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废藩王?恢井田?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亦是大明的第一位太子,可惜可惜。】 光幕神迹的声音配合文字逐渐低沉。 【纵观大明历史,朱标的地位可谓是最稳固的一位太子,没有之一。】 【朱标的出生伴随着父亲朱元璋在集庆的大胜,当他出生的喜报抵达南京后,朱元璋兴奋的在此处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其后六年便让诸多名师大儒教导其经学诗书。】 【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第二日便立长子朱标为世子。】 【而后朱元璋称帝,也立刻立朱标为太子,对其宠爱非同一般,同时对于朱标未来继位,辅佐人选,朱元璋可谓费尽心力。】 【他选拔德高望重的老臣去带领东宫辅导太子,其间包括包括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大将军之子常遇春等人。】 【同时不再与东宫另外设置幕僚,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更是下令由太子监国,加之各将军、丞相辅佐,力求太子与班底人选磨合,适应。】 【同时,朱标为人温文尔雅,与其兄弟们关系也很好,秦王、晋王、燕王等兄弟多次有犯错,朱元璋意欲严惩不贷,是朱标从中求情,才让很多弟兄减轻受罚】 ----------------- 汉初。 吕雉看着光幕神迹中的一幕幕,不禁感到诺大的讽刺。 这个明太子,在父亲的期盼,母亲的疼爱中成长,在兄友弟恭的环境中长大,继承帝位的资格根本不可动摇。 可自己呢? 盈儿呢? 别说相亲相爱了,就连太子之位,都摇摇欲坠。 吕雉很清楚,纵使戚夫人是她的阻碍之一,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嫔妃,连皇后都不是,她算个什么东西,又能给盈儿和她自己带来几分威胁。 终究还是要看这所谓天下之主——刘邦的主意。 倘若他想废太子,又有谁能拦得住? 所以她需要权利,越来越多的权利,足够大的权利,直到足够对抗帝王! -----------------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看着光幕神迹中讲述着的朱标的故事,不禁想到了自己那即将出生的孩儿,顿时间开怀大笑。 “自己定要将据儿也培养成这洪武太子朱标一般温文尔雅,兄友弟恭!日后他也定为汉家太子。” “吾皇圣明!” 底下一众大臣纷纷响应,唯恐落后。 ----------------- 唐朝,武德九年 高坐龙椅的李渊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光幕神迹中的一幕幕,却没有看到台下太子李建成阴郁的眼光。 父亲期盼? 母亲疼爱? 兄友弟恭? 班底人选? 不不不,自己都没有。 自己有什么呢? 他的眼光飘向了李渊坐的皇位,只有它了...... ----------------- 唐朝,贞观三年。 太子李承乾、越王李泰等一众皇子坐在一侧,公主们则坐在另一侧,下面坐着群臣们,李世民则与长孙皇后在金撵上。 皇后温柔轻声道:“乾儿日后也要兄友弟恭,与亲人当和睦相处,切记不可惹出祸端哦。” “母后,儿臣必定不会辜负母后的期望!”李承乾可爱的小脸蛋上满是严肃和坚定。 长公主李璃更是拉着皇后的衣袖笑着看着胞弟:“那乾儿可要努力了哦~” 【可惜,世事无常,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呢?】 【洪武25年,西安疑似有叛乱,朱元璋派朱标前去,不曾想染是了恶疾,纵使回到南京后不断治疗,网络天下能人异士,也无力回天,不久因病去世,懿号文太子。】 【而在他死后,大明,这座坚固的堡垒也开始逐渐被瓦解掉。】 “标儿,你不许去西安了,往后出行,必先派人前往获取最新信息,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方可前往,听到了吗” 随着朱元璋的命令,马皇后也在一旁默默流泪。 看着父母的伤心,朱标也难过不已:“儿臣领旨” 【当然,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此前太子妃也于洪武十一年逝世,其嫡长子也于洪武十五年去世,同年马皇后悲痛不已,思念成疾,病逝。】 【朱元璋先后丧子,丧孙,丧妻,悲痛不已。】 【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立东宫次孙朱允文为太孙,并为此掀起了朝堂大屠杀,此次对九部的清算也成为后来朱棣起兵的原因之一。】 【随后,朱允文登基,年号建文,影响历史变动的最关键时刻,此刻开始了。】 众人纷纷看向马皇后,“为何雄英突然离世,皇后本就身子弱,接连打击之下,也难怪.....” 【建文帝朱允文在朱元璋教导六年后二十一岁登基。】 朱标看到这不由得问起了朱棣:“如今看来允文是有些手段的,四弟为何还要造反,莫不是不喜欢文儿?” 朱棣苦笑道:“大哥快别开我玩笑了,我真不知道啊!” 天幕神迹上的光字继续流转着。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建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竟然是废除藩王,恢复井田制,纵使他减轻赋税,轻劳力,却也惹得诸多皇亲国戚不快。】 这时反倒是朱元璋纳闷了:“藩王的存在也是一道屏障啊,可帮助帝位防御外敌,允文尚且还早,为何做出这等举动,我不可能不告诫他啊!” 此刻轮到诸位兄弟们不快了。 “父皇,削藩我们也就认了,当如是,可这直接废除藩王,怎么就直接这样了呢?” -----------------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点了点头,这小子莫非积蓄已久? 可刚登基就如此这般大动作,不怕闪了腰? ----------------- 唐朝贞观三年。 萧瑀看着建文帝的举动,不由得摇了摇头。 李世民也趁此机会教育儿子,“日后行事当准备充分,有十足把握再动手,切记不可操之过急,你看此人,便是失败了。” 李承乾点着他的小脑袋。 ----------------- 宋朝。 赵匡胤望向大帐内的兄弟们,“倘若日后我要收回权力,定然不会如此子般行事莽撞,当用迂回之法,一击毙命,不留给他们丝毫喘息机会,所谓迟则生变啊。” 同时弟弟赵光义想的则是:“为何此人没有良臣,兄弟提醒,可怜可叹,无我这手足兄弟帮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