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朱由校,打造日不落大明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章 名单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很快,户部、兵部十几位官员被东厂抓走的消息,便传了出去。 东厂突然搞出如此大的动作,让那些京官们惊惧不已。 厂卫,这个让人闻而生畏的名字,如同一道阴霾一般,笼罩在所有人的心头上。 惊惧之余,那些官员,也不由开始四下走动起来,打探其中缘由。 “这个阉狗,他到底要干什么?” 韩府,得知消息的韩爌,也是暴跳如雷,忍不住破口大骂。 原本得知是魏忠贤从中作梗,诬陷内阁之后,韩爌就在琢磨该如何对付这个小人,结果自己还没来得及出手,就被魏忠贤率先将了一军,自然气闷至极。 要知道,被魏忠贤抓走的那些户部官员,有一半都是韩爌亲手提拔举荐的,那个郑三俊,更是自己的学生。 如今他们全都被抓进了东厂,万一魏忠贤借此屈打成招,弄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安在自己头上,那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思虑至此,韩爌再也无法淡定了,随后赶忙吩咐管家,前去邀请高攀龙、孙慎行、邹元标、左光斗、杨涟等东林党人,前来府中议事。 都察院。 被新任命为左副都御史杨涟正在俯首于案牍前,处理着政务。 对于外界的纷纷扰扰,杨涟好似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就在这时,一身青袍的左光斗,推门走了进来。 “我的杨大人,外面现在都快翻天了,您老还真坐的住!” 看着仍在工作的杨涟,左光斗一边说着,一边走了过去。 “大明有天子在,翻不了的!” 杨涟头也不抬的说着,目光仍旧放在公文上面。 左光斗眉头一抬:“就怕有人捂住了天子的耳目,趁机作乱!” 一听这话,杨涟不由抬起头来,面露不悦的望向左光斗。 “遗直兄,有些话不能乱说,这里可是都察院.....” “哎~,杨兄莫要多想,我说的可不是都察院不作为,而是宫里有小人.....” 见杨涟似乎有些生气的样子,左光斗赶忙上前解释。 “小人?” 杨涟微微一愣,最近几日一直忙于政务的他,对于外界之事,倒是很少关注。 左光斗:“哎~,杨兄你这还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眼下发生了那么多大事,你不知道?” 杨涟一脸淡然:“知道,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还真是.....” 看着杨涟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左光斗也是一阵无语。 就在这时,杨涟府中的一名下人,神色匆匆的从外面走了进来,向着杨涟躬身一礼。 “老爷.....” “我不是说过吗?这里是官署,不是私人府上,尔等身为府中下人,既无官身,不可随意前来,怎的不长记性?” 不待下人说完,杨涟便面露怒容的呵斥道。 “杨兄,看其模样,想来是有急事,还是先让他把话说完吧。”一旁的左光斗说道。 对于杨涟这种克于律己的脾性,左光斗虽然很是认同,但是有时候也是过于死板了一些。 杨涟闻言,遂看向府中下人:“有什么事?” 下人恭声道:“回老爷的话,韩大人派人送信,请老爷和左大人过去,说是有要事相商。” “哦?要事?” 杨涟微微一怔,随即便回过神来,想来应该是关于今日之事。 “好了,我知道了!” 杨涟摆了摆,示意下人退下。 左光斗也凑上前来:“韩大人之前遭受了不少非议,今日突然邀请我等过去,想来此事不小,杨兄切莫耽搁。” “嗯!” 杨涟只是轻轻嗯了一声,将手中的公文处理完了之后,这才起身,与左光斗一同离开了官署。 另一边,身在乾清宫内的朱由校仍是眉头紧锁的翻阅着户部的账册。 一个国家,想要正常运转,最不能缺的就是钱与粮。 可是眼下的大明,偏偏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 尽管朱由校准备依靠魏忠贤帮助自己搞钱,但这也只是作为前期解渴而已。 想要真正的实现财富自由,手下必须拥有一批忠实可靠的干吏方可。 虽然朱由校通过史书,知道大部分历史官员的名字,但是对于他们的忠诚和才能,却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毕竟想要通过史去了解一个人,实在太过抽象,再者,人都是随着环境而改变的。 想了想,朱由校还是决定暂时观望一段时间为好。 随后,朱由校取来纸笔,写下了几个人名,分别为:徐光启、朱国祯、周如磐、王在晋、宋应星、戚金、秦良玉、杨嗣昌、毕懋康..... 洋洋洒洒,写下十几个人名之后,朱由校这才堪堪停笔。 “大伴,把这份名单交给骆思恭,让他派人去观察一下,并将他们的近况和人际关系,一并呈报上来!” 说着,朱由校将名单递给了一旁的王安。 “奴婢遵旨!” 王安恭敬的接过名单,只是稍微扫了一眼,而后便将其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退了出去。 看着王安离去的背影,朱由校不由揉了揉额头。 如今大明的国库,空的都能跑老鼠了。 当初张居正在世时,拼了老命的给自己的便宜爷爷攒了一大笔钱。 结果这么多年下来,也被万历帝和泰昌帝糟蹋的差不多了。 如今自己的内帑,也不过仅剩一千四百万两白银。 此时的朱由校不是嘉靖、万历那样自私的皇帝,为了大明,他根本不在乎什么内帑、国库之分。 这些钱,听起来很多,可是对于大明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就算自己把银子拿出来了,到头来还是会进了那帮蛀虫的口袋。 如今大明国库一年的收入,也才不过五百万两,相比于乾隆年间的一年四千万两收入,足足差了七倍之多。 要知道,此时的大名,无论是贸易还是资本,都远远胜过乾隆时期,可是国家收入,却是天差地别......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税收,那些良田千顷、家财万贯的地主士绅,不仅想方设法的逃税漏税,还极尽所能的上下勾结,鱼肉百姓。 他们兼并土地、与外族走私,利用大明海禁,进行海上贸易,为了身家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还有那些肥流油的宗室,占据大量的良田,不仅不纳税,反而还要朝廷每年拿出大量的禄米奉养。 究其根本,这才是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天灾与外敌,只不过是催化剂而已。 但凡大明的决策有一条是对的,区区建奴也不可能打的进来。 这些人,必须弄掉,不然怎么努力,都是白费。 “来人,传旨魏忠贤!” 朱由校那满是寒意的声音,回荡于暖阁之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