要拉着他,给他洗头。 在这么下去,他都不想走了。 “你帮我烧灶,我来做,早上的饭都是清淡的,不会呕吐。” 看徐妙云满眼执拗,朱棣笑道:“行,我们起床喽!” 话音响起同时,抱着徐妙云坐起。 随后,他帮着烧灶,妙云做饭。 一顿早饭结束后。 徐妙云来到小桌前。 想打开包袱重新检查一遍,朱棣伸手按住,笑道:“昨晚,伱都检查了好几遍,该带的都带上了。” 说着,把人抱起放在小桌上。 “四郎……” 外面传来八叔的喊声,徐妙云知道要出发了,伸手搂住朱棣脖子,腿紧紧盘主朱棣的腰…… 一吻结束。 两人额头相抵。 朱棣看着脸红扑扑,喘息的徐妙云,笑着打趣:“这五天内,我换下五件内衬,等穿的没有我的味道了,要是难受,你就只能闻鞋子了。” 噗! 徐妙云顿时被逗笑,离别的情绪,也减轻了几分。 紧紧抱住朱棣,低语道:“要安全回来,我和孩子在家里等着你。” 我和孩子在家里等着你…… “嗯!” 朱棣含笑重重点了点头,来到这个时代,这句话,最让他有归属感。 话罢,松开,笑着给徐妙云整理衣服,还有乱了的头发,继续打趣:“这次整理好,别像上次,听八婶儿她们说,上次你鞋子都没穿好,踩着鞋后跟就跑出来了……” “不许说!”徐妙云脸通红,含笑娇嗔。 情不自禁,想到了上次朱棣去江宁县服徭役时,她追出去的一幕。 婶子们,直到现在,还拿这段事,打趣她呢! 朱棣把包袱和带着路上吃的干粮装好,走到墙边,把从蓝玉手中赢来的弓和箭壶背好。 至于剑就算了。 在家里挂一挂就行了。 蓝玉的剑,很多人认识。 拿出去使用,那就是直接把蓝玉的脸皮撕下来,扔在地上摩擦了。 做人呢,不能没有锋芒。 但千万不能学蓝玉那样,时时刻刻,都浑身锋芒。 做人和刀剑配鞘是一个道理,需要时,显露锋芒,平日里,藏于鞘中养锋。可惜,蓝玉天天与刀兵为伍,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种人,可凭着机缘、能力一时显贵,若不能醒悟,做出改变,一定会倒大霉的。 临出门,朱棣转身,叮咛道:“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为我牵肠挂肚,我肯定能照顾好自己。” “嗯。”徐妙云控制着,人未走,就产生的思归情,她太难过,四郎走的也不放心,莞尔笑道:“辉祖昨天就回家了,今天就会和妙音过来,还有村里的婶子,这么多人,我也会照顾好自己的。” 朱棣这才放心的拉开门。 院子外面站满了人。 八叔他们。 送行的婶子们。 还有孩子们。 带着妙云来到院外,朱棣笑着说道:“八婶儿,大丫就拜托你们了。” “放心吧。” “对,四郎你就放一百个心!” 朱棣看了看孩子们,“不要调皮,师傅一定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来。” 和众人分别说了几句。 朱棣扭头,冲八叔笑道:“八叔,出发吧。” “出发喽!” 八叔喊了一嗓子。 一群大佬爷们儿,在老人、女人、孩子的注视下,出发…… 等大家走远,一群送别的老人、女人、孩子再也忍不住,大声喊话叮嘱。 “孩子他爹,身体要紧,不要为了省钱,不顾身体!” “杨老八,你给老娘活着回来!” “爹……” 朱棣等人,转身……所有人都好像变成了一个人,都笑着边往前走边招手。 这或许就是,有担当爷们儿的一种共性吧。 把笑容留给家人,让她们放心。 临近天黑,行至江宁县。 蒋进忠、周浪已经在县城外,官道边等着了。 见面后,周浪就笑道:“朱先生,我请求大人派我,跟着朱先生出去见识见识市面,从出生到现在,我去过最远的地方,还是前不久的金陵城。” 大都督府对地方下达,用于军事用途的徭役征召令。 地方必须派出官员随行。 负责管理。 如果出了事,首先就要问责地方。 这种差事,一般没人喜欢干。 路远不说。 这次还有风险。 蒋进忠笑道:“朱先生,真是周浪极力请求的,我也觉他最合适,土桥村本来就是他的包片,且他和土桥村乡亲们,相处的也不错……” 朱棣看着周浪,笑道:“行,那我们就出发,时间有点赶,晚上还要再走一段夜路才行。” “没问题!”见朱棣同意,周浪立即笑着拍胸脯。 朱棣一行人擦黑,继续赶路。 蒋进忠冲着背影,大喊道:“朱先生,一路顺风!” 等人走远后,才放下挥动的手。 身边一个穿儒衫的老头子,嘀咕道:“大少爷,这个周浪疯了吗?竟然争着抢着去。” 蒋进忠扭头瞥了眼。 这位老人,是他的本家远枝,刚来江宁不久。 元朝时期就开始考,一直考考考,洪武初年,才考中秀才。 连他也不如。 家业已经败光,新朝鼎立,给分了地,可这位老族亲不愿种地。 田地佃租出去,租子又养活不了一大家子。 光景过的一地稀碎。 求到家里,老父亲,就把人安排到他这里,给他担任个幕僚,发挥发挥余热,他家花点钱,接济帮衬着把日子过下去。 “你老可说错了!”蒋进忠笑道:“朱先生可不是一般人,周浪的选择十分正确。” “我敢把话撂在这儿,这趟出去,跟着朱先生涨涨见识,周浪往后绝对受益匪浅!” “县衙那群蠢货,平日里,想巴结朱先生。现在怕风险,就不敢去了,咱们老家那边,有句老话说得好,风浪越大鱼越贵!看着吧,这些人往后啊,会越来越不如周浪,或许,有一天,见了周浪,他们还得陪着笑脸,请安!” 说着,不由冷笑。 首先,患难见真情。 就凭周浪争着抢着去,朱先生都会记在心里。 其次,此行虽有风险。 可对于一群,在江宁打转转,没有多少学识的普通人来说,此行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个人,行万里路后。 即便目不识丁,能力也会变强! 这是祖先写在书本中,留给后人的智慧! 昔,汉高祖刘邦,学识水平,也就周浪这个程度,官职不过亭长,说起来,还不如周浪呢。 凭什么,这么个人,能在秦末成为最后赢家。 始皇帝培养的! 亭长当时有一个任务,就是频繁带着役夫出远门。 这些经历,对高祖日后,有着深远影响。 如果他就是个亭长,没有这些前期经历,即便举兵,充其量也不过是目光短浅的陈胜吴广。 第十日,三更天。 宵禁尚未结束。 一群人,披星戴月赶着路。 “四哥,快看,前面有火光,还有城墙轮廓,是不是到金陵城了?”某刻,一个眼尖的年轻人,指着前面大喊。 众人纷纷停下脚步张望。 朱棣观察一会,又通过观察周围地形,笑道:“到了,大家就在这里休息吧,咱们这么一群人,宵禁期间,贸然靠近城墙不安全。” 守城兵卒,在这种情况,是有权,不问青红皂白,发起攻击的。 呼! “总算到了!” “累死了!” 众人议论着,纷纷直接在路边坐下。 江宁县服徭役时,敢掐着点去。 五军都督府的诏令。 朱棣可不敢带着乡亲们这么干。 军法无情! 晚一息,将军们都有可能杀人祭旗,以儆效尤。 很快,鼾声就震天响响起。 周浪拧开水囊递给朱棣,“朱先生,那日把总交代了,咱们到了金陵城后,得县府的人,和村里的领头人,去五军都督府报备。” “行。”朱棣喝了一口,把水囊递给周浪,“明早,我和你去五军都督府。” “抓紧时间休息。” 周浪点点头,很快,两人也进入梦乡。 直到路上有车马经过,他们才被惊醒。 来到城门处,朱棣看着众人,说道:“大家如果想逛金陵城,就进去逛一逛,但是中午之前,一定要来这里集合。” “记住,金陵城不比江宁县,住着很多达官显贵。” “在街面上,一定要走路边……” 朱棣仔细叮嘱着。 他很清楚,金陵城内,骑马的很多,有些人还会在街面上横冲直撞。 “四郎,放心吧,我会带好大家的。” 朱棣笑着冲八叔点点头,八叔见过的市面多,有八叔在,的确能让他放心很多。 随后,一群人入城。 朱棣和周浪去五军都督府。 皇宫。 早朝结束。 朱标返回东宫,刚进书房,方孝孺就上前提醒,“殿下,今早朱四郎带着土桥村村民抵达金陵。” “老四已经来了?”朱标刚坐下,听闻后,惊喜起身。 说着就往外走,边走边吩咐:“让你准备的鸡鸭鱼肉都准备好了吧?” “准备好了。” “那你们,就在外面等着。” 方孝孺快走几步,追上朱标,苦笑,“殿下,要不臣就不去了,上次臣跑去土桥村……” 好吧,他有些发怵。 毕竟吃了人家的饭,还欺骗了人家。 这是他,做的最不道义的事。 万一燕王心眼儿小,还记得呢? (朱棣:我心眼儿大,但我给你记小本本上了。) 朱标停下脚步,笑道:“今天见了老四,找个机会,我给你们说和一下。” 话罢,朱标笑着离开。 “我怎么感觉,殿下有点幸灾乐祸。”方孝孺狐疑盯着朱标背影,怎么都觉,朱标离开时的笑容,就是幸灾乐祸。 朱标径直来到太子妃常氏寝宫。 入门,便高兴催促:“老四到了,你准备好了吗?” 常氏从里面内殿出来,穿着一身练功装,笑着询问:“我们这么大张旗鼓,会不会让土桥村百姓,察觉端倪。” “咱们是以太子、太子妃的身份,慰问此番征召的百姓,看老四是顺便。”朱标纠正道。 常氏笑着白了眼。 丈夫做太子好几年。 这一回,是第一次,以权谋私。 五军都督府衙门外。 一群人聚集着。 都是此番征召的徭役村以及县衙代表。 有相熟的,就凑在一起,低声议论着。 他们这等身份,是没资格进入里面的。 日上三竿时。 才有一个小吏,老爷气十足,慢慢悠悠走出来,在几名士卒配合下,把手中布告往墙上一贴。 转身,派头十足扫视朱棣等人,“都听好了,本大人只讲一次!” “首先,明日出发,今天你们在城外京畿驻军大营旁休息,那边有一座空着的大营。” “土桥村!” “王庄!” 朱棣、周浪以及被点到名的村庄负责人站出来。 小吏拿出一张文书,冰冷冷念道:“你们要护送一批军械、粮草前往关外,行程路线是:榆关、灵璧、白河沟、东昌、德州、济南……” 朱棣听到这些地名,怔怔出神…… 小吏后面说了些什么,都没听到。 “朱先生。”周浪拉了拉朱棣。 朱棣回神。 “朱先生,咱们的路线分配完了,可以走了。” 朱棣这才听到,小吏已经开始宣读其他去往山西、陕西的路线。 “走吧。”说了声,朱棣就转身往外走。 周浪看朱棣又出神,很不解,担心询问:“朱先生,有什么不妥吗?” 啊? 朱棣回神,摇头,“没,没有不妥,我在想其他事情。” 话罢,他努力强打精神。 小吏宣布的路线,从北平到金陵城这段,和他所熟知的靖难路线高度相似。 几乎是一模一样! 重走靖难路? 历史上的“他”从北平,走这条路,一路流血,进金陵城。 现在从金陵出发,沿着相同的路北上? 这种历史的巧合,让他很震惊。 “历史上“我”从北平打到金陵,这条路本来就是官道,且是最近的路,现在运送粮草、军械,朝廷选这条路,也很合理。” 很快,朱棣就用他的军事常识,说服了自己:这不是什么冥冥天意。 呼! 周浪一直暗暗观察,看到朱棣恢复以往那种从容自信,虽然不解刚才到底怎么了,却也松了口气。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