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503章:汴京二十四街?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垂拱殿内。 当赵祯道出他欲御驾亲征去灭夏后,大殿内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稍倾,首相文彦博率先站了出来。 “官家,当年先帝亲临宋辽边境,乃是因我军士气低迷,急需先帝鼓舞士气,稳定军心。而今,我军士气正盛,灭夏势必成功,官家不宜犯险。” “官家若长期离开汴京,需提前立储君、定辅臣、另有诸多琐事需要交待,甚是繁琐,区区西夏,不值得官家亲自前往!” “臣附议!”富弼站了出来。 “若是与辽全面开战,官家亲临边境,益处甚大焉,然西夏已是强弩之末,官家坐镇汴京城,价值更大!” 听到此话,赵祯的面色变得阴沉下来。 二人已说得非常委婉。 直白些来讲就是—— 赵祯御驾亲征与否,基本不会影响这场战事的结果。 赵祯看向苏良。 在河湟拓边时,他便告知苏良,若全面灭夏,他定然要御驾亲征,苏良并没有反对。 诸相公也都看向苏良。 苏良面带笑容地站了出来。 “臣不反对官家御驾亲征,不过官家若去西北,恐怕在后世的史书上会留下与武官抢功之嫌疑,百姓向来喜欢说实话,他们的嘴往往比史料更让后人相信。” 苏良说罢,便退了回去。 殿内的都是聪明人,细细一品,便明白了苏良的意思。 当下。 明眼人都能看出西夏根本就不是大宋的对手。 狄青早年耕耘西北,而今又在河湟拓边,其灭掉西夏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无论是赵祯或众相公,无论谁去,都有想要“沾光抢功”的嫌疑。 雪中送炭,炭为主角;但锦上添花,花就是可有可无了。 赵祯和众相公都心知肚明。 即使他们去了西北,参与了灭夏,百姓也绝对认为狄青是主功,而他们完全是沾光。 接下来的战事没有那么多谋略计策,全都是攻坚的硬战。 还不如守在汴京城,也能留个知人善任的好名头。 欧阳修无奈一笑,道:“官家,诸位相公,景明这个军师都不想去了,说明灭夏乃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我们去,确实没有什么大作用,就别争了,咱们都不去了!” “是啊!官家,待收复燕云,才是您御驾亲征之时,区区西夏,不值得您去啊!”文彦博开口道。 赵祯撇了撇嘴,有些委屈。 “不去了!朕不去了!记住你们所说的话,待收复燕云之时,朕必须参与!” 众臣齐齐拱手。 随即。 赵祯拿起那份《灭夏总略》,看向文彦博,道:“传令狄枢相,让他依照此战略,放开了打!” “是,官家。”文彦博郑重拱手。 紧接着。 赵祯又望向三司使王尧臣。 “计相,此番战事消耗甚大,国库钱粮可会吃紧?” “仅与西夏战,问题不大,若北方边境也起战事,会有些紧张。”王尧臣说道。 天下最耗钱的便是战争。 好在大宋这几年来一直都在储备钱财粮草。 赵祯微微点头,道:“辽受困于内乱,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矛盾越来越大,并且最近耶律宗真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大概率不会参战,但以防万一,今年我们还是节俭一些,各个衙门的支出都要控制。” “是,官家!”王尧臣郑重拱手。 …… 二月二,龙抬头。 汴京街头,商队如流,甚是拥挤。 有商人拉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前往西北,有商人在船上装满字画衣服运往江南,还有商人载着各个州府的特产奔向了南方的交趾、大理等国…… 曹国舅曹佾甚是忙碌。 大宋东边的海上贸易,西北河湟地区的商贸发展以及周边诸国的商贸交易,都需要他布置安排。 特别是河湟区域。 苏良道一句要发展河湟区域,曹佾自然是不遗余力,投入了大量的钱财。 待曹佾的人将河湟的商贸摸熟了,后面商人的路就好走了。 …… 大宋东北方向,东瀛与高丽,战况激烈。 东瀛兵虽然还未曾侵入高丽的国土,但已经将周边的海域控制了大半。 一旦将海域全面占领,那高丽就只有等着挨打了。 与此同时。 高丽的许多商贾贵人,携带着巨额财物偷偷奔向辽国。 虽然高丽朝廷极力阻止并希望辽国能及时将这些人劝返,可但凡有钱者,还是通过各种手段,顺利成为了辽国之民。 这也导致高丽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 烧杀抢掠,成了高丽人的日常。 刚开始。 东瀛将高丽特使王有诚的尸体送到高丽时,高丽还在不断解释,大喊冤枉。 但在没有人理会后,他们就只能选择拼死一战了。 这一刻。 高丽人无比后悔听辽国的话,无比后悔去招惹大宋苏景明。 可惜,一切都晚了。 …… 二月初十,清晨。 狄青在熙河区域传达大宋朝廷诏令,细数了西夏对大宋犯下的十余宗大罪。 包括:抢掠、不义、坏德、嗜杀等等。 然后在西北宣告,将联合青唐吐蕃兵,发兵二十五万,分五路合击西夏。 此宣告一出,大西北民声沸腾,各個兴奋。 许多青壮年、老兵都自愿作为搬运民夫,参与到灭夏的战事中。 与此同时。 大宋各个州府的州报、府报上也刊载了这条全面灭夏的消息。 曾经只会固守的大宋。 这次要将这个积怨已久的邻边之敌彻底灭掉。 很快。 辽国也得知了这条消息,但是他们却不敢动。 他们若敢助夏,北部的女真人立马就会活跃起来。 并且辽国皇帝耶律宗真身体有恙,耶律洪基与耶律重元的皇位之争也到了形同水火的程度。 辽国根本就没有精力派兵助夏。 他们知晓大宋若灭掉西夏,下一步肯定会指向燕云。 但他们当下无力提前参战。 只能寄希望于西夏能坚挺一些,尽可能地消耗大宋的兵力。 …… 二月十八日,清晨,天微微亮。 南门大街一角。 一个售卖民间小报的伙计,举着一张小报高喊了起来。 “小报嘞!三年后的汴京城是何模样,尽在今日小报中!” “小报嘞!三年后的汴京城是何模样,尽在今日小报中!” “小报嘞!三年后的汴京城是何模样,尽在今日小报中!” …… 他的一声声叫喊,将大半条街的百姓都喊了出来。 汴京城百姓喜看小报。 一日不看,都会缺少茶余饭后与朋友扯闲篇的本钱。 他们听到小报中竟描述了三年后的汴京城,纷纷开始购买小报。 而在城内的其他街道,也都上演着抢购小报的一幕。 与此同时。 苏良走出苏宅,吉叔将数张小报递到苏良的手里,然后载着苏良朝御史台奔去。 苏良坐在马车内,开始翻阅小报。 他上衙路途中的大多数早上都是看报。 作为台谏官,必须要在第一时间知晓汴京城内各种消息。 不多时。 苏良被一篇文章吸引到了。 此文名为:《汴京二十四街营造总略草案》。 署名为:汴京商人上官羽。 上官羽,乃是汴京城的一名大商人。 曹佾曾提起过他。 此人乃是房牙(房屋租赁中介)出身,因这些年汴京城房价越来越高,他赚了一大笔钱。 目前的生意除了建房、租房、卖房外,还涉及酒楼、茶楼、质铺等产业。 乃是当下汴京城,财富排名可入前十的大商人。 曹佾与此人打交道时,发现他过于功利,做事八面玲珑,他很不喜欢,交集便不多。 但此人擅于营造名声。 在官衙、同行商人和百姓的名声都还不错。 此草案的内容是—— 上官羽欲出资在汴京城内用三年时间改造二十四条“侵街严重、破旧拥挤”的街头胡同,将其变成豪华的酒楼、餐馆、商铺等。 这些街道分别为:内城的小货行巷、布坊街、右甜水巷等;外城的麦秸巷、浴堂巷、牛行街等。 基本都是底层百姓汇聚之处,较为破旧拥挤,与南门大街,御街两侧的繁华楼宇形容了鲜明对比。 说白了。 就是搞拆迁。 他愿以当下市价补偿所有需要迁走的百姓,此外还愿出资修缮这些街道的所有道路。 此乃是个大工程,涉及百姓约有数万人。 他将此草案刊载在小报上。 意在听一听汴京城百姓的想法,若百姓支持,他便会向开封府提出申请。 此草案相当有文采,里面还多次提到了苏良。 他称愿建造汴京二十四街,为汴京城增彩,乃是受到苏良与曹佾建造南郊市集和南郊鞠场的影响。 他意在通过这二十四条街,让汴京城变得更加美好。 其词凿凿。 全都是为了大宋,为了汴京城,为了城内百姓过得更加舒适幸福。 苏良看完后,却微微皱眉。 一刻钟后。 苏良来到了御史台,当即唤来两名吏员。 他拿起笔,将“汴京二十四街营造总略草案”这十二个字圈了起来,然后递给了他们。 “你们立刻去街头搜集百姓讨论此文的声音,待黄昏时汇报。” “是,中丞!” 二人拿着小报便离开了,他们做这种事情已是轻车熟路。 …… 午后,御史台。 苏良正在翻阅近期的邸报,三司使王尧臣大步走了过来, 他将一张小报放在苏良的桌子上,兴奋道:“景明,你看看过此报,这篇汴京二十四街营造总略草案不错啊!” “改造了汴京城,修缮了道路,减少了脏乱差和侵街的情况,并且一个商人愿意承担一起,不但为朝廷省了钱,以后这些街道所交纳的商税也将成十倍以上增长啊!” “这个上官羽,懂得为朝廷分忧,实乃一位爱国儒商啊!” 苏良将小报移到一旁,笑着道:“我看过了!此文所述内容,应是先交由包学士处理吧!” 开封府改造,乃包拯份内之事,他若赞同,便可立即汇禀朝廷。 “哼!” “老夫先去的开封府,然后才来的你这里。” “你可知那包希仁什么态度,他冷哼一声,说我钻钱眼里了,然后就甩袖离开了,这不是好事吗?” “汴京城确实侵街严重,是时候整顿了,包学士在其他方面做的都挺好,但对百姓侵街,却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太抱残守缺了!” “景明,上官羽做此事,也是承你景明和国舅爷之风,此事值得提倡啊!你劝一劝包学士,让他速速向官家汇报,他听你的劝。” 苏良顿时笑了。 “包学士有包学士的想法,不可强求。此事既然已传到了民间街头,那咱们就先听一听百姓的声音吧!待民间讨论热了,朝廷更易处理。” “嗯嗯,民意大于一切。” 随后,王尧臣与苏良闲聊了几句,便离开了。 …… 近黄昏。 苏良派去的两名吏员回来了。 “中丞,街头巷尾,酒楼茶肆的百姓对此事皆是夸赞之声,人人皆觉得此举甚好,汴京城就应该这样发展……” “我们在探查中还发现,一些百姓在讨论时,习惯于将此事与您与国舅爷所造的南郊市集和南郊鞠城关联在一起,还称这是遵循您的想法而为。我们探查中发现,有人在刻意散播这种言论,主使人就是商人上官羽……” “好,我知道了!” 苏良没想到这个上官羽不但擅于操控民间言论,而且还把自己当成了铺路砖。 南郊市集和南郊鞠城与汴京二十四街根本不一样。 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在城外,对百姓日常影响较少;一个在城内,会导致大量城内原住民外迁。 苏良之所以不喜此策。 是因他认为汴京二十四街若成,将会有数万名城内百姓被迫离开汴京城。 此举能使得汴京城更加繁华,亦能提高开封府的商税,但是此例一开,汴京城就变成了富人的城,贵人的城,而非百姓的城。 本来,这二十四条街能养活数万个家庭。 可一旦建成汴京二十四条街,其只能富了朝廷,富了商人上官羽。 不值得。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这是保障百姓安定的规矩,不可破之。 接下来,苏良想要看一看,会不会有人与他的想法一致,站出来说话。 上官羽再有钱,也不可能完全裹挟住民意,有聪明人一定会意识到此策里面包裹着的陷阱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