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9章 张异的推背图,离开大明吧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张异默默点头。 他和朱元璋在过去的十几年,绑定实在太深了。 以至于老朱想要杀他,也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最好的借口,莫过于造反。 只是皇帝说谁造反,也不能去说他张异。 他救过朱元璋两次,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将老朱从造反的风暴中拉出来,属于救驾有功的人。 难怪朱元璋想动自己,却要阴搓搓地重提常茂之案。 张异十分心寒,也很不服气。 他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之人,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他心中压根不存在。 但若说反抗,他总要想想背后牵扯的人。 一想到此处,张异终于体会到别人的难,人活一世,终归有一些割舍不下,却不得不面对的东西。 所以他摇头,拒绝了徐达的建议。 至少在事情不明朗的时候,他不应该出此下策。 “常茂之案,只是陛下要动我的借口! 但我真正惹怒陛下的,肯定不是这个原因! 就算要死,贫道也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死? 看来这阵子,贫道首先得找出给我通风报信的人……” 见徐达依然不放心,张异道: “岳父大人,陛下还没真启动调查,我就这么走了,未免过于心虚。 而且如果陛下真想动我,还能容我逃出顺天不成? 今日我前来,除了跟岳父请教朝中局势之外,也是希望通过和岳丈大人聊天,梳理一下思路…… 那个给我通风报信的人,应该知道陛下要动我真正的原因……” 朱元璋肯定不会是因为常茂的事才会想到要杀自己。 那他肯定惹了朱元璋什么东西? 张异思前想后,应该是没有。 老朱也许会因为胡惟庸案的事情,对身边人变得猜疑和忌惮。 可绝对不到要随便杀人的程度。 胡惟庸对权力渴望,但张异对权力没有半点兴趣。 就连他回龙虎山,也是朱元璋请了好几次才不情不愿回到京城。 不是权力,难道是影响力? 可从洪武十一年起,朱元璋将姚广孝重新剃度为僧之后,其实已经将他的影响力都剥夺了。 姚广孝拿走春秋派的权柄,而朱元璋也收回了《日月时报》的所有权。 他还有什么值得朱元璋惦念的? 难道还是几年前的地道不成? 张异想起那些地道,汗毛瞬间炸裂。 他似乎明白了,自己被朱元璋忌惮的问题在哪里? “怎么了?” 徐达见张异的脸色阴晴不定,官浔询问,张异深吸一口气,摇了摇头。 他的猜想毕竟只是猜想, 如果朱元璋介意那些地道,他应该几年前就动自己。 不过若是说朱元璋因为那些地道对自己起异心,张异倒是不奇怪。 当年胡惟庸案之后,老朱开始离间自己和姚广孝的关系,然后逐步将他手中的权柄收走。 自己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其中的利害,这些年才会拒绝入京。 可张异怎么也想不到,都四五年过去了,朱元璋还是过不去地道的槛? 他是怕自己还留了一手,会威胁到他的性命。 一想到此事,张异就不由烦躁。 如果朱元璋一直怀疑,他还藏有一手,那这个根本就是无法自证的问题。 张异相信,以老朱多疑的个性,他这些年肯定将自己贡献出去的地道都填了,再重新挖过。 关于挖密道这件事,张异也十分后悔。 这本不应该是他来做的事。 “吃力不讨好呀,您要是真寝食难安的话,何不再造一座皇宫?” 从徐府出来,想起这件事,张异忍不住讽刺。 他的自言自语,并不曾被被人听到。 “国师,您要去哪?” 出了魏国公府,仆人询问张异的去处。 张异想了想,居然愣是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去哪? 他想了想,本来想去太子府。 如果此时京城除了徐达一家,他还有能相信的人,大概也就是一直被他当成黄家哥哥的朱标。 只是一想到常氏,张异似乎明白了,当年为什么常氏不会去送自己。 想来,常茂的案子,已经被朱元璋压了五年,只是如今翻出来,作为收拾自己的借口而已。 一想到此处,张异意兴阑珊,回头让人送他回国公府。 他此番进去,却再也没有出来。 京城从来不是一个缺乏消息的场所,张异入京之后,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 皇帝召而不见, 这消息逐渐流散开来。 国师大人似乎和皇帝有问题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洪武十六年的今天,皇帝废理学,尊新儒家。 改制科举的一系列动作,导致了如今朝廷中有大量春秋派的官员。 他们趁着胡惟庸案,纷纷飞上枝头,进入帝国中枢。 作为春秋派的领袖,张异的门前本应该挤满前来照会的学生,但现实就是,他门前冷落,并无人上门拜访。 所谓锦上添花难,落井下石易。 知道张异有事,御史台中,开始有人弹劾张异。 虽然如今理学一脉的官员比例降低,但依然有不少。 这些人对张异的仇恨,那是刻之入骨。 朱元璋将程朱理学,从官学中剥离出去,春秋一派起到的作用很大。 而如今姚广孝势大,别人动不得。 既然如此,不如拿张异这个软柿子开刀,只是他们并没有想到, 他们只是想让张异难受,可皇帝却似乎希望张异死。 关于推进彻查常茂死因的案子,已经悄无声息的启动。 哪怕是对张异恨之入骨的理学遗老遗少,也不曾将这个案子和张异联系在一起。 锦衣卫,大理寺,刑部…… 开始有人去福建调查取证。 别人只当是皇帝对常遇春和太子妃的宠幸,却不曾想,真正知道其中内幕的人,那是遍体生寒。 “父皇,您这是想让张家弟弟死?” 武英殿,五年时间…… 当年被一把火烧掉的武英殿,重新坐落。 朱元璋依然以此为御书房。 御书房中,朱标和朱元璋父子二人,彼此对视。 朱标眼中的愤怒,溢于言表。 老朱默然。 朱标是个孝顺的孩子,虽然他们父子之间常常因为意见不合有争论,但老朱从没有见过,朱标会如此不客气的质疑自己。 他眼中的怒意,明显已经在爆发的边缘。 朱元璋不动声色,说: “你在质疑朕?” “当年父皇跟儿臣说过那件事的真相,常茂的案子本不应该被翻出来。 一、他死有余辜,张家弟弟是在自卫。 二、当年父皇也对那场事件也有定论。 父皇此番重启此案,不是想要办案,而是要找借口杀人! 儿臣就是想不明白,您为什么会如此?” 老朱神色不变,只是淡淡道: “这点你不需要知道,且,你注意下自己的言行,须知朕办这件事,也是为了你…… 你家媳妇已经知道了张异和常茂的事,难道你不希望给她一个交代?” 朱标板着脸道: “父皇,常茂如何能与张家弟弟相提并论,且太子妃并非不讲道理之人,她弟弟不对,那就是不对。 而且就不说道理,只谈利益,难道张家弟弟还比不过一个妇人?” 朱元璋闻言,微微颔首。 自己家的儿子能伶的清是好事,至少不会跟常遇春一般,被一个妇人控制。 只是他心中的打算,却不准备跟朱标说。 朱标见他不松口,继续道: “父皇,身为人子,本不应该言父过。 父皇的心结,儿臣心知肚明。 可父皇可以杀天下人,唯独不能杀张异! 张家弟弟,他本可以不牵扯着朝堂中事,是父皇一步一步,将他拉到这场旋涡中。 如今您若因为忌惮他,而准备对付他,儿臣坚决反对…… 此行,于公,非明君所为。 于私,您也辜负了张家弟弟对您的信任, 他给我大明带来多少改变,难道您没有看在眼里? 难道,您只是因为心中小小的猜疑,就要抹杀这份延续了十几年的情分? 父皇,您这样,良心不会痛吗?” “闭嘴!” 朱元璋似乎被朱标说中痛处,直接拍案而起。 君臣,父子。 他和朱标怒目对视。 朱标在这个问题上,一点都不曾退让。 老朱深吸一口气,指着御书房外边。 “给朕滚出去! 你还不是皇帝,也轮不到你教朕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老朱很少对朱标发这种火,尤其是在朱标长大之后,他处事进退有度,朱元璋对他满意多过于不满。 父子二人这才惊觉,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大吵过了。 朱标深吸一口气,转身就走。 留下朱元璋站在那里,怅然若失。 “当皇帝,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容易! 有些东西,必然需要取舍!” 朱元璋喃喃自语,他的眼神也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朱标和皇帝这一闹,闹得那些伺候皇帝的太监,跑得更远,压根不敢靠近。 “让离青陌进来……” 朱元璋给探头进来的周通说了一句,此时还敢站在外边的,也就是身为锦衣卫的他了。 周通无声点头,不多时,老陌一路小跑,进入御书房。 “关于常茂一案的事……” …… “国师大人,太子殿下来了……” 朱标从御书房出来,就径自出宫。 他想都不想,直接让人带他前往国师府。 府中的人本想通报,被他制止。 他让下人领着他去找张异,此时的张异,正在奋笔疾书。 <divcss=&ot;ntentadv&ot;>下人通报之后,张异抬起头,却发现朱标身穿俗服的身影。 二人目光对视,张异心中涌过一道暖流。 在如今众叛亲离的京城,人人对他避之而不及, 朱标身为太子,他来到这里,本身就代表一种态度。 而且这个态度,直接就是和皇帝站在对立面。 “黄家哥哥!” 张异鬼使神差,没有喊他太子殿下,而是说出了一个许久不曾用的称呼。 朱标一愣,旋即变得非常开心。 “张家弟弟,你在写什么?” “左右闲着无聊,随便写写东西……” 张异将朱标请到一遍,让人看茶。 仆人离开之后,朱标也遣散了他身边的护卫。 “你还在写关于未来的产业规划?” 朱标随手拿起一份资料,阅读之后,便是感慨。 张异呵呵笑: “倒不是什么产业计划,姚广孝在这件事上,做得比我好! 贫道写下来的内容,是关于科技树的…… 目前大明的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贫道虽然不一定每条路都熟悉,但至少可以指个路……” 张异的语气平静,自从他绝对归隐之后,这件事其实是他一直想要做的。 他影响皇帝,去发展科技。 可是受限于人才,产业工人,基础理论…… 张异心中就算有后续的科技,也是无法实现的。 尤其是基础学科的普及,物化生这些人才的培养。 张异用了十六年时间,却依然没有培养出足够的人才。 尤其是老朱大量使用春秋派的人才,其实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长期来看肯定是好事。 但从短期看,也是拖慢了科研型人才投入社会的过程。 所以至少从科技发展来看,张异不觉得未来十年,科技会有质的飞跃。 朱标闻言点头,翻阅这本名曰科技树的书。 他感觉到了张异的用心。 比如关于蒸汽机,大明如今已经研究出张异所言的二代蒸汽机。 蒸汽机的应用,不再只是简单的抽水。 以蒸汽为动力,冶炼,采矿,还有各种标准件的制造,逐渐形成了规模。 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自行车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 可是张异却提醒后来人,蒸汽机这条技术路线的具现,人类的科技树应该往内燃机的方向去努力。 内燃机的制作方法,张异也说了个大概。 朱标默然,张异写下来的这份东西,可给未来的大名指指明方向。 不过,朱标并不开心。 因为张异这么做,似乎已经预料到什么? 他更像是在给自己交代后事。 张异一直在观察朱标,当他见到朱标露出难过的笑容的时候,自己却笑了。 自己手里的这份东西,对于华夏而言,非常重要。 这同样也是,独属于他的《推背图》。 民间传说中,刘基留下了一份能预言后世的推背图,而预言后世对于张异而言,并非难事。 可能够左右未来数百年的发展,也不算事白来世间一趟。 “其实,你不用这么急……” 朱标放下手中的书卷,也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 “反正也是闲着,何况,贫道未必有多少时间了……” 张异笑了笑,他并不喜欢云里雾里,绕来绕去。 朱标面对他的开门见山,本能犹豫了一下。 “陛下重启常茂案,贫道隐约有所耳闻,再联想到陛下最近不见贫道,我大概也猜到陛下的想法!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过陛下既然要走个过场,贫道静静等着就是…… 太子殿下,如果您念在咱们以前的交情份上,还请您保一保我的家人!” 一声太子殿下,瞬间将两人的关系拉远。 朱标的心,憋得非常难受。 哪怕他可以和朱元璋当众吵架,却也不能在别人面前,说父皇的不是。 “父皇所行,不过是为了安抚常将军人心, 你别太敏感!” “呵呵……” 张异将茶水拿起来,轻轻抿了一口,不置可否。 朱标坐在那里,十分难受。 张异也是表现得风轻云淡,他就越觉得坐立不安。 他从小认识张异,对于这位张家弟弟,他还是了解的。 张异并不崇拜老张,也不曾真正将皇权当回事。 他看似平易近人的态度背后,是独属于他的傲气。 这份傲气,别人轻易看不出来,只有跟张异十分熟悉的人,才能感受到那份傲气。 张异的笑,是不屑的笑。 大家比起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朱标却企图安慰自己。 朱标的心中,升起无尽的愧疚感。 他深吸一口气,道: “张家弟弟,最近有没有远行的计划……?” 张异闻言一愣,朱标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他静静地等着朱标的下文,朱标回头看了一下远处,低声说: “老二也许看过你,去年老二回来,就说过期待你去取日本看看! 如果你有远行的计划,本宫安排你出城,去往日本……” 朱标说出这些话,已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他继续说: “你去了那边,就好好住下来吧,过段日子,本宫将妙云妹子安排过去……” 张异沉默。 朱标说下这些事,算得上是扛着朱元璋的压力保下自己。 换成别的太子,这个行为已经足够让皇帝忌惮,甚至储君之位不保。 可就算是朱标,他没有被剥夺储君的危险,但此时也一定会让他和朱元璋的关系决裂,留下阴影。 更何况,常氏是他的妻子,这种行为,无意中也会寒了常氏和常遇春的心。 但也是因为他义无反顾的承诺,张异才真正感动。 当年的黄家叔叔也许变了,可黄家哥哥,依然是他张异可以托付和信任的人。 张异带下头,却又抬起头,他正要摇头。 此时却有锦衣卫出现在身边: “太子殿下,请回宫……” 朱标被人打断,怒从心起。 他猛抬头,冷冷地看着那个人。 对方吓得连退几步,扑通跪在地上。 莫看朱标平时温和宽厚,可他毕竟也是朱元璋的儿子。 这些年,老朱办的血案,有不少也是朱标亲自经手。 他同样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威严。 “殿下,请回吧!” 张异站起来,朝着朱标鞠躬。 朱标的心意,他已经领了。 对于眼前的情况,朱标也是无可奈何,他点头,道了一句: “你放心,本宫当你弟弟,肯定会保下你……” 他说完,朝着地上的人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那锦衣卫尴尬不已,登朱标离开之后,他又朝着张异行了个礼,赶紧追随朱标而去。 …… “陛下,您这是何苦? 张异那孩子不可能有别的想法……” 皇宫,朱标回来之后,更朱元璋直接冷战起来。 父子二人从小到大,朱标从来没有爆发出如此大的火气。 朱元璋虽然没有多说什么,可也憋屈得慌。 他跑来找马皇后,想要缓一缓心中的苦闷。 马皇后自然明白父子二人的心结在哪,找了个机会劝说朱元璋。 老朱叹气道: “你怎么也来劝朕,朕若不是发现了那条密道,如何会怀疑他……?” 马皇后闻言,道: “陛下真的只是因为那条地道,就怀疑张异? 当年你让姚广孝改了门庭,就已经够寒了人心。 臣妾也知道陛下想要制衡,可你这种制衡对于有心争权的人说得过去,但张家那个孩子,可曾主动争过权? 这些年,哪怕他和姚广孝反目,可依然对吴葆和等人书信指点! 臣妾倒是觉得,张家那孩子,也是一心为天下的圣人。 陛下这次,去死错怪人了!” “是不是错怪人,朕自然会分辨!” 朱元璋虽然没有生气,却也没有同意马皇后的看法。 “当皇帝从来不是容易之事,朕也很想相信他,可有些事关系到朱家的利益。 朕只能如此! 而且,朕当年何尝没有信任过凌说,胡惟庸,李善长,汪广洋……” 朱元璋口中说出来的名字,让马皇后无奈闭嘴。 这些年,朱元璋杀过许多人, 他杀人的理由也许牵强,但基本都算不上滥杀。 夫妻多年,马皇后也知道朱元璋的性格偏激,当他信任一个人,却被背叛的时候。 老朱心中那点怨念,会比任何人都重。 “陛下,臣妾劝你还是多考虑考虑…… 不管如何,臣妾会陪着陛下,一起担着……” …… 张异在国师府中,并不曾出门,但徐府那边,时不时会过来传递消息。 关于常茂的案子,还是有条不紊的推行了下去。 朱元璋煞有介事地,从江苏挖到无名的尸体开始,一步步揭露证据…… 张异觉得,来自于宫里的那把刀,已经指向了他的脖子。 只要皇帝下定决心,他就是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张异看透了皇帝的居心,却没有紧张。 因为老朱还没有决定见自己。 他有种预感,哪怕朱元璋要杀了自己,他也会告诉自己真正的理由。 这一天,张异没等多久。 宫里来了消息,让他觐见。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