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德妃她不想走剧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2章 废裹足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元馨的声音,轻柔却格外的坚定,熙敏科特仿若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 元馨看到了熙敏科特眼中的光亮,笑着道:“你想怎么做?” 熙敏科特摇了摇头,今天元馨的话对她的冲击力有点大。 “孙女不知道,但孙女想接着走玛嬷的走,孙女想让女子都能读书,不仅仅是学习女四书、女红之类的,而是像男子一样,学习策论、兵书。” 熙敏科特越说眼中越亮,元馨笑眯眯地道: “那你可要努力了,这条路可不好走啊。” 熙敏科特点头,“孙女知道,玛嬷说过,不能因为事情困难就放弃,这件事再怎么难,孙女也要尽量去完成。” 元馨笑着拍了拍熙敏科特的手,“好,正好这件事可能玛嬷一生是完成不了了,后续的路还需要你来走。” 熙敏科特重重地点头,这件事像是祖孙二人的承诺一样,这样呈交了出去。 关于裹足的反抗如今才刚开始,妇人们的反抗愈演愈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是只有女子反抗,男子也逐渐的加入了这一阵营。 而民间逐渐有了些不好听的声音,多是一些捕风捉影的闲话。 元馨也听说了一些流言蜚语,只是元馨并没有放在心上。 只是元馨有些庆幸,得亏这一次胤禛得位正,没人能在胤禛的皇位上做手脚,论是非。 元馨没有一开始就镇压,只是在大清日报上接连三期都刊登了关于裹足的事情。 一从孔孟之道阐述,裹足又不是孔孟在时便有的习俗,孔子曾言:“体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伤。” 二则从健康开始阐述,女子裹足则身弱,早逝、产子艰难,母子俱亡的不在少数。 只是三期日报刊登下去,虽然在民间掀起了一些浪花,但因着反对的浪潮太大了,依旧没有引起波澜。 胤禛也持续关注着这件事,见懿旨执行受阻,胤禛决心不再怀柔了。 次日一道圣旨下达,凡有功名在身者,家中女眷不得裹足,若再有幼女裹足,则革除男子功名。 为官者,不得新纳小脚汉女为妾,违者降职削爵。 自圣旨下达之日起,民间新裹足幼女,不得为人正妻。十年后再有娶小脚女为妻者,罚为苦役三月,或罚钱三十两。 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一旦检举揭发,核实之后,可在衙门领取赏银十两。 商户若新纳小脚女为妾者,每年商税增缴白银一百两。 青楼楚馆若有年幼娼妓裹足者,鸨母则罚银一百两。 元馨之前的怀柔政策没能引起众人的重视,甚至还有人在打赌,看看这道懿旨什么时候废除。 而胤禛这一道强硬的圣旨一下达,则掀起了一道巨浪。 元馨听着白芷的回报,不由得啧啧几声,胤禛这一道圣旨算是把路给堵住了。 裹足一事光罚女人没有用,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男子身上,只要男子一日觉得缠足者美,那就会有很多的女子前仆后继地继续裹足。 而如今男子若想考取功名、想当官,家中女儿、姊妹便不能再裹足,更不能纳小脚女为妾。 至于幼女裹足不得为正妻,那便断了许多普通人家的想法。 他们虽不富裕,却也不想让女儿去当妾侍,更别说当妾侍。 而且在这约束下,当妾侍都只能去普通人家,当官、读书的都不行,商户要多交税,这无疑让很多商户也断了这一念想。 原本那些养了女儿想要攀龙附凤的,这一刻算是泡汤了。 胤禛并没有将女子的路都堵死,如今已经裹足了的女子,婚嫁为人正妻并不受限制。 也算在无意之中拯救了许多被迫为妾的女子。 年轻的姑娘一时间有些慌乱,但细细想来,对于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坏处。 相反一些原本要被父兄送去讨好官员、上司的女子,甚至有些窃喜,这道圣旨下来,想来自己能为人正妻了。 只是一些老太太们难以接受这个消息,险些气得自己倒仰下去。 有些老太太在家当老夫人当惯了,便要骂人。 却被自己的儿子呵斥,“母亲慎言,这可是皇上下的圣旨,母亲这话是想带着一家人去死吗?” 老太太被儿子的眼神吓了一跳,闭上了嘴。 半晌才开口,“那几个丫头的脚都不裹了?” 男子显然有些懊恼,“不裹了,裹什么裹,我好不容易才考到了举人,难不成要为了几个丫头,革了功名不成?” 男子说完便将妻子母亲都丢在了屋子里,自己则大步离开了。 老太太这般被儿子驳了面子,脸色有些阴沉,看了一眼儿媳妇和几个孙女。 几个孩子被老太太的眼神吓到了,往后缩了缩,躲进了母亲的怀里。 女子顶着自家婆婆的目光,将几个小姑娘搂进怀里。 老太太看着母女几个很是不爽,“还留在这干什么,平白碍了人的眼。” 女子连忙带着孩子离开了,大一点的小姑娘脸上带着一丝庆幸,往屋子里看了一眼,里头摆着白布、热水,还有一个老妈妈。 小姑娘目光落在了那老妈妈身上,不由得吓了一激灵,还好还好,听娘的意思不用再裹脚了。 “娘,您走不快,女儿扶着您吧。”小姑娘抬起头对着女子说道。 女子看了一眼自己的小脚,面带怜惜地摸了摸几个小姑娘的头,“好,你扶着娘走。” 真好啊,她的孩子不用再受这种苦了。 而汉人男子在一刻却十分的恼怒,当初剃发易服男子不从便斩杀男子,如今女子废止裹足依旧斩杀男子! 凭什么?! 只是碍于胤禛这几年的威名,他们不敢大庭广众之下反驳,更不敢口吐狂言。 只得恼怒的道几句:“有辱斯文。” 消息传播的还是慢,胤禛的旨意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传遍大清的每一个角落。 农户、渔民、山民倒是没什么影响,他们原本也没有多少女子裹足。 这一道圣旨的效果来得非常好,就是有些影响了胤禛的民声,那些个儒生口中,胤禛成了当之无愧的武皇帝、“满洲蛮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