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十年代生活日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9章 行业发展组织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许是当事人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五十多万的数字又太过震撼,很快就被传开了。看書菈 大厂的人羡慕归羡慕,持重的人略一核算就知道这个数字不多,这场交流会上不是没有这样的成绩。 小个体户们或是那些新成立总投资百万左右的国营小厂就是内心火热了。 正是他们这样基础薄弱的人才知晓业务做这么大有多难。 有人牙一咬厚着脸皮就请教到杨风面前了,很多人知道这事儿了就心不在焉地盯着这边,一看有出头的人了就不动声色地凑过来。 杨风也是来者不拒,对一些专业问题也都好心回答。 比如品牌问题,批发上下游怎么把控,零售又该怎么做,质量问题和长期供货的合同是怎么算的,她都一一解答。 这些问题对于如今的从业者来说那简直是一字千金,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就算受过高等教育的也不是谁都接触过商业知识。 对于信息不同的人来说,每一步都是摸爬滚打,有这么一个愿意无私分享的人出现简直太难得了。 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协会的事上。 杨风:“其实真要成立一个协会也挺好的,至少能有人经常组织这样的交流会,大家能交换经验。” 她这话一出,就有人不好意思了:“哪里是交换经验啊,这都净听您讲了。” 杨风摇摇头:“不是这样算的,今天是我经验比较足,你们听我讲经验,说不定你们回去就学出来越办越好,还得我求着大家做生意呢,我们有这交流之谊,以后谈生意也比别人好谈一些不是吗?” 心思活泛的人不少,南方做生意的天生就擅长交际,杨风这么一说,很快一群人就开始交换起联系方式。 很多人主要是想要杨风的联系方式,杨风给他们留了京市的电话。 短短两个小时,杨风就多了许多实力崇拜者。 她企业的规模宏伟程度也在这些人的脑补之中上了很多个台阶。 还有羊城那么多厂长都对她友善有加,由此可见这位杨厂长真的是京市第一厂,全国都数得上号的人了。 杨风的计划是让一些大厂知道她的实力,能踏进协会的门槛就行。 后来众人围住,多科普了一些专业知识就在计划之外了。 自然也不知道这些人都快把她吹上天了,知道了也没什么,无伤大雅。 早上十点,中央的台子终于搭起来了,话筒红毯一应俱全。 工商局,纺织工业部,还有纺织厂棉纱厂等代表企业的负责人联袂而至。 冗长的交流会成绩总结嘉许结束后,就是行业对未来的展望了。 由多个单位以及优秀企业共同宣布,海市将牵头成立纺织服装发展组织,大家可以踊跃报名参与。 其中牵头企业有海市纺织厂,棉纺印染厂,纺织化纤厂,还有涤纶生产厂等几家知名工厂。 前面的信息和这两天广泛流传的小道消息一一对应,众人听得认真确实一派沉默。 有一种明明知道结局还要等待下去的悲壮感。 然而众人的情绪刚刚发酵起来,上头的人就开始介绍发展组织的章程和业务。 首先呢就是在海市纺织厂厂长傅麒轩的建议下,放低发展组织的加入门槛,由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共同发展,才能使整个行业蓬勃发展。 注册资金在两千元以上或者业务达到一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都可以报名加入,不分国营单位和个体企业。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躁动起来,还有叫好声频频出现。 傅霆深看着局面都在二叔的掌控之中不由松了一口气,同时心中还有些迷茫,这就是当家人的能力吗?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连路东在杨风身后目光奇异地看了好几眼。 他没有参加核心会议,不知这几天杨风的目的何在,但总归是没少花费力气的。 如今门槛这么低,岂不是白费功夫? 杨风在等待协会的权利和能量。 普通成员介绍完就是理事会的核心组织了。 这就是当头一棒拦住了许多人,条件有很多。 首先是员工超过三千人,其次年产出达到五百吨以上,长期供货往来的合作商有十家以上。 此后直接公布了由政府指定的五家理事会成员。 无一不是驰名十年以上的大厂,员工上万,年产出在千吨以上,全国供货的大厂。 众人一听名字就无异议了。 连路东提醒杨风这五家里头只有一家跟傅家毫无关系。 杨风赞赏地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继续听后续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这个发展组织不愧是傅家藏着掖着也一定要搞的。 除了指定行规,道德规范,组织研究国内外发现现状之外,还有协调纺织各行业之间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的业务,以及完成政府委托任务的业务。 任务越多,支持就越大。 光是那些名校和机械行业的大厂就不是小企业能涉及到的了,更不用说还有政府批地,向政府反馈行业建议,从而影响政策的权益了。 这是一个大厂吃肉,小厂喝汤的组织,确确实实能带动行业发展。 那漫长的介绍结束,终于迎来了报名方式,普通会员只需要提供各种资质证书,交上去由专人审批。 理事会则是不仅需要审批,还需要理事会和普通会员共同投票才能加入。 交流会只剩两天就结束了,很多人会离开海市,这流程就不是两天能结束的。 很多人开始议论,原来不是不要个体企业,只是理事会不要个体企业罢了。 普通人都接受良好,毕竟那条件一听就不是自己能肖想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