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港综:最强大捞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6章 内地的局势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京海市强耀集团。 巨大的占地面积。 分厂遍及两广,下辖三市八县,三十几家分工厂,一万来号的员工。 无不在告诉世人,改革过程之中,第一的私人集团已经诞生了。 强耀,这个颇有几分张狂的名号,两年前突起于京海。 据传大佬是爱国港商,一名叫刘华强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极为厉害。 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各方关系都处理得很好。 他的厂子建在哪里,税务就交到哪里,没人民币,全部是外汇。 本就处于改革风口时期的大佬们见状。 纷纷欢迎,一度造成求着投资的情况。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内地的局势。 此时其实已经到了改革最关键的时期: 到底是继续实施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一度被拿出讨论。 沿海边境地区,普遍支持的是市场经济。 理由很简单,他们懂,也一直在做。 简单来说,他们觉得生意好做,生产出东西,就能够卖出去。 不仅能卖,还能卖出高价,赚到更多。 就好像边境地区,一直都有秘密贸易市场,也就是传说中的黑市。 那里什么都能买到,包括大炮。 什么也能卖,包括竹子编成的小玩具。 不同国度的人,你看着很普通的东西,别人或许看着就很稀奇。 你这里没市场的东西,别人那边很好卖。 但除了沿海与边境,内陆地区,普遍支持的却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很容易理解。 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都是计委订死的。 打个比方,今年给你厂子下发多少原料,你厂子就生产多少产品。 不许少,少了就是你厂长无能,要追责。 也不许多,因为原料正好够产出。 你产多了,说明你偷工减料,也要追责。 卖的问题你不用管。 计委的生产指标是刚性的,一个不能差。 产出后直接拉走,供应到其他地区。 厂长你也不用努力,因为努力没用,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六七十年代想爱国,办法很简单。 去参军入伍,去打仗。 一个冲锋下来,100人剩下10个。 你冲那么几次,一场战打下来。 那你可以对任何人说一句: 我问心无愧了! 何文耀、医生、王建军等人,全都是那样。 像医生那样的,打得精神都出问题了。 要不是何文耀一路拉着他走,他很难不搞事。 你把他当一个坏人看,那站他的角度,他当然也把你当仇人看。 只觉得自己也委屈啊,出生入死,什么没捞到,就一身的病痛。 爱国,他拿命拼的,捡回来的命,谁有资格说他不爱。 很多人或许觉得,回到60年代,多做事就能帮着国家发展。 事实上那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 就是被枪毙。 试看毛熊慈父时期,发展计划下来后。 每年无数人,就因为多做事,被拉到西伯利亚种土豆的。 生产任务,是组织上计划之后,分发下来的。 你多产,就是对组织有意见。 都不用审,事实摆那儿呢,直接送你入土。 计划经济,指标在那里放着,你多生产出了问题,你负责。 你按指标生产,那没事,少了不够卖,和你没关系。 这种经济体系下,高集中,高效率,不怕任何金融危机,但却很死板。 一句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多不少就不错。 整个经济体系是那样,除非你是几大巨头之一,可以改制。 要不你有通天之能,也回家憋着去。 什么提高效率,什么扩大生产,通通是找死。 没人会夸你能干,也没人敢跟着你干。 你一个人干了,那行,大伙儿集体举报你。 因为你就是一个行走的功劳,抓了直接毙,都不用听你说什么。 你对组织不满,天字一号大罪。 这也是很多混公职的人,没想明白的问题。 总觉得自己主意好,上头说话了,自己还要提一下意见。 事实上,站在上头角度看你,你就是一个搅屎棍。 老大都拍板了,你在那儿叽叽歪歪,显得你能是吧? 要真证明你的办法好使,那你把老大放什么位置? 穿小鞋穿不死你。 再打个比方,曾经有个苏式笑话。 一个人买了一台电视,供销社的人告诉他: 我已经给你下单了,可你要的东西,现在没有。 需要后年的今天过来拿。 那人就问了,后年今天的早上,还是下午? 供销社的人也奇怪了: 这是什么意思,早上和下午有区别吗? 那人又说了,因为我定了一个洗衣机,是后年的下午来。 这个笑话,其实就是讽刺计划经济的死板。 买得起的人很多,买得到却很困难。 没办法,因为计划经济是数据性的。 简单来说: 今年冰箱能卖5000台。 那行,我们今年就产5000,多一台都不产。 拿到今年数据,发现有钱人多了,5000不够卖了,需要6000。 行,明年开始,指标6000。 看出什么了吗? 其实就是滞后性。 它不会像私人企业,好卖我就多多生产,不好卖的,我就不生产了。 它是完全计划好的东西,不能变的。 计委根据去年的数据,决定好今年的计划,总会慢一拍。 可厂长吧,你还不能乱来。 你多产就是抗命,抗命就是要命。 这也是造成大家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最大原因。 但对于内陆的人来说,他们感受不到这一点。 原因也很现实: 比如云贵川地区,路况那叫一个差呀,很多地方还要走小道。 大多数人是种地的,不会做生意,也不觉得能做生意。 首先,他们生产出的东西,运都运不出去,这让他们怎么卖? 方圆几十里,家家户户都有你那些东西,根本没人买你的。 再者,很多原料也运不进去,他们没原料,就产不出东西。 买不方便,卖不方便,哪哪儿都不方便。 反倒是计划经济,他们觉得过得去。 我们华人老百姓,历来很朴实。 过得去,在大多数人看来,那就行了。 改成市场经济后,以后产出自己找地方卖。 原料也得自己去找,组织不再下发。 在很多人看来,根本是不现实的。 还是那句话: 现实问题。 也不用说谁高瞻远瞩,谁鼠目寸光,其实就是地域特色。 沿海地区懂得做生意,知道能发财,支持改。 内陆地区,一辈子都出不去,路不通,没办法,只想要活下去。 我们的国家太大太大,人口太多太多,一些地方太偏太穷。 计划经济下,大家还有口饭吃。 改了的话,大家伙怕没饭吃。 所以改革一直进行很困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推动,都一度停滞。 而强耀集团的巨大成功,立马被拿来作为改革的成功案例。 沿海地区,无不推崇备至。 对比很明显。 首先,强耀集团买原料,都比别的厂子出价高。 以前,你是这个厂长,我是那个厂长。 我们都是组织上的人,很多东西不用那么计较。 少一点也行,写个报告就行了。 但强耀这边,加价的风格,完全市场经济的表现,让很多原料厂都得到好处。 而后,强耀招工。 厂子工人的工钱,比其他工厂高一些,而且还有效益奖金。 一句话,你别闲着,有空就干。 反正你产出一个东西,都给你记下来,月底有奖金。 在强耀干过几个月的工人,无不发现,自己收入比家人高几倍。 这,可就让吃惯大锅饭的工人们兴奋了。 其实大部分国人都是勤劳肯干的,架不住哪儿都有懒汉啊。 以前吃大锅饭,一个厂子任务,大家一起弄。 你少做都没关系,反正算集体的。 这就造成,一些做得多的工人,其实心里是憋屈的。 你想啊,别人一天干半个小时,回家泡病号了。 你一天干10个小时,累得跟孙子似的。 月底拿工资,却一模一样。 这种情况,你想得通吗? 但没办法,大锅饭就是那样,很容易养出懒汉。 大伙儿平时聊天,都不是说谁最能干,而是聊怎么偷懒。 干得多的,当你是个大傻子。 而且劳模这些东西,都有得商量。 毕竟,这会儿80年代了,人们不再像6、70年代那么单纯。 再看强耀这边呢,是绩效工作制度。 这种制度,坦白讲,也是一种资本制度。 但不资本,又回到原来的问题: 大锅饭,太多人偷懒,太多人付出却没收到回报。 这也是不公平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