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4章 这里面可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114章这里面可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了! 【这时太尉周勃进言,希望与刘恒私下见面。】 【然而刘恒让宋昌回应:如果周勃想要讲的是关于自己的私事,那么现在就可以说,王者是没有私事的,他这个藩王更是没有的什么秘密,一切都可公之于众。】 【于是,周勃当即跪下,向刘恒送上了天子玉玺,并称:“国不可一日无君”,希望刘恒接过玉玺登基。】 【刘恒当然没有接受,并解释道:“称帝之事,事关重大,应该到他的府邸再行商议,不能如此草率。】 —— 汉朝初年。 刘邦哈哈大笑:“真是打的好算盘。” 他说的并不是刘恒,而是太尉周勃。 周勃他为什么想要和刘恒单独见面? 你一个地方在京城势力强大的臣子想要在京城实力微弱的,即将称帝的藩王见面,说你不是想要尝试控制皇帝,借机把握把柄谁信? 要知道,玉玺这个东西,当众给人和私下偷偷给,后果可是天差地别。 私下给可就让诸多人抓住了把柄,你一个偏远地区的王爷哪里来的玉玺? 伱说别人给的? 这个太尉周勃为何将玉玺给你? 单凭你一张嘴吗? 这里面可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了! 而自己的儿子刘恒显然也都猜到了这些? 直接将其置于朗朗乾坤之下,巧妙的化解了来自暗处的阴谋诡计,不愧是他的儿子! 眼神中已然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坐在一旁的吕雉翻了一个白眼,夫妻多年,她瞟一眼就知道刘邦在想什么,不就是为刘恒而感到骄傲吗? 但是,倘若你真的心里有人家,他能被你发配到边远地区去镇守蕃地吗? 你怕是连他长什么样子都忘了吧? 况且他能有这样的性格,主要还是像他的母亲吧! 她也想了起来,其母亲是薄姬,此人倒没有多少小心思,在后宫也只求一个安稳,向来谨慎行事,不争不夺不抢,只求在后宫中保证一个安稳,这种情况下还是个较为聪明的女人,自己也没有怎么为难他。 —— 明朝,永乐十六年。 永乐大帝朱棣也不由的思索了起来。 确实,无论是历史上哪个朝代,几乎都没有过藩王正式登基的情况,大多都是造反。 虽然他不是正统,但过去的诸多例子已然让这种行为有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啊。 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史书上都写得一清二楚! 可汉文帝这种藩王正式登基的道路,恐怕是天下人第一次走,可他却依然避过了所有的埋伏、干干净净地登上了皇位,此人当真是天纵之才! 更是给后世诸多意图登基的藩王留下了不少参考,恐怕日后不少皇帝都会多一份心思在藩王身上吧! 【既然有很多需要商讨的事情,那所有大臣就只能跟着刘恒的来到了代王的府邸。】 【到了以后,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仓等人再度跪拜进言道,献上玉玺,希望刘恒继承皇位。】 【这是他们联合朝中所有大臣,王亲贵族共同商议的结果。】 【然而,刘恒继续推辞,陈平等人便一直劝说,来回数次之后,刘恒才以:“不敢推辞,”为结束,成功继位了天子。】 【随着刘恒同意继位,那么他的府邸、衣食住行必然都需要按照天子的规格来要求。】 【于是当晚刘恒就入住了未央宫,同时,入住帝王宫殿的刘恒脑子依旧保持着清醒,没有被欢喜冲昏了头脑,更没有被皇权迷惑的双眼。】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宋昌任命为卫将军,掌握南北军,又把彰武任命为郎中令,负责在殿中巡行,保卫自己的安全。】 【随后,便在大殿里开始封赏王侯将相、宗室大臣等人,诛灭吕氏,匡扶大汉社稷。】 【表明自己刚继位,当大郝天下,希望大家相聚,宴饮五日。】 【十二月,刘恒正式继位。随后他改陈平为左丞相,太尉周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 【将之前吕氏夺取的齐国楚、国的地盘还给两国,又加封了诛灭吕氏当中出了大力的异姓诸侯王,赏赐了不等的黄金、土地。】 —— 汉朝初年。 看似刘恒一直在付出,但刘邦满意的点了点头。 进宫之后,第一件事情先把自己的人身安全放在自己手中。 未央宫和皇宫是皇帝人身安全的最后保障,别的事情都可以不管,这件事情必须立刻解决,绝对不能拖延。 随后的封赏做得也极其完美,赏赐异姓王金银和土地,归还土地,表明了自己态度,给了这些人定心丸,给了他们自己还在他们手上掌控的错觉。 同时,借机向天下也宣告了自己的存在,提高了自己的声望。 而对于那些人员调动和封赏,自然也包含了拉拢在其中。 吕雉又再度叹了一口气,倘若刘盈能有这刘恒三分本事,她也不必如此操心。 ——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感慨道:“文帝确实真心感谢这些人,依旧愿为刘氏稳固江山、匡扶社稷、尽心尽力,可惜这些人却不念皇恩,自以为自己扶持,有从龙之功,便狂妄自大,意图掌控皇权,自取灭亡!” 在场的诸多文臣武将们瞬间都感觉心跳漏了半拍,不会吧不会吧,自家皇帝应该没有敲山震虎的意思吧?应该没有暗中代指他们吧? 于是众人纷纷跪下:“陛下圣明!” 一旁的小皇子们,则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老爹和大臣们心照不宣的互动,若有所思。 【接下来,刘恒又要面临一个新难题,就是立太子。】 【大多数时候立太子对于各王朝的稳固有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此时的汉朝极其看重立太子。】 【故而诸多臣子纷纷上书表明此事,然而刘恒并没有立刻答应。】 【他以:太子事关国本,当徐徐图之,不可轻举妄动,再三拖延。】 【然那群臣们自然不肯,天天上书催,太子国之根本,国不可无太子,最后刘恒依旧拖了许久才答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