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531章:龙羽军归!与众不同的迎军仪式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转眼间,到了腊月份。 年味渐浓。 女细作之事渐渐淡出了汴京百姓的日常讨论。 面对大宋的谴责国书,东瀛朝廷称“私人行径,朝廷不知”,便将其搪塞了过去。 大宋选择在商贸上制裁他们。 因辽国在帮扶东瀛,大宋便连着辽国一起制裁,直接关闭了宋辽边境的榷场,并告知辽国,若想与大宋通市,便要与东瀛绝市。 耶律洪基很愤怒,但还是选择站在了东瀛那方。 他知,若无东瀛相助,辽国连一丝赢宋的机会都没有。 当下。 大宋与辽国、东瀛的关系,已至冰点,三国也都不再遣使互贺正旦。 …… 腊月初八。 汴京城内各家寺院都在门前施粥。 百姓们也都纷纷前往寺庙祈福,然后煮粥,购买年节之物。 苏宅也不例外。 除了腊八粥,唐宛眉知苏良爱吃韭黄、兰芽,命人也买了许多,然后栽种在后院唐泽开垦出的小菜园中。 街市之上。 棉衣、棉被以较高的性价比成为百姓冬季的新宠。 抢购者络绎不绝。 这也将刺激着河湟区域明年将会种植更多的可纺织棉,以及会有更多的商人前往西北区域经商。 自此日起。 各个衙门的公事也都减少了许多,基层官员们都变得闲暇起来。 …… 腊月初九,近午时。 苏良正在屋内饮茶,一名内侍快步走了过来。 “苏中丞,官家口谕:龙羽军三日后归,特召您午后前往垂拱殿商讨迎军之事。” “臣遵命!” 苏良拱手,心中不由得大喜。 此次,龙羽军归来。 代表的不是龙羽军,而是所有参与灭夏的大宋将士。 灭夏之功,甚于河湟开边,再加上明年年初还有对辽之战。 此次的迎军仪式,必须盛大,必须庄重,必须让天下人看到朝廷对这些舍生忘死、为国征战的勇士的重视。 …… 午后。 两府三司诸相公,御史台、谏院、学士院、大理寺等衙门的主官,全聚于垂拱殿。 赵祯挺直身子,面带笑容地说道:“众卿,三日后,龙羽军与千名轻骑兵将持灭夏阵亡将士名单归城。朝廷虽对灭夏将士已有封赏,但此次归来,依然要举行盛大的迎军仪式,以彰朝廷对这些为国征战将士的感谢。” “左寺卿,鸿胪寺历来负责此类事项,你觉得应该如何迎?”赵祯看向鸿胪寺寺卿左有鼎。 左有鼎想了想后,说道:“去年冬月,苏中丞拓边西北归来,张都知代表官家,文相代表百官,前往南薰门亲迎,一众文武百官在宣德门前站迎,而后官家见苏中丞后,为将士们举行迎军宴。” “此番,理应比上次再提一级。臣建议,此次,文相与富相前往南熏门亲迎,官家与文武百官则在宣德门前迎,另让开封府组织百姓,沿街欢迎。” 左有鼎所言,与上次最大的不同,便是赵祯亲临宣德门迎接。 皇帝在宣德门亲迎,这已经是极高的礼遇了。 赵祯微微皱眉道:“朕觉得还是不够隆重,虚而不实,再想!” 这时。 枢密副使曾公亮站了出来。 “官家,若让迎军显得有心意,可让文相与副相在南薰门迎接时,亲执灭夏阵亡将士名单,走在最前,然后在宣德门前,交给官家。” 大宋首相与副相,手握灭夏阵亡将士名单,从南薰门走到宣德门,在向来“崇文抑武”的祖宗之法之下,将会显得诚意十足。 “朕觉得如此可行。”赵祯满意地点了点头。 赵祯话语刚落。 文彦博、富弼、张方平、吴育、欧阳修五位相公同时出列。 文彦博看向四人,示意自己先言,然后开口道:“官家,以何礼仪迎军还朝,臣都无异议,朝廷一直都在提升武将地位,臣也支持,但是这种压制文官地位而提升武将地位的行为,臣觉得有些不妥,此举仍是在造成文武对立,有伤朝廷未来。”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富弼、张方平、吴育、欧阳修四人,几乎同时拱手说道。 赵祯不由得微微皱眉。 众相公所言也有些道理,此举确实能提将士士气,但却也让一些文官不满,担心日后武将们权势过大,使得文官集团式微。 王尧臣站出来道:“官家,文武可并举,但不能压一方而抬一方,令文相、富相持灭夏阵亡将士名单确实有些不妥,我们或许觉得阵亡的将士们担得起这份荣耀,但日后,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可能都会因此举引发我大宋文武强弱之辩,这比党争更坏朝堂团结。” 赵祯点了点头。 “那如何是好?让朕与百官同去南熏门亲迎?如此做,朕仍觉得诚意不足。” 这时,苏良站了出来。 “官家,臣建议官家可遣太子与二皇子在南薰门亲迎,然后持灭夏阵亡将士名单带到宣德门前,交给官家,此举既展现出了官家对灭夏将士们的重视,也意在告知太子,日后为君,理应感激这些勇士为我大宋做出的贡献!” 此策一出。 赵祯笑了,众相公们都笑了。 “哈哈,苏卿,还是你有主意,此计可行,太子与二皇子亲迎,最合适不过了。”赵祯说道。 “臣附议。”众臣皆附议。 苏良又道:“此外,臣建议可在汴京城外选一大石,将从河湟拓边开始,所有阵亡的将士名姓,都篆刻于大石上,留后世瞻仰这些勇士的名字。” “可行!可行!”赵祯笑着说道,下方群臣也都无异议。 随后。 君臣便开始讨论起了三日后迎军的细节。 将士们浴血奋战,灭夏而归,朝廷自然要让他们尽情地享受自己应得的荣耀。 …… 很快。 龙羽军与千名轻骑将持灭夏阵亡将士名单归城的消息便传到了汴京街头。 朝廷以前汇报过整个灭夏将士的伤亡情况。 其中,五百龙羽军身死过半。 与龙羽军随行的千名轻骑,并不是普通的轻骑。 龙羽军乃是天子亲军,不可灭亡。 故而,只要有龙羽军士兵身死,便会有轻骑补充进去,让龙羽军一直呈五百之数。 此外,五百龙羽军的军甲、战马、粮草也都是轻骑兵负责。 严格来讲。 这一千名轻骑兵,也属于龙羽军。 汴京百姓,有从事娱乐行业的,自发决定在当日停业;有开酒肆茶馆的,决定当日半价或免费销售;更有甚者,关店只为去街上欢迎灭夏勇士归来…… …… 腊月十二日,清晨。 南薰门外。 大宋太子储君赵暽,二皇子赵晗,身穿皇子礼服,站在最前方。 首相文彦博、次相富弼,还有御史中丞苏良站在第二排。 鸿胪寺寺卿左有鼎等礼官则站在第三排。 苏良乃是创建龙羽军的领袖,他来南熏门来迎,更能使得士兵们感受到温暖。 不多时。 五百名身穿重甲的龙羽军,浩浩荡荡行来,后面的一千轻骑兵,队形也甚是齐整,面容严肃。 这一千五百人归京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将此次灭夏战亡的上万名将士送回汴京城。 故而,人人面色肃穆,甚是庄严。 人群最前方,正是当下的龙羽军统领徐莽。 徐莽骑马行于前方,手中抱着一个红木匣子。 他行至太子赵暽的面前,翻身下马,然后打开匣子,拿出里面的卷轴,单膝下跪,高声道:“龙羽军携灭夏阵亡将士归来!” 赵暽接过卷轴,然后与二皇子赵晗一起展开,二人望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眼眶含泪,甚是难受。 随即,赵暽将徐莽扶起,高声道:“回家!” 徐莽站起身,朝后道:“回家!” 众将士也齐呼:回家! 然后,赵暽与二皇子赵晗走向前方的马车。 徐莽分别向文彦博、富弼等人拱手行礼,而当徐莽与苏良对视的那一刻,眼泪瞬间涌出。 他哭泣。 是因让二百多名龙羽军士兵身亡在了西北之地,自感内疚。 “徐莽,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苏良给了他一个结结实实的大拥抱。 …… 片刻后。 太子赵暽与二皇子赵晗站在一辆无篷马车上,一人持卷轴一侧,行在最前。 一千五百名将士行在中间。 文彦博、富弼、苏良等人则走在最后面。 队伍一进城,便传来了百姓山呼海啸的声音。 “大宋威武!大宋威武!大宋威武!” 这一刻,人人以这群搏命拼杀的将士为荣。 很多百姓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名字都忍不住流下眼泪,有些老者甚至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一个名字就是一条人命。 大宋立国后,遭受西夏的欺凌实在太多了,西北百姓几乎是日日被扰。 而今灭夏,让大宋百姓彻底挺起了脊梁。 大宋西北,安矣。 更关键的—— 西夏的存在,让百姓们觉得辽国很可怕,大宋国土有被侵略之危。 而今,西夏一灭。 所有大宋百姓都不再畏辽,且觉得大宋乃天下正统,也必将会天下一统。 南薰门朝北。 百姓越来越多,呼喊声此起彼伏。 有坐在房顶的,有爬在树上的,还有叠着罗汉观望的,甚是热闹。 而气氛也由最初的悲壮变得轻松活泼起来。 “将士们,我家有女,年方二八,你们若有人未娶妻,可来我刘家布店小坐!” “天下无人能够打败我们大宋男儿,待吾儿长大,我定送他当兵!” “崔家茶楼,对所有龙羽军将士们免费,终生免费!” …… 一些商家掌柜也是心情激动地喊着,来表达对归来将士的感激。 一个时辰后。 队伍过龙津桥、州桥,来到了御街前方。 御街两侧站着皇家仪仗队,在龙羽军经过时,纷纷挺胸站直,齐呼:宋军威武! 而此刻,宣德门前。 赵祯与文武百官皆身穿大礼之服,非常庄重地等待着。 小半个时辰后。 队伍终抵宣德门前,周围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 太子赵暽与二皇子赵晗率先下马,然后高举灭夏阵亡将士名单卷轴,徐莽大手一挥,一千五百人齐齐下马。 哗啦!哗啦! 宣德门前,只听见铠甲碰撞的声音,连这些战马都异常安静,没有发出一丝声音。 “跪!”徐莽高声道。 顿时,一千五百名将士齐跪,苏良等官员也都纷纷拱手。 然后,太子赵暽与二皇子赵晗拿着卷轴,呈递向赵祯。 这一刻,张茂则的声音响起。 “灭夏阵亡将士,归~家!” 赵祯也是眼含热泪,高声道:“灭夏阵亡将士,归家,朕,亲迎之!” 说罢,赵祯接过卷轴,将上面的人名认真地看过一遍后,将卷轴卷合,然后大步朝着宣德门内走去。 太子赵暽与二皇子赵晗,紧随其后。 文武百官,皆后退于两侧。 一旁的张茂则再次高喊道:“众将士先入,群臣后入!” 顿时。 徐莽带着一千五百名将士入宣德门,而众臣随在最后面。 此举体现了赵祯对灭夏将士的敬重与信任。 接下来,将士们将在偏殿脱去铠甲,歇下武器,稍作休息后,参加赵祯为他们举办的迎军宴。 …… 而此刻。 御街两侧的百姓讨论热烈。 “我想到此次迎军会很隆重,没想到竟如此隆重,官家有心了!朝廷有心了!” “看到没有,当兵亦可青史留名,当下我大宋的风气已经变了,谁有能耐,谁能为国效力,为百姓谋福祉,谁便能得到朝廷的尊重,百姓的爱戴!” “太子前往南薰门亲迎,而后将灭夏阵亡名单交给官家,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朝下一代君主,定然也会厚待对我大宋的有功之士!” “诸位仁兄,西夏已经灭了,辽国还会远吗?” “待我大宋灭辽,灭东瀛,天下一统,便可与盛唐比较一番了,诸位,再过几年,咱们都将成为活在盛世的百姓了,何其幸哉!” …… 一群书生心情激动地聊了起来。 今日之迎军仪式,足以令他们聊到明年。 此时此刻,汴京百姓团结空前,对大宋朝廷无条件拥戴。 而这种氛围,很快也将传到地方州府,让全宋百姓,都为以拥有这样的朝廷,为荣为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