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司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769 章 (九):料后事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翌日凌晨,司马昭正式对围困所有魏军下达了攻城的命令。 一时间原本寂静的寿春城忽然像是火山爆发一样的沸腾了,四面八方突然亮出来的云梯、霹雳车以及箭楼,包括那喊声震天动地的士卒,气势汹汹的朝着寿春城如潮水般涌了过来。 而相比之下,这段时间内饱受精神和饥渴摧残的城内守军,因为司马昭昨天的中箭自然而然的放松了警惕。司马昭也十分精准的挑选了他们尚未醒来的时机发起进攻。 一看到魏军开始大面积攻城了,而穿着一身显眼甲胄的司马昭竟然好生生的站在城楼之下,西北角的守军士气瞬间瓦解,还未等大军全面开始登上云梯攻城,他们便拿出了早就偷偷制好的白旗高高的举了起来,随后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 西北角的投降造成了连锁的蝴蝶效应,很多士卒包括唐咨等吴将所守卫的南门也缴械投降,一时之间诸葛诞手中的兵马由原来的十万瞬间遁减成了两万。 没想到司马昭会用这种方式来欺骗自己,诸葛诞自恼怒司马昭狡诈之时也对自己的愚蠢感到愤恨,可事已至此他继续留在寿春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为了避免被司马昭生擒,他率领着剩余的兵马朝着魏军还没有完全控制的东门逃离。 但因为遭到陈骞和文俶的联合追击,使得诸葛诞的兵马在城中的巷战损失巨大,最终只有不到一万人冲出重围逃出了寿春东门。 不久魏军攻入了诸葛诞的中军幕府,宣告寿春被全面占领。 待到城中的零星抵抗被镇压之后,司马昭带着陈泰等人自寿春西门而入。 由于在攻城之前他曾经严令王基、陈骞等将领,所有士卒不得出现任何扰民的举动,再加上守军如潮水般相继投降,所以真正在寿春城内展开的战斗范围并不大。 当司马昭来到先前诸葛诞坐镇指挥的中军幕府之时,这里早已经是狼藉一片。 他坐在了先前诸葛诞所坐的位置之上,开始自言自语起来: “真不知道他这段时间每天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难道就一定非要走上王凌和毌丘俭的老路吗?” 这时贾充上前拱手向司马昭道喜说: “当年令尊以及令兄都曾经南下此城平定叛乱,而大将军也立下了和他们同等的功勋,可见您已经证明了自己不输父兄的实力。” 陈泰对于贾充这种溜须拍马的说辞颇为反感,而司马昭显然也没有将其听进去,而是叹了口气: “吴蜀未灭而内乱不止,实非百姓苍生之福,我希望淮南的叛乱自我而止,以后再也不要有了...” 同时,司马昭也对诸葛诞的去向很在意: “对了,我听说诸葛诞已经逃出城去了?” 对此陈泰答道: “陈骞回报说他从东门逃出,现在正在派兵追赶,士季他也领了一支兵马去了。” 司马昭非常明白钟会的意图,他淡淡笑道: “他是想要争夺生擒诸葛诞的头功,不过我想这个功劳他应该是拿不走的...” 率军极为狼狈的冲出了寿春重围之后,已经在魏国无立足之地的诸葛诞没有了选择的权力,他只能从西曲阳绕道南下投奔吴国,毕竟他的儿子诸葛靓也在那里。 可是当他刚刚到达西曲阳的时候,却突然遭到了胡奋亲自率领的兵马阻拦在那里,而后方陈骞和钟会的追兵也紧追不舍。 胡奋并没有首先拔剑,而是冲着诸葛诞喊话: “公休!到此为止吧,放下你手中的兵器和我一起去见大将军!” 诸葛诞丝毫不为胡奋的话所动: “我已经没有话和他说了,没有必要去见他,反正都是一死,如果你一定要让我回去的话,就把我的尸体带回去吧!” 说罢,诸葛诞拔出了腰间的佩剑,亲自率领身后的骑兵们朝着胡奋的正面冲了过去。 或许是出于曾经同受司马家提拔的情感,胡奋不忍昔日的同袍今日居然刀剑相向,所以他并没有亲自出击,而是下令让身后的武将们出击。 由于诸葛诞刚刚经历了一场厮杀人困马乏,而胡奋却是以逸待劳,所以这场交锋一开始诸葛诞就明显处于下风,诸葛诞本人也被胡奋的副将斩落马下,而他的尸体也在骑兵□□的骏马铁蹄所踩踏,死相极为惨烈... 诸葛诞战死之后,他麾下的将士们也不再进行任何抵抗了,为首的几人纷纷下马跪在了他的尸首面前哭喊着。 胡奋见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他对身旁的副将低声吩咐道: “将诸葛诞的尸首和所有的兵马都押解回寿春,交由大将军发落...” 等到陈骞和钟会率军赶到的时候,发现诸葛诞已经死了。 钟会为了自己不能亲手抓住诸葛诞而感到不悦,他冷眼看着眼前的胡奋,用一种不太友好的语气问道: “你怎么会在这里?” 胡奋答道: “大将军早就料到寿春城破之后,诸葛诞必然会从包围圈最为薄弱的东面突围,所以他提前命令我率领一支兵马埋伏于此,等待诸葛诞。” 一听是司马昭的命令,钟会心中就算是有再大的怒气也只好予以收敛。 很快,钟会便与陈骞押送着诸葛诞的尸首以及俘虏返回寿春,而胡奋则并没有前往司马昭面前向其请功的打算,因为他要回到徐州继续镇守。 就这样,钟会和陈骞将诸葛诞的遗体带回了寿春。 司马昭走到了躺在缚辇之上的诸葛诞面前,缓缓蹲下了身子,轻轻伸手撩开了盖在他身上的白绸,看到了已经被马踏至面目全非的诸葛诞尸首之后,他的面色显得十分凝重,看不出有任何胜利者应有的喜悦之色。 他慢慢将白绸又盖了回去,转而对身后的陈骞说道: “给他找个好地方,把他葬了吧。” 陈骞在领命的同时也不忘向司马昭请示一件很重要的事: “墓碑上应该怎么写?” 蹲在原地想了一会儿之后,司马昭站起身默默的说道: “什么都不要写,以免日后为人所利用。” 等到陈骞带着诸葛诞的遗体离开之后,贾充便拿着一封书信来到了司马昭的身边,并将手中的书信递给了他: “大将军,这是从诸葛诞的书房内搜到的,下臣询问过蒋班和焦彝,他们说这是尚书王经递交给诸葛诞的。” “王经?” 一听到这个名字,司马昭当即就想到了这个王经就是曹髦身边非常宠信的心腹,而这封信的内容,正是密报于诸葛诞司马昭即将领兵讨伐的内容。 看完信之后,司马昭将写有王经亲笔书信的布帛折叠好,然后丢回到了贾充的手中: “这早就是明摆着的事实了,有没有这封书信都一样...” 而与此同时,曹髦派出城中慰劳司马昭的内侍刚巧看到了这一幕,他急急忙忙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曹髦,曹髦获悉后大为惊恐,他深怕司马昭会揪住这件事来对自己不利。 一旁的王沈则保持着非常冷静的头脑,他对曹髦建议说: “陛下,为今之计只有向司马昭表示您的诚意了...” 曹髦的眉头一皱,但是也明白了王沈的意思。 不久,曹髦就公开下诏于司马昭,褒奖了他此战成功平定叛乱的功绩,随后又在诏书之中格外凸出了他对诸葛诞叛乱的痛斥,并下诏司马昭可以全权处理诸葛诞的罪行。 司马昭听后淡淡笑道: “陛下这么急于和诸葛诞撇清关系,也未免太过心虚了吧。” 不过,有了曹髦的这一道诏书倒是也给司马昭提供了方便,因为他要接着如何处理此次叛乱一事来警戒那些不安分的人,曹髦的诏书给了他正当的名义,处理起诸葛诞的战争责任问题也就不显得司马昭公报私仇了。 之后,司马昭宣布夷诸葛诞三族,但是所有追随其造反的将士只要真心悔改,就可以免于一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数百名将士不愿意投降,司马昭便公开将这些人处刑。 在对待如何处理吴国战俘的问题之上,钟会对司马昭说道: “这些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算是现在迫于形势投降了我们也不会真心为您效力,将来一旦有任何的变故,他们必然会反叛。依下臣之见应当将他们尽数活埋。” 可司马昭却摇了摇头: “不,正因为他们非我魏国人我才更要善待他们,放他们回去宣扬我司马昭的仁德,这也是为了日后我们能够消灭吴国而打下基础,我也要利用这件事来一点一点凿破吴国人对他们主君那坚不可摧的忠心。” 随后司马昭下令善待这些吴国的降卒,有伤病的一律予以和魏国人同等标准的医治,然后将他们陆续遣散回国。 然而当他们走到三河之时,大多数的吴将和士兵都害怕回去会被孙綝残杀,所以都表示不愿意回去,于是司马昭将他们就地迁居于三河。 至此,淮南三叛的最后一叛完全落幕,从此淮南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过针对司马昭政权的叛乱,而诸葛诞的死亡也标志着最后一个愿意为曹髦效力的掌权之人覆灭,从此司马昭在朝局之中的地位稳如泰山,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