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折服大小乔,三国第一虎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4章 六百里加急,天灾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绥远都护府的大都护是谁? 不必赘言。 李靖! 有不少大臣都建议秦牧,把绥远都护府分成三个或四个,却还是被秦牧驳回了。 诚然,这样一来,能极大的分化李靖手上的兵权。 但是在秦牧看来,却是大可不必。 且不说秦牧知道李靖不会背叛自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魏在绥远都护府的兵力,不能太过分散了。 绥远都护府治下的人口,那可是高达上千万。 而且,都是异族人! 如果再让魏军的兵力过于分散的话,只怕一旦发生叛乱,后果就将不堪设想了。 总的来说,魏帝国现在的六大都护府,驻军多达二十五万五千人,清一色全是魏人。 没有足够的兵力,就无法震慑宵小,无法及时镇压那些叛乱。 所以,秦牧就不得不派出这么多的兵马,出去镇守了。 至于仆从军的数量,则是更为夸张。 六大都护府的仆从军的总兵力,多达四十万! 六十多万的兵马,这可不是能随便养起来的。 好在这个事情也不必秦牧操劳。 每个都护府都有能力自给自足了。 帝国的驻军将士,是职业军人,不事生产,但是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切补给,都必须要所在地的邦国、部族负责,帝国一毛钱都不出。 而那些仆从军的将士,则是从当地征召而来,他们属于是半职业化的军人,有空的时候种田劳作,打仗的时候就上战场,基本上充当着炮灰的角色。 有强势的军队镇压,这大半年来,每个都护府倒是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安定的。 虽说大大小小的叛乱也会有,却不必秦牧费力劳神,更不用从帝国本土抽调军队出去镇压。 帝国这边,也会经常派遣一些官吏、士子,前往诸都护府走马上任,或是教化地方,以便于早日完成秦牧心中的宏愿。 当然了,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 而为了保险起见,秦牧早就把已经被定为“国教”的上帝教,在诸都护府当中,广泛传播,并受到了一致好评。 没办法,信仰上帝教,信仰秦牧的人,有的时候会拥有一些“特权”。 秦牧给的太多,谁能拒绝得了? …… “咔嚓嚓!” 阴云密布,电闪雷鸣。 七月的雨宛如瓢泼一般,倾盆而下,让宫殿外边的排水沟、水渠都溢满了,到处都是水,宫里的太监、宫娥们不得不一阵的忙碌,用锅碗瓢盆,把积水取来,倒进御河之中。 这个时候还是早晨,固然没有闹钟,但是常年习惯了早起的秦牧,还是有着生物钟的,基本上一到点,他就能清醒过来。 昨夜负责侍寝的大小乔,还陪伴在秦牧的左右。 秦牧一醒,她们也都跟着睁开了惺忪的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 这要是换做平时,秦牧指不定兴致一来,就会跟二女做一下“早操”。 只不过有心事的秦牧,这时却是兴致缺缺的。 “陛下,今天不是不上朝吗?怎么不多睡一会儿?” 小乔一脸恬静的神色,跟自己的姐姐起来给秦牧换上了一袭常服。 按理说,不是上朝的日子,秦牧都不会起得太早的。 “外边还小雨吗?” “不止下雨,还打雷呢。” 偌大的宫室中,忽明忽暗的,还伴着阵阵的雷声、雨声,都不必出去看一看,也知道外边的雷雨不小。 “唉。” 秦牧的眼中闪过一抹忧虑的神色,叹气道:“这大雨一连下了十几日,未曾停歇,怕是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昨日朕接到急报,说是兖州的濮阳、巨野一带,黄河决口,发生了严重的水患,黄河中下游十几万的百姓受灾。” “这雨势不停,恐怕受灾的地方更多。” 闻听此言,大乔和小乔都不禁对视了一眼,同样深感忧虑。 秦牧作为皇帝,一国之君,自然是心系天下的。 黄河决口意味着什么,就算是大小乔这样的妇道人家,也是略知一二的。 时逢七月,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山洪也跟着爆发,这就导致黄河都决口了。 洪水淹没了一两个县,对于秦牧而言,算不了什么大事。 但,事情绝对不会那么简单的。 因为每一次黄河决口,受灾的老百姓都是数以十万计,甚至是数以百万计的。 可想而知,接下来各地都会相继爆发灾情。 连锁反应相当可怕。 温柔贤淑的大乔也没有办法,只能替秦牧整理了一下衣领,柔声道:“陛下,该来的总会来的,发愁也是无用。” “还不如未雨绸缪,把一切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都预料一边,并做 好准备,防止所有的意外。” “朕知道。” 秦牧轻轻的抚摸着大乔的发丝,微微颔首。 实际上,他的确是这样做的。 换做别的昏君,或是王朝末年,根本不会去管老百姓的死活,或者是没有能力去管。 秦牧和新生的大魏王朝,则是不一样。 秦牧是天下人的君父,天下人都是他的子民,他自然是不可能对天下百姓的死活置若罔闻。 …… 洛阳城外。 瓢泼大雨还在一个劲儿的下着,模糊了视线。 这个时候,却有一骑疾驰而来。 马背上的骑士披着蓑衣,一手拽着骏马的缰绳,一手抓着皮鞭,不时的抽打在马屁股上,促使胯下的马儿以更快的速度去狂奔。 吃痛之下,这骑士胯下的骏马,也在嘶鸣着,撒开蹄子狂奔着。 幸好宽阔平坦的大街上,没有几个行人,不然以骑士这么快的速度,说不定会撞到几个行人。 饶是如此,以他的身份,他的职责来说,就算撞到几个人,哪怕是撞死了人,也不算什么事…… 骑士身上背着一面金黄色的旗子,上书“六百里加急”。 这是朝廷加急的奏报,仅次于“八百里加急”。 这样的奏报,不管是在哪里都能横着走,谁都不敢拦截,不敢盘问,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