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9章 仗着其身份特殊而干出这样的事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139章仗着其身份特殊而干出这样的事情。 是了,也就只有在这种威胁他们未来生死存亡的事情上,他们才会尽全力的阻止据儿登基,那怕不惜干出挑拨天子与太子的关系这种事情。 想到这里,刘彻的表情也彻底的冰冷了下来。 无论最后他们父子关系走向了何等局面,先前神迹已然表明自己最后的托孤大臣依旧让大汉走向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这些人的谋划显然没有成功! —— 明朝,洪武年间。 皇子小团依旧在下面嘀嘀咕咕。 朱棣认真说道:“要我说太子看似不类父,实则依旧与他父亲相似。” “他的施政方格虽然与孝武帝完全不同,但他一直从始至终的坚定自己的风格,这与孝武帝的坚定刚强岂不是很像吗?” 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刘据虽然宽厚温厚,但实际上并非软弱之人。 朱元璋点点头:“老四说的很对,刘氏天子的性格完全一脉相承,即便善良那也是有锋芒的。” ——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虽然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何种事情? 但根据刘据之前种种行为,他可以猜测到,刘据,未来必然不会改变。 甚至他都不会犹豫,因为倘若面对这种困难,刘据就心生动摇,怀疑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他当初就不可能违背主流的公羊学跑去学谷梁。 更不可能在博望苑收下诸多异端,哪怕会引起父皇的不喜。 他们老刘家的孩子,依旧一如既往的坚强! 【刘据并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因为小人的闲言碎语和挑拨而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处理政务,与人交往。】 【然而在刘彻六十余岁时,出现了一个有才华且善于揣摩上意的人——江充。】 【此人把自己当做皇帝的刀子,只服从和效忠皇帝,对其他人一概不留情。】 【江充担任绣衣使者时期,先是举报弹劾骄奢淫逸的贵族们,让他们上缴钱财来为自己赎罪,卫刘彻积攒了钱财,充盈了国库。】 【后见到馆陶长公主的车架在驰道上行走,即便馆陶长公主解释道这是“太后诏命”,江充也没有放过,而是坚持只有公主可以,随从、车骑都不行,随后将其处罪,车马没收。】 【后来江充又碰见太子刘据的家臣,坐在车马上驰道行走,同样将其处置。】 【刘据得知后求情,江充也没有改变主意,依旧坚持向刘彻上奏。】 【对此,刘彻表示。】 【一:非常高兴,更加信任江充。】 【二:很不高兴,但同样更加信任江充。】 【三:认为江充不懂事,弃之不用。】 ——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沉默了片刻,虽然他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人,但不可否认,哪怕是他再看到江充对公主和太子同样一概而论的行为,不得不感叹此人对自己的忠心。 天子身为一国之主,确实要用煌煌正道,但也不能不懂阴谋诡计,身边也要时刻准备着能够去处理各种事物的人手。 更何况是刘彻这样一个本身就倾向于刚烈的勇本皇帝呢? 他不可能生气,他只会为江充的选择而感到高兴,无论江充内心有多么的忠诚,起码他的行为是坚决站在皇帝这一方的。 —— 汉朝初年。 刘邦觉得自己找到了刘彻这一场暮年惊变的根源问题之一,就是这个江充了。 太子与江充必然难以相容,关键不在于姜冲,而是太子能否宽容江充这一次依法举报自己。 江充作为酷吏,常年经营于阴谋诡计当中,他难道不会想到日后太子继位会如何处置自己吗? 他会认为太子会放过这一次吗? 在他心中自然不会有这样的上位者,即便有,他也不会去赌这个可能。 因此,攻击太子的人必然包括了江充,甚至他就是诸多朝臣安插的人手。 【刘彻得到江充的上报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说“人臣当如是也。”并在此之后越发的信任江充。】 【可江充与刘据的嫌疑却就此结下了。】 【江充是什么人?他是小人,是刀子,是在暗处潜伏的一条毒蛇,在你不经意间给予你致命一击。】 【因此,在和刘据发生了如此不快的事情后,江充也在不断担忧自己往后的日子,为了避免日后悲惨的未来,他一直想要除掉刘据的太子之位。】 【而在这时,一个天赐良机出现了。】 【最开始是刘据的人出现了问题,皇后卫夫子的姐妹也有不少,其中长姐叫做卫君如,当年嫁给了太仆公孙贺。】 【而随着公孙贺升迁到丞相,他们的儿子公孙敬声则接替了父亲的太仆职位。】 【然而真和元年,公孙敬声自恃家族背景深厚,擅自挪用北军的钱财一千万,这件事情当时闹得非常大,整个长安都为之震动。】 【只通过求情已然是无法救出儿子了,于是公孙贺想到了将功赎罪。】 【当时有一个通缉犯朱安世一直没有抓到,于是公孙贺就打算用此人来换取公孙敬声出狱。】 ——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沉默不语,他仿佛看到了未来,一场风暴即将席卷整个大汉,在朝廷之上掀起滔天巨浪。 而自己和据儿大概就在这件事情中走向了结局吧。 公孙贺此时也生在大殿当中,他身为九卿之一,自然也是皇帝的亲信,一直以来深受刘彻的信任。 然而,此时的他通过神迹看到了他未来下场,可即便如此,未来的他始终都站在太子这一边,为刘氏江山尽心尽力。 但这不是他教子无方的借口,当即跪下:“陛下,臣有罪。” 自己的儿子私自挪用钱财或许并不算太大的事情,毕竟在大汉,一个公卿之子只要将功赎罪,交上一些金银,在没有耽误国家大事的情况下这事也就过去了。 可问题在于公孙敬声是否是依仗家族势力,仗着其身份特殊而干出这样的事情。 一旦被有心人利用,抓住这一点痛击,可能会带来极其惨烈的后果,甚至不止是他这个父亲,还会连累皇后和太子。 因此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公孙敬声请罪,更是为了被这件事情牵连到的皇宫和太子而请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