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最强钉子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8章 彻底败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很快,多尔衮、多铎、岳托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山脊。 随即,这些旗主与固山额真纷纷向皇太极请罪,又言豪格可能的不幸遭遇。 皇太极的脸色阴晴不定。 他以绸巾掩面,时而轻咳,时而剧烈,内心的痛苦与身体的不适交织在一起。 多尔衮的目光在皇太极咳嗽之际,几度闪烁。 他试探问道:“陛下,此役我军损失惨重,已动摇根基,或许我们应当考虑撤兵,以保全剩余的兵力。” 皇太极此刻的心情,犹如溺水之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杏山之战上。 由于距离遥远,关于那里的战况信息比汉旗之战更为模糊。 仅有零星的哨骑返回,报告称二黄旗主阿山与白图引正与杏山守军激战正酣。 尤其是对青牙军辎重兵驻守的长岭山,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若此时撤兵,不仅意味着二黄旗的努力付诸东流,更让豪格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 更糟糕的是,现在召回二黄旗的兵马已为时过晚。 现在只能静候佳音,期盼那边传来胜利的消息。 一旦攻占杏山,切断明军的后路,一举将其歼灭。 即便大清为此付出惨重代价,也是值得的。 毕竟,明国精锐尽集于此,尤其是那令皇太极恨之入骨的青牙军。 一旦将其彻底摧毁,明国将再无可用之兵。 察觉到皇帝沉默中的坚决,作为其心腹的英额尔岱自然挺身而出。 轻咳一声后,英额岱开口道:“诸位旗主与固山大人,尽管我大清损失惨重,但此刻退兵绝非上策,至少,我们应静待二黄旗的战报。 “当前局势,女儿河畔的明军所受损失远超我军,他们已无力对我军阵发起攻势。 “而锦州传来的情报也证实,尽管城内外明军会合,但我军成功击杀了明国总兵牛苛与守达筑!” 多铎突然打断:“但汉旗那边已经没了,明军极有可能切断锦州与苗柏堡的联系。” 英额尔岱胸有成竹地回应:“豫亲王请放心,苗柏堡粮草充裕,即使明军意图切断,也无碍大局。 “况且,我大清占据优势,明军避之不及,想要截断,谈何容易?” 多铎闻言,轻哼一声。 目光转向自己的兄长,却见多尔衮已陷入沉默。 见无人反对。 皇太极缓缓挥了挥手:“朕已决定,暂不退兵,静候杏山的消息。” …… 时间往回拨些。 回到那决定性的黎明。 当女儿河北岸的烽烟四起,大战的序幕。 长岭山防线的青牙军的辎重兵们,就见大兴堡、青东堡、杏山堡等处飘起长长狼烟。 果然,不久,清国兵马如潮水般涌来。 但他们抵达山下丘陵平原后,并未立即发起攻势。 而是按兵不动,仿佛在等待什么。 从卯时到辰时,再到巳时。 孙截散观察到,二黄旗后方,又有黑压压的队伍缓缓逼近。 那是步军与杂役,押送着各种攻城器械,其中多为简易木盾。 这些木盾,由粗略加工的树木与木板拼凑而成。 显然,从苗柏堡等地长途跋涉至此,大型器械不易搬运,只能用些简陋器具。 透过千里镜,孙截散审视着那些简陋的攻山器械,心中冷笑。 与慎水河畔使用的防守阵地一样。 长岭山自山腰起布满壕沟与陷阱,只留下十条通道。 想要将这些木盾推上山,无异于痴人说梦。 …… 山脚下,白图引凝视着眼前这座看似平庸、两翼延绵的山岭,眼底闪过一丝不屑。 他声音洪亮,带着质疑:“皇上是否有些小题大作?对付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山岭,竟要调动我二黄旗的攻击?” 午时,太阳高悬。 白图引的面容却显得阴沉,阿山也眉头紧锁。 二人目光如炬,怒视着那座山岭。 火炮与火铳的轰鸣停歇下来。 山岭上硝烟仍未散尽,就有一波外藩蒙古兵,狼狈不堪地从山上逃下。 与他们一同下来的,还有无数阿哈奴隶的哭喊与哀嚎。 外藩蒙古各部已轮番上阵,却无一例外地在青牙军防线前遭受重创。 …… 正面强攻受阻,白图引便调遣部分清兵绕行至山岭东北,意图沿河流攀登,从侧翼突破。 然而,这一侧同样布满重重障碍,矮墙与壕沟交织,山势又极为险峻,兵力难以展开,攻势受挫。 有人企图绕至山后,但那里峭壁如削,不少人在攀爬中不幸坠亡…… 面对青牙军辎重兵构建的坚固防线,二黄旗的满蒙士兵心中涌现出深深的无力感。 然而,阿山与白图引对他们的感受视而不见,久攻不下,怒火中烧. 他们不断催促擂鼓,命令士兵前进。 在清军严苛的军纪下,一旦命令下达,就必须勇往直前. 中军大鼓催促着,这些陷入绝境的满蒙士兵在各级将领的鼓舞下,发出绝望的吼声,朝着前方的矮墙. 尤其是那十条通道,如潮水般涌去。 通过千里镜,山岭主寨的寨墙上,孙截散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心中暗想,既然这些贼虏还不死心,就让他们在这坚固的防线上,鲜血淋漓,血肉横飞! 很快满蒙人流覆盖了整个山坡,尤其是在那十条通道附近,更是人山人海,木盾密布。 突然间,寂静被打破。 “叭!” 一声尖锐的哨响划破长空,响彻山岭。 火铳齐发,震耳欲聋。 在第一道矮墙之上,伴随着浓烈的白烟升腾。 数百名满蒙清兵和包衣跟役,身中弹丸,鲜血如雾般喷涌,惨叫着倒地翻滚。 随即,第矮墙防线后的枪兵也纷纷投掷“万人敌”。 又将满蒙清兵炸得鬼哭狼嚎。 这其中还夹杂着如雨点般的石头。 原来是长岭山避难民夫们,因为参战能够获得丰盛的食物、工钱,甚至军功和首级。 所以这时,也在拼尽全力扔出石头。 又将第一道矮墙壕沟前的满蒙清兵砸得头破血流,有时甚至直接将其砸死! 最后,火炮轰鸣声震响开来。 在各通道口,百子铳等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而架在通道上的粗糙木盾,如何抵挡得住霰弹的轰击? 如暴雨般的铅弹将各通道处的满蒙清兵,打得死伤惨重,血肉横飞。 当然,清兵数量太多,他们攻势如潮,不顾一切地向前冲。 其中,一部分二黄旗满蒙清兵展现出了惊人的战力。 他们不畏死亡,从通道处强行突破,为后续的清兵开辟了道路。 看见这部分清兵的疯狂涌入。 两侧的铳兵们从凹陷处发起侧翼攻击。 石块和万人敌如雨点般落下,试图阻止敌人的前进。 也有长枪兵们开始近战肉搏。 不过清兵数量太多,很快中军号令响起。 立即,第一波矮墙后的士兵和民夫开始有序撤退,快速搬走火炮和万人敌,只留下一堆堆的石块。 攻取通道的胜利让满蒙清兵士气大增,他们从各个通道涌入。 但很快发现,穿过第一道矮墙后,迎接他们的是一堵堵厚重的土墙。 这些土墙如同迷宫,迫使他们不得不左右迂回,寻找下一个通道的入口。 当他们终于眼前豁然开朗,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开阔之地。 这片空地前后宽广,左右延伸。 而前方又是一道熟悉的斜坡矮墙,矮墙前的壕沟深不见底,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满蒙清兵的心再次沉了下去。 矮墙之后,青牙军的铳兵数量明显增多。 他们已经集结了前两道矮墙后的所有铳兵,火力之强,足以让任何人望而生畏。 更糟糕的是,矮墙各通道间,布满了百子铳和佛郎机。 这些火器让许多满蒙清兵面如土色。 他们惊恐地呼喊着:“后退,快后退……” 但身后之人依然不顾一切地向前挤。 “射!” 立即,火炮的轰鸣! 随着火炮的响声,密集的火铳声如爆豆般连绵不绝。 如雨点般倾泻而下的万人敌与石块,将战场直接变成了一片炼狱。 遭受打击后,残余满蒙清兵们开始无法抑制地嚎叫奔逃。 可这时,激昂的战鼓声响起,大批辎重营的枪兵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从各通道口冲出。 长枪在手,杀气腾腾! 午后,满洲二黄真正精锐的巴牙喇兵终于行动。 战斗至此,局势已不容他们有半分迟疑。 这座不起眼的山岭,竟然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顽强。 苗柏堡出发的雄师,在这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损失惨重。 放弃?那意味着之前的所有牺牲都将化为泡影。 这颗钉子,必须被拔除。 否则,他们的战略将留下致命的缺口。 消息传来,二黄旗的铁蹄在别处所向无敌,战果累累。 时至未时,大兴堡、青东堡已相继落入他们之手,被彻底清洗。 而五道岭上,王宸霆的新军,只能依靠险峻的山岭,艰难地守卫着最后一道防线。 刘继虎的部队,起初还怀揣着挫败攻城者的勇气,从杏山堡出列布阵。 然而,随着二黄旗铁骑的到来。 他们被迫退回城中,除了固守城墙,不敢轻举妄动。 更甚者,己方军已攻入笔架山,控制了明军的粮道。 同时,一股股军队正向着其他各个小屯堡进发,逐一占领。 如此辉煌的胜利,难道要在长岭山这个小地方戛然而止? 白图引与阿山,心中充满了不甘。 明军所有的退路已被封锁,唯有长岭山这一线。 因此,这座山岭,必须被征服! 未时末刻。 白图引与阿山面如死灰。 他们目睹了旗兵勇士们,对长岭山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却只能一次次地目睹他们溃不成军,狼狈逃回。 这些巴牙喇勇士,与之前的满蒙清兵并无二致。 即便能够逼近主寨的边缘,也很快在青牙军的猛烈反击下退却。 二黄旗兵的伤亡数字,他们甚至不敢去细数。 那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天文数字。 他们无法想象,当皇太极得知这场战斗的惨重损失时,那雷霆之怒将会如何席卷而来。 此刻,阿山低声自语,几乎是在自言自语:“或许,我们与皇上都错了,根本就不应该来攻打这座长岭山……” 就在山上,震耳欲聋的呐喊再次响起。 又一队辎重营的枪兵从主寨的寨门中冲出,与巴牙喇兵展开激战。 虎枪与破甲长锥枪的碰撞声不绝于耳。 一个个战士倒下,尸体在石墙外堆积如山。 “杀虏!” 不仅仅是士兵,就连山上的民夫,也纷纷拿起各种各样的武器,加入战斗。 他们跟随着辎兵营的勇士们,呐喊着向前冲去。 终于,攻山的二黄旗军全线溃败,他们再也无力再攻山。 这座只有三千余人的小小山岭,却夺走了他们无数勇士的生命,让人心寒。 他们承认,他们感到恐惧,他们开始逃命。 …… 酉时,天边最后一抹余晖也渐渐消逝。 皇太极在宋家沟的营地中,焦虑如同秋日的落叶,层层叠叠,无尽无休。 终于,哨骑的尘土在视野中扬起,带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消息。 然而,这消息却如同冬日的寒风,瞬间冻结了他所有的情绪。 哨骑的报告,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刺入了皇太极的心脏。 他呆立当场,目光空洞,仿佛被抽走了灵魂。 哨骑的嘴唇在动,话语回声,在他耳畔回荡。 他似乎听见了,又似乎什么也没听见。 周围的人群,如同被施了定身术,一个个如同木雕泥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这一刻,皇太极仿佛老去了数十年。 他张口欲言,却发现喉咙如同被沙砾堵塞,嘶哑的声音在空气中颤抖,却无法形成完整的句子。 正当此时,又一名哨探匆匆赶来,带来了另一个惊人的消息。 义州后方等地,出现了大批明军的身影,乃是另一支青牙军,从塞外绕道而来。 “噗!” 皇太极的身体猛地一震,一口鲜血从他口中喷涌而出。 然后,他直挺挺地从马上栽倒下来。 周围的臣子们惊呼着围了上来,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混乱当中,他们听到了皇太极微弱声音:“退……退兵……” 他的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不甘,也有着了无尽的悔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