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档1991,从厂工到商界巨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章 古董出土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徐潮从八月里开始做生意,到现在已经足足四个月了。 这四个月,他赚了多少钱,自己也没有数。 因为又开了九家分店,投出去也不少。 现在,他的卡里只有12万多一点。 带这么点儿钱去魔都,他觉得有点少了。 “难道还要去贷款?这年头年尾的,贷款不好批,等我拿到钱,我那个股票的涨势也错过了!” 徐潮正想着到哪儿去筹钱,突然想到:“我的店里就有古董,怎么还要为钱犯愁?” 当天晚上,他回到艾山,找了个借口,把服装店里的所有人都支开,自己一个人值班。 天太冷,还不到八点半,他就打烊了。 晚上十一点,徐潮听外面北风呼啸,透过窗户向外看,大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 他这才把收银台移开,掀起收银台 当初整个店铺都装修了,徐潮却交待李卫东,必须在这里留出一平方米的青砖,就是为了方便自己取宝。 青砖虽然排得很紧密,但是,他用西瓜刀撬开第一块砖之后,其余的砖就好拿了。 连着拿出两层青砖, 揭开油布,里面是一只樟木箱子。 其实,这只樟木箱子是被一整块油布包裹起来的,这样可以避免受潮、朽烂。 箱子上有一个铜锁。徐潮却没有钥匙。 “大概钥匙就在臧家兄弟的手里吧!” 徐潮才不需要钥匙呢,他找来一把羊角锤,用羊角轻轻一勾,就把铜锁给撬了起来。 打开箱子,徐潮惊喜地发现,箱子里摆满了瓷器,瓷器间塞着棉絮,以免因互相挤压而损坏。 要知道,解放前很多人家根本穿不起棉袄,老臧先生居然用棉絮保护瓷器,足见他对这些藏品的钟爱。 “可惜啊,臧老爷子,你遇上我这个缺钱的人,是前世的因果。我必须拿出一两件,换成现金!” 徐潮嘴里念叨着只拿一两件,一不小心就拿多了,拿了四件。 一个是粉彩梅瓶,一看底款,是乾隆时期的;一个是翠色笔洗,看底款,居然是康熙年间的;还有两个是缠枝莲的青花碗,也都是康熙年间的。 徐潮的前世认识很多收藏家,对于这些东西还是有些鉴赏力的。 “乖乖,这些都是好东西,要不了几年,它们的价格都能翻十倍。我不能拿多,两件就够,凑够二十万块钱就行了!” 他把笔洗和青花碗放回箱子,小心地用棉絮塞好。又把箱子盖上,让铜锁回到原处,包好油布,再铺上青砖和木板,移回收银台,用拖把清理了地上的尘土。 至于拿出来的一个青花碗和梅瓶,他用两个棉袄分别包好,装进一个行李箱,放到一边。 1991年12月30日上午,徐潮开着吉普2020,再一次南下。 这一次,他没有去见他的心上人,而是过了长江大桥,直接向东,经过镇、常、锡、苏,来到魔都。 进入魔都市区,已经是凌晨了。 他找了一家宾馆,洗个热水澡,一觉睡到上午九点,这才起来洗漱,吃早饭。 鲁迅在他的《祝福》里说,旧历的新年更像新年。 对魔都人来说,似乎元旦更受大家的欢迎。 徐潮的吉普车缓缓行驶在魔都的街头,看着很多店铺的门前都挂着庆祝元旦的灯笼,每个行人的脸上都带着节日的喜气。 “我也开心开心,先把这两个古董给卖了!”徐潮看着车子后排的行李箱。 他记得,南京路附近有几家古玩行,就把车子开了过去。 吉普车停稳之后,他拎着行李箱进了一家“赏古斋”。 “先生,侬想买古董?” 一个操着本地口音的女服务员热情地问道。 “我不买,我想卖!”徐潮用普通话说道。 魔都人一向很高傲,看不起外地人。这个女服务员听了徐潮的口音,眼里的热情明显降温。 不过,她仍然保持着礼貌:“先生,侬想卖什么?” 徐潮拉开行李箱,把包裹着梅瓶和青花碗的棉袄分别拿出来,放在铺了丝绒布的茶几上。 女服务员看到徐潮居然用棉袄包东西,眼中闪过一丝鄙夷。 徐潮非常理解她的心情,自己的包装的确外行。 接下来,他不动声色地解开棉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