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5章 国丧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刘胜这话一出,众人便都明白这件事,实际上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人家都要去奏请太后了,外朝的意见还重要吗? 毫不夸张的说:不重要了。 除非太皇太后、太后要在外朝面前驳皇帝孙子/儿子的面子,就必定会顺水推舟,至少也是默许刘胜的这个决策。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为什么这么做,刘胜给出了无可辩驳的理由:历代先皇有事儿没事儿给天下人赐爵,朕还不能给有功的将士们赐爵了? 刘胜了给出的这个理由,在场众人不能说是无言以对,也起码是无可辩驳。 一来:赐爵这件事,几乎和皇帝今晚要临幸哪个姬嫔一样,是属于绝对意义上的臣子插不上话的事。 除非受赐者的身份有些敏感,此次赐爵可能引得天下人神共愤,否则,臣下是绝对没有插话的立场和权力的。 更何况刘胜此番要赐爵的,是刚打了马邑大捷的有功将士们,就更让在场众人无力反驳了。 ——皇帝老子要给有功将士赐爵,臣下却在劝阻,怎么個意思? ——要站在武人的对立面? 要知道如今,是民风彪悍,国风至刚至烈的刘汉! 后世宋、明的文武相轻,党同伐异那一套,在如今汉室根本搞不通! 于是,在短暂的权衡利弊之后,在场公卿重臣们便出于公、私两方面的考量,一致决定对此保持沉默。 只是在这时,在场众人却没有丝毫预料到:刘胜这好似心血来潮的举动,居然会藏有那般深远的谋划,甚至对汉室未来数百年的国运,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天子胜新元二年,冬十一月初一,以北军为框架组成的车骑大军,及飞狐都尉部的代表抵达长安。 在这一天,整个长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长安城北城墙外的渭水——其实是渭桥之上。 大军(代表)班师,自北而来,也必定自北入城。 确定这个消息之后,不知有多少长安百姓在这一天,爬上了城外的树上、墙上,想要一睹王师风姿。 ——主要的,其实还是想看看得胜归来的关中子弟兵。 便是在这万众瞩目之下,长安百姓,以及长安附近收到消息来看热闹的民众,目睹了两件大大出乎天下人预料的事。 其一:当今天子刘胜,在奉常礼官所摆出的天子卤薄跟随下,身着麻丧、头系孝带,出现在了长安城北郊。 其二:自天天缓缓出现的班师大军,也同样是身着白孝,且无一例外的抱着以白布包裹、挂在脖颈上的方盒。 看到这一切之后,几乎是所有人都带着疑惑地表情,和身边的人交换起眼神。 甚至包括绝大多数不知此间内由的朝臣、百官,也都在人群中低声交谈起来,似乎是想要打听打听眼前这一幕,究竟是刘胜又搞哪一出。 只是不等有人打听出什么——其实也确实打听不出来。 不等有人打听出什么,毫无征兆于城头响起的丧乐,便将一个崭新的皇帝人设,毫无保留的印刻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脑海当中。 即便是到了数十年后,也依旧有老者怡然自得的躺在自家院内,对身边叽叽喳喳的儿孙说道:当年,大父还是个半大小子; 看到陛下身着孝丧,大父那眼泪啊,愣是一会儿都没停下来······ “薤~上~露~~~” “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咚~~~ 咚~~~ 咚~~~······ 城墙之上钟鼓地鸣,直城门正上方的城楼之中,上百童子以稚嫩的声线,齐声吟诵着这首挽歌。 ——薤露。 太祖高皇帝之时,田齐后主田横为自证清白,而在得到高皇帝刘邦的征召后自杀身亡; 而在田横以死自证清白之后,追随田横的五百门客,同时也是墨家最后的骨干力量,也在操办完田横的丧葬之事后,无一退却,俱追随田横而去。 薤露,便是当时那五百名门客——那五百名身负墨家最后希望的星星之火,为自己的伯乐:齐王田横所作的挽歌。 当年,这件事还在全天下范围内引起极大的轰动。 只是墨家——将最后的火种扔进田横墓穴之中的墨家,并没有因为此事,而得到在汉家显名的机会。 留下的,只有那五百门客追随田横而死的传说,以及这首早已为天下人传唱的挽歌薤露。 到了如今汉室,挽歌薤露已经成了丧葬礼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是在朝堂层面的正式场合,薤露的出现,过去只代表着一种情况。 ——国丧。 天子或太后、太皇太后驾崩之后的国丧······ “赳赳武夫~” “国之干臣。” “——马邑一役,朕,痛失数千肱骨、臂膀!!” “国!痛失柱石、栋梁数千!!!” ··· “穆穆天子,居于庙堂之高,处秦中之远;” “赳赳武夫,事于行伍之中,马革裹尸还。” “——呜呼哀哉!” “——呜呼!悲哉······” 明显高亢到非凡人所能发出的声线,将周遭群众的视线迅速吸引。 循声望去,便见少年天子身着孝丧,满面肃容,于御驾前室战的笔直; 御驾两侧,是八个巨大的铜制喇叭,将少年天子仍带些许青涩的声线,尽量传的更远些、传到更多人耳中。 而在御驾之后,于直道两侧夹道而立的朝臣百官,则都目瞪口呆的注视刘胜片刻,旋即便讳莫如深的低下头去。 ——城楼上那三百童子,是太祖高皇帝曾喜爱万分,且保留至今,负责日夜于高庙吟唱的唱诗童子; 大军班师,先举丧而将庆典延后,更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而天子亲出城门,身着孝丧相迎······ “陛下这是······” “欲举国丧?” 发现自己居然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公卿百官们都赶忙摇了摇头,将这个疯狂的想法甩出了脑袋。 ——怎么可能? 国丧,那是天子礼! 除了天子,也只有‘礼同天子"的太后、太皇太后受得起; 刘胜再怎么想要邀买人心,再怎么想表达自己对武夫的重视······ 咚~~~ 咚~~~ 咚~~~~~~ 正当百官众人暗下说服自己‘不会是这样的"的时候,城楼上早已散去的钟鼓之身便再次响起。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让朝臣百官们万般无奈的接受一个现实。 ——大家伙儿猜得没错; 当今,恐怕真的是想要举国丧······ 在满朝公卿百官、功侯贵戚,以及数以万计的民众注视下,天子胜自御驾前室走下,旋即如一位为长辈操办后世的子侄般,满目哀痛的将双手抱于腹前,甚至是稍躬了躬腰。 约莫三五息之后,早已抵达渭桥对岸,正静静等候之令的‘送葬队",也终于在车骑将军郅都得率领下,一个接着一个走上渭桥。 也几乎是在郅都踩上渭桥的同一时间,城楼之上,再次响起唱诗童子们那明明稚嫩,此刻却令人莫名哀沉的声调······ “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 “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 “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 秦风《无衣》响起,这下连围观的群众们,都无法继续保持淡定了。 “陛下竟然······” “《无衣》,可是秦风啊······” “陛下为了武人,居然愿意做到如此地步吗······” 年轻一点的人,想的还是这首秦风《无衣》出现在汉家的官方正式场合,是否有些许不合适; 但有一些年纪大的人,已经将老脸藏在了身前者的背后,低头暗自抹起了泪。 秦亡汉兴,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的时间; 但世代居住在关中的,其实还是几十年前的老秦人。 甚至就连关中,曾经也不怎么被天下人称之为‘关中",而是被称为:秦中。 对于秦,每一个老秦人的感情都非常复杂。 如今尚还在世的人当中,最老的那一批,对秦或许是恨其不争,又或许是对始皇嬴政用之如锱铢,弃之如敝履的不满; 相对没那么老,大致出生于秦汉之交的人们,则大都是从父祖口中听说过那段往事,虽然对自己‘秦人"的身份没什么归属感,但也会在内心深处留有疑惑:秦,到底是个这样的世界? 而对再年轻一些的人,尤其是四十岁以内的人而言,秦,真的就只是父祖口中的传说。 但不可改变的是:秦人,终究还是秦人; 即便曾被始皇嬴政辜负,甚至伤害的体无完肤,老秦人,也终归是老秦人。 当听到这一首秦风《无衣》时,不知有多少华发老者颤巍巍抹起泪——这是对过往的追忆; 也有不少发须杂白的老人,不知怎的就红了眼眶——这是深藏于灵魂深处的认同。 至于那些‘年轻人",则是在为眼前这一幕而感到神伤。 也就是在这时,内着军袍,外批麻丧,头系孝带,腰系数枚银印的车骑将军郅都,终于出现在距离刘胜所在的御辇二十步的位置。 “车骑将军雁门守臣郅都!”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亲送材官校尉甲队司马秦牧,荣归故里!” ··· “上将军飞狐都尉臣张诩!”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亲送甲盾都尉丙部校尉乙队司马监军赵开,入朝受封!” ··· “左将军弓高侯臣韩颓当!”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亲送北军中垒校尉丁队甲曲曲侯卫去疾,班师回朝!” ··· ··· “右将军臣······”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 ··· “后将军臣······”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 ··· ··· ······ 以郅都为首,张诩、韩颓当等人跟随,并由马邑一战有功将士组成的送葬队,次序自渭桥走入长安。 而在这个过程中,每当有一个人名被朗声呼号而出,站在御辇前的少年天子,都如同丧葬之礼时迎来送往的子侄,朝那一方方木盒的方向躬身作揖。 直到最后一方木盒,也被最后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儿郎抱入长安城,少年天子才满目哀痛的折过身; ——却并没有乘坐御辇,而是手扶着御辇一侧的诡木,一步步缓行向未央宫的方向。 在‘马邑大捷"的消息传回时,长安城曾有过许多憧憬。 人们憧憬这一场大捷,会让全天下人都神清气爽好一阵! 畅想过未来,便不再是汉家出嫁公主,而会是匈奴人反过来嫁女来长安; 更有一些贪嘴之人,还在暗中祈求刘胜能趁着高兴头,颁诏大哺——允许,并赐酒给长安的民众喝个痛快。 但在这一刻,笼罩在整个长安城方向的,只有无尽的哀沉,和无际的沉寂。 送葬队伍跟着郅都一路走,并有少年天子亲自‘断后",沿章台街向前走着; 走到长乐宫西宫门时,便见一名郎官自宫门内小跑而出。 “太皇太后懿旨~” “国有忠臣,天下之大幸;忠臣归天,社稷之大哀。” “乃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孝景皇帝遗志,赐为国捐躯之忠臣义士冥灯各一。” “忠臣之骨陪葬茂陵,尊神主牌于高庙,受后世子孙供奉,血食三牲不绝,与国同休~” 于是,在来到章台街和蒿街的交叉口时,送葬队伍并没有折道向未央宫的方向,而是继续向前走去,沿着长乐宫一直走到长安南城门附近。 也是直到这时——直到送葬队伍在太祖高皇帝刘邦的高庙外停下,刘胜的身影,才缓缓走到了送葬队伍前。 刘胜什么也没说; 只绷着脸,微微一颔首。 片刻之后,便是尚书令汲黯悠长悦耳的音调,于高庙上空响起。 “陛下诏谕~” “诏曰:国失栋梁,朕心甚哀;” “乃令马邑一役,凡参战将士,上至车骑将军,下至运粮民夫,皆赐爵一级。” “因战伤、残者加,战殁之忠臣义士倍之······” ··· “凡英烈之属,皆与月米五石,钱三百,岁与布一匹,肉二斤。” “敢有欺英烈之属者,首犯,夷三族!从犯,斩弃市!!” “地方郡县连坐,主官坐罪,长吏免职,包庇者同罪!!!” “英烈之身后事,皆出内库钱以置,勿有所省。” “乃令天下:凡汉之土、凡汉之民,其举国丧三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