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巨魔部落到精灵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七章 我寻思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就在思考着何去何从之时,刃牙又有了新的发现。 有一部分被“标记”的水分子,居然在失去他的操控后无端的失踪了。 “嗯?这是怎么回事儿?我的辣么多水呢?” 刃牙对此感到疑惑,因为这一过程中没有上厕所、也没有大量排汗,他并不认为消失的水分子全部被排出了体外。 “可能,氢和氧因为一些体内发生的反应而分开了?” 到这里,“精神力”软件的更不上,又一次显现出了弊端。 之前“制造水分子时,为了追求分子量的最大化,放弃了对其基础构成单位的“标记”。 也就是说,这些水分子所包含的氧原子、氢原子,并不在意识的“观测”范围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只得再次将“标记”下沉到原子级。 步骤么,先抹除意识海中水分子与现实中水分子的链接; 再通过解散大部分意识海水分子,来解放原先它们所占用的那部分精神力“内存”; 随后,又将这部分“内存”转用于标记剩余水分子的内部结构上。 可以更加形象点的去描述这一过程。 假如意识海最多能标记12个单位,那之前他就只标记了12个水分子。 每个水分子又包含了3個原子单位,如果要将这部分原子也纳入“观测”范围,那标记单位就需要从12个水分子变成:3个水分子+内部的9个原子=12个新单位。 当然,正式巫医的意识海,事实上所能标记的单位总数远不止这么点.... 进行了类似上述过程的“视角转移”后,再次链接到体内的水分子已经减少了绝大部分。 接下来,刃牙停止了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全力的对“标的”进行着“观测”。 “视角下沉”的效果相当明显,这一次的“观测”并没有止步于水分子的消失。 通过对氢、氧的定位,他发现先前的猜测起码对了一部分。 一部分氧原子确确实实的从体内消失、一部分氧原子像没头苍蝇一般四处乱窜; 还有一部分氧、与绝大部分的氢,却是以其他方式继续留存在了体内。 将这些变化,结合着身体在宏观层面的运行一齐观察后,他明白了“真正消失”的那部分氧去了何处。 其消失的规律,往往能和自身的呼吸对的上号,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CO2。 由于观测仅限于“标的”自身,“看”不到其所连接的是什么、又形成了什么,只知道氧结合了某个物质后,被“识别系统”自动排除于“构成”之外,从而连带着“标记氧”一起消失。 因而,CO2这个结论也只是猜测而已。 “观测”的结果,并不止于此。 可能是因为标的足够密集,极其幸运的有几个被标记的氢氧于分解后迎来了聚首,并又一次形成了全新的水分子。 “分解水又合成水?这绝不是什么脱了裤子放屁....中间必然发生了什么。” 为了更进一步的观察,刃牙先解放了全部标的,并于短时间内再次新“制造”了一批。 这批新的“标记”,其范围从之前的覆盖整个手部表皮,压缩至了只有一个指甲盖儿大小(巨魔的指甲盖,其实也不小了)。 进行这一步时,他其实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自己所冥想的水分子虽然不多,但也绝对称不上少,他不知道这么小的一块儿皮肤,到底能不能提供足够多的水分子供他链接。 结果么....居然绰绰有余。 这让他在开心之余又有点忐忑,身体所拥有分子的数量级可能要比他想象的还要恐怖..... 观察在继续,“水化水”的现象,在标的被集中后出现的越发频繁。 由此,可以做一个初步的判断:这确实是生命活动中重要的一步分,而不是什么偶然现象。 为了增加变量,刃牙控制着一部分水分子、分解后的自发游离原子、被他主动“断桥”的“人造”游离原子,再次尝试着重复了最初进行的震荡。 变化出现了,但与预想的完全不同.... 他发现随着震荡的频繁,那一部分皮肤居然散发出了带着些微热量的幽幽紫光。 “嗯?这是怎么回事儿?” 刃牙感到诧异、以及相当程度的兴奋。 “光”和“热”在他的认知当中,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意味着,如果能利用好现在正发生的现象,自身“能级”增长的问题,可能就有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被标记的氢氧原子明显更活泼了,体现为与其它单位的结合、分解速率上升....“水分解”、“合成水”现象更是尤为频繁起来。” “那这两种现象,是不是就有可能为身体产生能量的必要途径?” “让我想想....分子的形成中,电子的“桥梁”作用应该至关重要。所以,是电子出现了什么变化吗?....还需要把观测的“视角”再下沉一级,将电子也纳入进来。” 如此想着,刃牙再次开始了操作。 将电子纳入“标记”的范畴,意味着每个水分子都要多投入10个单位的“观测”,这显然是个庞大的工程。 本以为只要以标记水分子的数量严重缩水为代价,就可以将电子也收入了“视野”当中,但他失败了。 连续几次的尝试当中,刃牙发现“意识海标记连接法”出现了瓶颈。 在最开始“建模”的阶段,他就没有办法去建立起一个:分子到原子、再到原子核兼顾电子的完整结构。 至于原因么,从“极大”到“极小”组成结构,对“思维”的负担太大,在“搭建”分子的同时,无法将注意力兼顾于原子的内部结构。 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对分子结构的维持,专注于原子级别的建模。 重复之前的步骤,试验再次开始。 然而,新的问题再次出现。 这一回,是意识海中所模拟的电子,在点对点链接了现实中的电子后,其运动轨迹从观测中消失,明明确实存在,但就是无法去定位。 “啊....这又是为什么啊!” 气急败坏了一会儿,意识到这样不是个办法,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在对脑海中不多的物理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了一番搜肠刮肚式的回忆后,还真被他想到了解决办法。 “黑夜中,老鼠的足迹会留在洒落的面粉上,那能不能在电子的“脚下”也撒上“面粉”呢?” 打着这样的主意,他不再谋求去直接“看”到电子,而是在意识海中、电子理应存在的地方均匀的铺上一层魔力; 利用魔力与意识海“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特性,将之设定为“只单方面被电子干涉、而不会影响到电子的运动”。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后,终于,电子仿佛黑夜中偷食的硕鼠,留下了清晰的“罪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