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塑历史,我改写了神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 筑基圆满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我的身份是大顺开国大军师,”宋献策硬生生打断这话,“怎可坐视你白莲教用几个暗子就把绑人的屎盆子扣在我大顺头上?” 苏媚咬牙切齿的看着飞剑,又瞥瞥吴言,终究还是没把宋献策的身份暴露出来。 她恨恨说道:“好好好,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一直护着他。” 说完转身飘然离去。 无柄飞剑“嗖”的一声飞回树林,宋献策解释了一句。 “吴大人,白莲教确实与我大顺有些合作,但绑你之事与我们无关,这几个是潜伏在我军中的白莲细作,已尽数伏诛,还望不要见怪。” 吴言也并非不知好歹之人,赶忙道谢,“哪里哪里,今日多亏了宋先生,不然在下生死难料,感谢都来不及呢,哪里还敢责怪。” 宋献策心思缜密,知道苏媚定然还会重新设伏,提醒道:“吴大人,军中事务繁杂,在下最多还能护你一日。 你就顺着官道走,苏媚的轻身之术在金丹境以下实属一流,但不擅长途奔袭,只要换马不换人,脱身应该不难。” “多谢提醒,”吴言朝着树林的方向再施一礼,“有劳宋先生护送,何不现身同行?” 林中声音遥遥传来,“无妨,你走便是,在下不擅武功,飞剑之术难护己身,只好隐匿身形,不然被那疯女人抓住,我可打不过他。” 哦,原来是这样。 吴言心下了然,这玩飞剑的是个法师,难怪怕刺客近身。 损了一匹马,吴言只好与华安同骑,幸好蔡懋德送的都是战马,负重能力一流,不然背着两名男子,普通驽马还真跑不起来。 本来吴言北上辽东最近的距离应该是从石岭关走,一路向北,过大同府,不入京城,出山海关,直达辽东。 但知道宋献策一直暗中跟着自己,又许诺保护自己一天,吴言决定换条路线。 先到榆枣关,然后顺着高洪口一路抵达BJ,最后再转道山海关。 这条路线稍微远了一些,但好处明显。 第一,一路上都是长城隘口,一旦遇袭,能以最快的速度向驻军求助。 第二,在思宗皇帝正式昭告天下之前,吴言不想让宋献策知道自己要出使后金,以防节外生枝。 有人护着就是好,吴言二人策马狂奔了一天一夜,在隘口新换的战马还撑得住,人就不行了。 “宋先生,你还在吗?”吴言下马活动一下,感觉自己两条腿止不住的颤抖。 “我在。”宋献策的声音依然清亮,丝毫不见疲态。 吴言斟酌了一下字句,说道:“宋先生,可否请您再护我们几个时辰,让我们休息一下。” 良久之后,林子中悠悠的传来,“可。” 有了宋献策的保护,吴言放下心来,吩咐华安生火做饭,再把事先准备好的行军被褥拿出来。 匆忙吃了几口,吴言钻进被子,还不忘嘱咐道:“小安子,你也赶紧睡。” 华安疲惫的点点头,他虽然马术好,但毕竟身体瘦弱,长时间驾马,对他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猜测宋献策也在休息,躺在被窝里的吴言悄悄的运起真气。 第一次以这个姿势运气,吴言尝试了好几次才勉强成功。 随着真气流转,外界的灵气不断融入。 一周天,两周天,三周天...... 真气在经脉中奔腾,每经过一个穴窍就被精炼一分同时储存一分,小周天行完一圈又壮大一分。 在这加加减减的过程中,真气总量不断提高,穴窍逐渐充盈。 人中、印堂、神庭、前顶、太阳、上关、后顶、脑户、风池、风府、肩井、四聪以及最后一个百会穴。 待真气行满大周天回返丹田,吴言周身十三窍全部打开。 经脉中的真气充盈,浑元如一,无需刻意行功,即可自然而动。 “终于成了。”吴言仔细体会着无时无刻都在变强的快乐,这种感受着实让人着迷。 “下一步该做什么来着?”吴言开始思索师父说的凝丹法。 一颗小小的草球带着露珠轻轻的砸在他的脸上。 筑基圆满果真不一样,不仅体内生生不息的真气流转,让他不畏寒暑。 吴言更是早在草球离自己还有一米远的时候就有所察觉,思维也变得极快。 电光火石之间,他便发现草球是树林方向砸过来的,于是便没有躲。 装作被砸醒的样子,吴言睡眼惺忪的睁开眼。 “唔,怎么回事?”朦朦胧胧的左右张望一番。 “吴大人,军中还有要事,请恕在下不能护送了。”宋献策终于现身,远远的在树林边缘露了个头,招招手。 “哦哦,好吧,”吴言一副还没睡醒的呆滞。 “保重,后会有期。”宋献策向后一跃,很快消失在林间。 两人的说话声也吵醒了华安,这个老实本分的小书童起来之后,默默的收拾被褥。 待宋献策走后,吴言也收起了自己影帝般的演技。 随便吃了两口昨夜的剩饭,二人重新上路。 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此时二人已在泰戏山的范围,大名鼎鼎的平型关近在咫尺。 可真正走进平型关的时候,吴言多少还是有些失望的。 这座隘口之所以天下闻名,主要是后世林总指挥曾在此打出了抵抗倭寇的第一场胜利,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可这都是以后的事情,明朝的平型关,最早是用来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可从成祖朱棣开始,历任皇帝不遗余力的扫荡,草原上的鞑靼部落都快被灭族了,如今的平型关兵员稀少,守备松弛。 与其说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不如说是守着商道收税的山匪。 如不是吴言拿出令牌,守关的兵痞们说不得还要敲诈他几两银子。 管中窥豹,大明边军军制之糜烂可想而知,打起仗来难怪一触即溃,输的不冤。 见此情景,吴言也懒得见见隘口主官,直接过关走人。 过了平型关就算到了大同府。 大同府历朝历代都是名镇,盛唐时期,曾是长安通往北部外族的必经之路。 明初时成了西北防御的重镇,经历代修葺,大同府墙高河深,坚如铁壁。 而且多年来无边无战事,大同府占据地利之便,同时非常繁富。 只是吴言还没来的及见识到大同府的繁华,首先感觉到了深深的恶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