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4章 脱贫致富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沙苏非常爽快的签署了协约。 对于玉米晓夫而言,华夏倾向沙苏,已经远比沙苏控制华夏要更有益处且更好实现。 只是,华夏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华夏。 还有中亚和中东部分地区,面积覆盖亚欧大陆近三分之一土地的第三世界国家。 而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超过亚洲总数的一半。 这是沙苏此时唯一的隐患。 “对于联合军演的事项,我想我们已经有了答案,”玉米晓夫道:“但有一个问题,原谅我不得不提,我希望趁着关系缓和的情况下,我们能一同进行商议和讨论。” “什么问题?”翔宇同志问道。 “共同生产区,体量太大了,”玉米晓夫道:“大到令人害怕,那里有世界半数的石油储量,稀土资源、矿产资源更是丰富,而华夏现在很显然还没有十足的能力看守住如此广袤的区域。” “沙苏想介入其中?” “华夏现在的工业产能,所能消化的资源产出,不过三成,”玉米晓夫道:“如果沙苏可以加入共产体系,那么非但不会影响华夏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既得利益,更重要的是,沙苏在只消化冗余资源的同时,会对共产区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不过共产区此时刚刚起步,新丝绸之路尚未完全打通,各国之间的基础交通和物流通道都还在建设之中,”翔宇同志道:“这都需要时间,后续会考虑的。” 玉米晓夫脸色尴尬,他明白翔宇这是在踢皮球,一旦拖下去,按照华夏精湛的打太极技术,恐怕这事儿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他急忙趁热打铁道:“这是一个大工程,沙苏愿意提供帮助。” “这是华夏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会寻求帮助的。” 翔宇同志不假思索的进行表态,随后说道:“不瞒阁下,华夏现在对于共同生产区仍旧在大力建设阶段,而这个建设除了基础设施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共识的确立,” “如您所说,现在共产区的资源产出供大于求,沙苏的进入对华夏并不会又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在各国离心离德的现在,肆意的打破原由的协约,不断修订新的协约,那么这个共同生产区,将永远成不了气候。” “当然,我可以向您保证,五年内,对于共产区冗余的生产资源,华夏会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向沙苏以及华沙提供,最迟五年后,会正式邀请沙苏进入共同生产体系。” 翔宇同志一番发言滴水不漏。 玉米晓夫和沙苏的政客也一致认为华夏的外交辞令,的确令人无比的舒适。 虽然还是不让沙苏进入共产体系,但是沙苏所想要的廉价资源已经到手。 而且还有一个五年之约。 似乎所有目的都得到了折中的解决。 双方接下来逢场作戏的对经济发展和双边关系进行了简单的讨论之后,便各自散去。 翔宇同志在整理好协约和一些书面协议之后,恐迟则生变,于是便以同珐国安排会谈的名义匆匆离开。 虽然会议在开始的时候有些争端,但在结束的时候,却异常的和谐。 共同生产区度过了风险,华夏也争取到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 当然,在会议中,沙苏有一点问题,指出了华夏当下的不足。 而回国之后的翔宇,将好消息传达给菊香书屋之后,便第一时间在参事院召开了会议。 对于共同生产区资源的利用程度,一定程度决定着华夏的工业水平,进一步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事事都当为人民考虑,”翔宇同志道:“这次从沙苏回来的路上,我一方面为华夏得以继续平稳发展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一方面思考着一个问题,” “人民的生活怎么样才能好起来?” 众参事非常明白翔宇同志这次从沙苏回来,是带着预定的议题召开的这次会议。 人民的生活好起来,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很难有人可以给出什么方案。 翔宇同志道:“好,那我们就想人民之所想,各位认为,当下的华夏人民,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和平,远离战火。” “这个我们已经做到了。”翔宇同志道。 “贫穷。” 一位参事道:“现在存粮富足,人人都能吃饱肚子了,但贫穷依旧没有拜托。” “或者说人民已经对这种温饱式的贫穷十分满足了。” 这个问题,早在之前的很多会议上就已经提出来过。 究其原因,在于这一辈人,都吃了太多苦,没有享福的命。 再加上战乱之下,百分之八十的文盲率。 让更多人的眼界狭窄,大多人是基本上认命了的。 而他们认的命,就是不再折腾,自己就该一辈子是一个农民。 而达成温饱,衣食无忧,已经是一个农民的终极目标。 工人? 对大部分农民来说,那是知识分子和积极分子的象征。 在大建设时期,他们大多人无偿为国家做过工人。 但国企和合资企业在五万万的人口基数之下,微不足道。 一个村能出来一个国营工人,那都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虽然国家整体向好,但收获到这份优秀的答卷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骄傲自满,而是更加沉下心来,去从人民的身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翔宇同志道:“各位已经了解到,贫穷是当下人民身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那如果要选择一个路径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该怎么走?”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会堂中,众人开始讨论了起来。 但讨论的时间很简单,因为答案无比的统一和确定。 最终所有人几乎异口同声的给出了答案:“就业。” 就业保障收入,是占据总人口七成的农民改变贫穷面貌的最有效的途径。 同时,就业也能提高商品产出,从而不断的提升生活水平。 而广泛就业的工人基础,又为产业创新耕耘出了肥沃的土壤。 于是,一个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华夏特色道路,就这么出现了萌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