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338章:君弱臣强?赵祯放大招,裁撤冗官即将开启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新任监察御史韩绛上奏,反对夏竦之子夏安期逾越礼制任经筵官后。 多名台谏官响应,也纷纷上奏。 殿中侍御史范镇更是一日撰写了三篇奏疏反对。 他称:经筵侍读乃官家师儒之官,通晓古今者方能胜任,今官家为厚待夏家而内授,实为令安期被世所讥。 赵祯非常生气。 他认为官员们根本不能理解他与夏竦之间的君臣感情。 赵祯本准备将这些反对奏疏都压而不发。 然而,夏安期知晓此事在朝堂闹得沸沸扬扬后。 以自我德才不足,另需丁忧守孝为由,上奏去职,态度非常坚决。 赵祯无奈,只好免去了夏安期的侍读之职。 此事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让赵祯心里非常不舒服。 近日来。 从夏竦的谥号到夏安期的经筵之职,台谏官们屡次将赵祯弄得下不来台。 赵祯愈发觉得台谏官过于霸道。 甚至像韩绛这类随和的官员进入台谏后,也变得雷厉风行起来。 奏疏文章,字字如刀。 赵祯虽不认可夏竦所言的“台谏势大,已隐隐凌驾于皇权之上”。 但台谏官屡次犯上,一点面子都不给赵祯。 让他心里有些窝火。 赵祯决定找台谏官们谈一谈,希望他们能改变一下上谏方式。 别太直,别太拗,别太强势,给他这位官家留一些面子。 其细细思索一番后,还是决定先召苏良聊一聊。 相对于唐介、欧阳修、范镇等台谏官的刚正固执,以及总是以一句“请官家以大宋江山社稷为重”驳斥赵祯。 苏良还算通晓情理。 赵祯也愿意与他讲一讲心里话。 赵祯想了想,决定将三司使王尧臣也叫上。 让他做个中间人,也参谋参谋,如何帮助台谏改掉这个又直又冲的坏毛病。 …… 午后。 天气晴朗,风微凉。 王尧臣与苏良奉诏来到垂拱殿。 赵祯开门见山,向二人讲述了他最近对台谏的不满。 一句话总结就是—— “今日之台谏,言事沽愤,冷面铁心,总令朕大失颜面,应立改莽撞刚直之陋习。” 听完这番话,王尧臣有些哭笑不得。 “官家,台谏官大多都是这种性格,且若无此种刚直性格,恐怕也做不好台谏官,让他们做事圆滑一些,恐怕……恐怕做不到啊!” 唐介、欧阳修、范镇等人,懂的道理比任何人都多。 又擅于论辩。 王尧臣自认根本不可能说服他们。 让台谏官不直、不拗、不犯上,根本不可能。 赵祯嘴巴一撇。 “那就任由他们每日像训斥孩子般训斥朕?” “朕并非是让他们变得圆滑世故、八面玲珑,而是上谏之前应三思而后行,莫次次都使得朕丢了颜面!” 听到此话。 苏良站出来拱手道:“官家,臣以为造成此等局面的根本原因,非台谏欲揽大权,亦非台谏官们的性格强势霸道。而是自全宋变法以来,君弱臣强所致。” 君弱臣强。 此四个字,令赵祯和王尧臣都不由得身体一颤。 他们很清楚。 苏良所谓的君弱臣强。 指的不是官员独揽大权,架空了皇权,而是当下的官员们太优秀,太能干了。 赵祯老脸一黑。 “你的意思是,朕太弱,朕与众卿相比,才识过于平庸,就应该听你们的,是不是?”赵祯质问道。 王尧臣露出一抹苦笑,只想立即逃离垂拱殿。 整个大宋朝。 恐怕也只有苏良敢说君弱臣强,暗指官家平庸。 王尧臣细细一想,发现事实就是如此。 当下。 朝堂百官,皆一心兴宋。 文彦博、富弼、范仲淹、苏良、包拯、唐介、王安石等人,随便拉出来一個,都要比先帝时期的官员优秀。 甚至可以说—— 全宋变法,可以无赵祯,但不可无群臣。 当今的官家,其实也算优秀。 只是这些臣子的能力太逆天了。 往昔,有党争时,赵祯还能主持主持公道,评一评道理。 但而今,群臣比赵祯更懂得如何兴宋富宋,且大多还不会溜须拍马,各个都是直脾气。 于是,当赵祯感情用事之时,就会遭到群臣的驳斥。 在群臣眼里,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而有底气反驳赵祯。 于是乎,矛盾就出来了。 在任何一个朝代,君弱臣强都不是好事。 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 赵祯的帝王之才,确实有些配不上这些“精兵强将”,而全宋变法又离不开这些“精兵强将”。 好在赵祯不善妒,不然朝堂早就乱套了。 王尧臣看向苏良。 想看一看他会如何妥善解决此事。 依照苏良的性格与谋略,不可能会如此冒失地打击官家。 苏良听到赵祯质问,赶忙解释道:“官家,臣绝无言您平庸之意,臣是讲当下因变法而造成了这种局面,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 赵祯伸手一摆,打断了苏良的话语。 “苏景明,莫说这些客套话,朕知晓自己在当下的全宋变法中扮演什么角色,你说得对,目前确实是君弱臣强。” “罪不在臣,而在朕,是朕拖后腿了!此等现状不利于我大宋发展,你可有解决之策?” 赵祯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晰。 全宋变法过程中,他做得最多的。 就是在变法策略文书上,加盖玉印,写上一句:“甚合朕意,可速行之。” 他也想进步,也想总领变法,也想成为一代圣君。 满朝皆贤良,他也不愿意看到这种臣强君弱的局面。 “有。”苏良笃定地说道。 “官家,全宋变法近三年,强国强兵富民等策略皆有了,但仍有一个顽疾未曾解决,此疾,臣等不敢提,更不敢做,唯有官家可总揽此事!” 一旁的王尧臣顿时笑了,他已猜出苏良所指是什么。 赵祯一愣,旋即也猜了出来。 “重整吏治,裁减冗官,确实需要朕亲力而为,这一次,朕亲自写一篇改革吏治的文章策略,让你们瞧一瞧。” 赵祯昂起胸膛,豪气干云。 听到此话,王尧臣和苏良都甚是兴奋。 这三年。 朝廷裁过兵,裁过吏,也小范围裁过官员,现在终于要对官员大动刀了。 当下朝廷开支最大的,除了军费,便是官员俸禄。 若能裁官成功,就是为朝廷增收。 不过,此乃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就看官家准备以多大的力度执行了。 对此,王尧臣与苏良都充满了期待。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