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正经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0章 乱点鸳鸯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150章乱点鸳鸯 从贾琥担任兵部尚书那天起,由于兵部公文需要贾琥签字用印才能发出,每天都会有内阁和兵部的官员出入宁国府。 一大早,宁荣街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两头的街道上摆满了各类摊担,卖菜的,卖杂货的,馄饨摊,烧饼摊,还有热腾腾的包子,人要买什么都有。 除了这些,还多出了许多茶摊,都搭着棚子撑着伞,已经散坐着十余个人,三五人一桌,都是小厮、轿夫打扮,一边吃茶说笑,一边将目光望向斜对面的宁国府。 这时,一名身着绸袍,手里还拿着一把折扇的青年走了过来,身后跟着几名随从。 茶摊老板立刻满脸笑容地迎了上去,冲着那青年说道:“这位公子走乏了吧,快请坐下歇歇脚。”然后用一块干净的抹布把桌子擦了一遍。 那青年在长凳上坐下了:“来壶茶吧。” 老板:“您稍候。”说着急忙走了回去。 望着斜对面的宁国府,青年的手在茶桌下捏得叭叭直响,脸上也掠过了一丝异样的神色。 宁国府门前,八名亲兵挎着刀笔直地站着,一动不动。 门前的空地上,停了好几座大轿,一侧的拴马桩上也拴着数匹快马。 老板捧着个托盘过来了,一壶茶,几个空茶碗,还有一碟点心,一一摆了下来,接着又殷勤地倒茶。 青年手一摆。 一名随从从袖中掏出一颗碎银往桌子上一摆。 老板堆着笑:“不瞒公子,一壶茶一百五十文,这点心请您尝尝鲜,不收钱。” 那青年一笑:“你倒是实诚。” 老板:“您说笑了。” 青年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摇了摇头,又拈起一块点心吃了一小口,“这点心不错。” 那老板笑了笑,没有说话。 吃完手中的点心,那青年对老板说道:“多的就赏你了,不过我有件事要跟你打听。” 那老板笑道:“您请说,知道的我一定告诉您。” 这时,一名身系包袱的军士从宁国府走了出来,牵过一匹快马,然后驰马而去。 望着远去的军士,那青年问道:“这是?” 老板:“这是兵部的信使。” 顿了顿,“就是将一些公文送到宁国府,然后再送回兵部。” 青年微微一怔,又望向宁国府大门,眼中露出了失望的神色,沉吟了一下,又问道:“听说这贾家有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不知老板可曾见过?” 老板笑道:“您说的是荣府的宝二爷,经常由府里的小厮陪着出来逛街买东西,还在我这吃过茶呢。” 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宝二爷心肠好,性格温和,不像其他家的子弟骄横霸道。” 青年先是一怔,接着问道:“这位宝二爷经常出门?” 老板有些警觉了,答道:“以前倒是经常出门,现在不行了,听说府里二老爷给宝二爷请了位先生,读书呢。” 青年淡淡一笑:“读书好啊。”说罢,站起身向街头走去。 那几名随从连忙跟了上去。 那老板一怔,接着低声叹了一句:“怪人。” 一行人刚走出宁荣街,一个人迎面走了过来,在青年耳边低声说道:“公子,白莲教的人到了。” 青年眼一亮:“好。”又对身边一随从说道:“刚才那茶铺老板说了谎,伱带两个人观察一下,看看贾家都有哪些人经常出门。” 顿了顿,“特别是这位宝二爷。” 那随从应了一个“是”字,一招手,带着两人离去。 青年回头望了望宁荣两府,转身大步离去。 若是此刻杨大勇在这里,一定会大吃一惊,这个青年不是别人,正是从扬州大牢里逃走的杨言升,盐帮逆匪杨凯武的孙子。 宁国府 外书房 贾琥坐在书案前,对侍立在面前的兵部官员说道:“你去回首辅,就说我的话,先从山东的仓里调粮,直接给徐州调二十万石送去。” 那官员:“是。”转身快步走了出去。 贾琥又对另外一名兵部郎中说道:“你去告诉贾雨村,立刻清点武库中的兵器,明日黄昏之前将清单送来。” “是”兵部郎中苦着脸走了出去。 贾琥看了看刚送来的抄件,天不亮的时候保龄侯史鼐送来了军报,要粮要饷,要军械,内阁议了一早上,决定从河南仓里调粮,从山东武库调军械,军饷户部调拨。 当看到这份抄件的时候,贾琥愣了半晌,他不明白宋成良几人是怎么议的,再有一个多月就是黄河桃花汛,那个烂大堤年年修,年年崩塌,好的时候是水漫过大堤淹没一些低洼之处,最惨的时候黄河水一泻千里,淹没了十几个州县。 去年整个北方下了这么大的雪,山陕接连下了几场大暴雪,立春后,黄河水位持续上涨,那个烂大堤肯定挡不住水。 河南受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想着提前准备,还要从河南的官仓里调粮,真是想不通他们是怎么做出的这个决定。 想到这里,贾琥取过一本空白的本章,平铺在书案上,提笔疾书起来。 写完后,朝着墨迹吹吹气,然后喊道:“来人!” 一名亲兵应声走了进来。 贾琥把那道本章递了过去:“到工部去,交给西府二老爷。” 那亲兵大声应道:“诺!”接过本章大步走了出去。 贾琥怔了征,然后摇了摇头,该提醒的自己都提醒了,若是河南再出事,就真是天意了。 想到这里,贾琥站起身,走出了外书房,向宁安堂走去。 不知不觉走到了后院,隐约听到了惜春的笑声,接着又传来了晴雯的声音:“这次可是你踢偏了。” “踢!踢!”这是湘云的声音。 贾琥笑了笑,晴雯爱玩爱闹,天真烂漫,毫无心机,颇得她们姊妹的喜欢,特别是湘云和惜春,经常和她在一起玩耍。 走进院子,只见三人正和几名小丫头在踢毽子,湘云的大丫鬟翠缕感到了身后有人,连忙回头。 贾琥笑着摇了摇手,转身在连廊上坐下,静静地看她们踢毽子。 就在这时,连廊那端传来了探春的声音:“哟,二哥哥好雅兴呀!” 话音未落,湘云和惜春等人停了下来。 贾琥微微叹了口气,站了起来。 惜春高兴地挥了挥手:“哥哥。” “二哥哥。”湘云也笑着喊道。 “你们接着顽吧。” 贾琥手一挥,转身向探春走去。 探春迎了过来,笑道:“刚才薛姨妈打发人送来了几样点心,二哥哥就回来了。” 贾琥:“哦?那我可有口福了。” 听见房内有笑声,贾琥便走了进去,原来是迎春、宝钗、邢岫烟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三人连忙起身相迎。 贾琥笑道:“坐下坐下。”说着,瞟了一眼里间。 “噗” 探春掩嘴笑了笑,说道:“林姐姐有事出去了。” 迎春、宝钗和邢岫烟都笑了。 贾琥也笑了笑。 忽然,林黛玉走了进来,“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探春连忙凑到林黛玉耳边低语了几句,一边说,一边还对贾琥笑。 林黛玉微嗔地望了一眼贾琥,接着伸手点了下探春的额头,“你少作怪,一会子离了这里,我才和你算账。” 探春笑着忙央求道:“好姐姐,饶了我吧!” 贾琥歪身在迎春边上坐下,拈了一块点心送进嘴里,“不错。” 迎春也吃了一块,“这是姨妈家的老嬷嬷做的,在金陵跟老师傅学的手艺。” “难怪.” 贾琥又尝了一块,对林黛玉说道:“味道不错,你也尝尝。” “.” 林黛玉瞧了他一眼,转身走进里间,“我有事和你说。” 迎春见贾琥又拈了一块点心,忙笑道:“难怪林姐姐让琥珀去小厨房,原来是猜到二哥哥饿了。” 贾琥笑着站了起来,说道:“是有点饿了。你们先坐着。”跟着进了里间。 只见林黛玉坐在他的书案前,拿着他平日里用的那支笔在写着什么。 贾琥走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下,问道:“什么事?” 林黛玉写完了才站了起来,“你自己看看吧。”将手中的那张纸笺递了过去。 贾琥接过一看,微微一怔,抬起头望着林黛玉,“你直接说不就行了,还要用笔写出来,也不嫌费事。” 林黛玉没好气地:“这种事情你让我怎么说出口。” 听她这么一说,贾琥回过味来,尴尬地笑了笑,心中不免有些埋怨尤氏,总是这么小心翼翼,同她说了多次了,有事直接和自己说,不要叫林黛玉在中间传话,就是不听。 况且这件事又不是外面的公事,她有什么好回避的。 看了看手中的纸笺,贾琥摇了摇头,这件事是自己的失误,除夕晚宴上贾代修曾提醒过自己,一忙就给忘记了。 不仅贾芸需要娶妻,就连贾蓉、贾菖也该成家了,这两人如今都在火器营担任把总,虽没有贾芸的机灵劲,却也都不错。 想到这里,贾琥一阵头疼,自己又不是宝玉,喜欢打听别人家的姑娘。 林黛玉说话了:“咱家不是有个现成的人,模样极好,又是亲戚,也算知根知底的。”说着,指了指外间。 “不行!” 贾琥连忙说道:“贾芸比宝姑娘大了将近五岁。而且薛蟠也曾说过,宝姑娘要再等三两年才会谈婚论嫁。你就不要乱点鸳鸯了。” 林黛玉似笑非笑地望着他,慢慢说道:“我说的是嫂子的三妹子。” 贾琥脸红了红,刚想开口。 林黛玉接着说道:“我看嫂子也有这个意思,虽说不是嫂子的亲妹子,身份上也有着差距,但胜在知根知底,好把握。” 说到正事,贾琥坐直了身子,沉吟了一会,摇了摇头:“不行,贾芸如今是正六品的千总官,一两年之内肯定会升迁为游击将军,甚至可能是参将,那时候我会让他掌一营兵马.” 林黛玉:“那就更应该这么办。” 贾琥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这时,外间传来了琥珀的声音:“姑娘,面来了。” “你再好好想想吧。” 说完,林黛玉对外面说道:“进来吧。” 琥珀拎着一个食盒进来,放在矮几上,揭开盒盖退了出去。 林黛玉走过去,端起那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放在书案上,又拿来筷子和汤匙递给贾琥,柔声说道:“趁热快吃吧。” 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贾琥笑了笑,“还是妹妹懂我。”喝了一口汤,“味道不错。”接着大口吃了起来。 见他吃得这么香,林黛玉笑的很开心,忽然想起方才的事情,低声问道:“比薛姨妈家的点心怎么样?” 没想到林黛玉会突然问这个,贾琥猛地抬起头,被一口面汤呛着,猛地咳起来,半天才缓过劲儿,问道:“什咳咳什么怎么样?” 林黛玉露出了一个笑容,重拾心情走了出去。 乾清宫 上书房 建武帝的脸色随着眼光在那本奏章上移动越来越难看了,接着,他把那本奏章重重地一合,一掌按在御案上,站了起来,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踱起步来,一边走一边说道:“这么重要的事情,内阁为何没有呈上来?” 戴权:“最近首辅他们一直忙着南边的战事,应该没有注意,以为和前些年一样,所以.” 建武帝走到殿门边站住了:“贾政能有这个能力?” 戴权连忙答道:“回皇上,半个时辰前,贾侯爷的亲兵去营缮司找到了国丈,然后就有了这本奏疏。” 建武帝淡笑了笑,说道:“告诉吏部,给贾政记一次大功。” 戴权:“是。” 建武帝接着说道:“将这本奏疏给内阁送去,让他们抓紧写个条陈上来。” “是。”戴权捧起那本奏疏,快步走了出去。 建武帝转身走回了御案前,想了想,然后喊道:“来人!” 一名当值大太监应声走了进来。 建武帝说道:“到户部去,叫赵子勋来上书房。” 大太监:“是。”躬身退了出去。 东城 西市 太和楼 杨言升从酒楼中走了出来,回头望了一眼正中门楣上方的匾额,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真是个好地方。 这时,一名随从从酒楼的斜对面走了过来,对杨言升说道:“公子,白莲教的人是从后门走的。这家酒楼有满清人的细作。” 杨言升深深地点了点头。 关于更新,有时间写两张,没时间只能写一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