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家团宠胖医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6章 古今第一奇告示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张县令不在衙门,新上任的县丞不敢做主,赶紧派衙门骑马去追张县令! 张县令一行人还没走到河西村,就被衙门的人快马加鞭赶上了,一听是加急告示,还是执行明王的命令,急忙掉头回县城。 等张县令看到告示的原文,震惊的下巴都要掉了。 很快,告示张贴出去,全县轰动! 告示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是从即日起,明王府给每名女婴发银子!每名女婴,只要有户籍,哪怕是奴籍,从出生至五岁,每年发一钱银子,长大后如果在17岁成亲,明王府再发五钱银子当嫁妆! 二是从今往后,禁止遗弃女婴、女童,违者下大狱。禁止以各种方式杀害女婴、女童,违者偿命。 古往今来,这是第一份用奖赏银子来保护女婴、女童的告示! 这比之前的送新娘给边关西北军当媳妇还要轰动! 因为这份告示的内容与家家户户相关,所以全县上至县令,下至底层的奴仆,一律内心无比震撼关注! 无数的百姓围在衙门告示前,一遍遍听告示的内容,生怕理解错了,生怕白欢喜一场。 “没错,家里生女娃的,王爷真的给钱!从出生一点点大就开始给钱,每年能给一钱银子呢,我的天,一钱银子够一家人买五十斤黑面,熬过一个冬天。” “都不喜欢生女娃,只要一生女娃,公公婆婆就哭丧着脸,男人也骂骂咧咧说生了个赔钱货!现在好了,只要生了女娃,王爷就给钱!” “呜,我昨天还被别人笑话生了三个女儿,我都不想活了,我不是在做梦吧,生女儿还能得到钱?我高兴的落泪。” “生儿子的不给钱吗?儿子长大了能当兵,能下地干活,是一家的主要劳动力,为什么王爷不给生儿子的人家钱呢?” “什么时候能拿到这笔钱?” “唉,我女儿去年成亲,我女儿去年十五岁,要是早有这个告示,我就让女儿明年十七岁再嫁,这般就能拿到明王给的五钱银子。” “我是瞧出来了,王爷重女轻男!” “我家小三、小四都是女儿,都不到五岁。我什么时候能领钱?” “官差,你能不能帮忙问问县令大人,什么时候能领钱?” 人山人海,简直比看灯会还热闹! 张县令生怕出现踩踏事件,赶紧把成县守军请来维护秩序,然后亲自站在告示的下面,给老百姓解读告示。 “金城方圆五十里的县城、镇、村在一个月之内统计符合条件的人口,公示之后,上报到金城衙门审查,最迟百日之内下发钱。 本次统计的人口是从今日起出生的女婴至今年5岁的女婴,从今日起17岁后出嫁的女子。 不许用男婴冒充女婴,一旦查出,所有造假人等都下大狱。” 张县令派衙门把各镇的镇长、各村的里正叫到衙门,又让衙役把告示抄了十几份,立即给各镇、村下发。 唉,张县令当了多年的县丞,可知道本县一些贫苦的人家生下女婴就直接丢弃或溺水、埋了。 告示早点发到各镇、村,说不定就能救几条女婴的性命。 吕英杰与众位学子挤在人群中听衙役一遍遍的读告示的内容。 他想到了生他养他的河东村。 河东村挨着周河,离成县不算远,就这样在以前,村民生了女儿,认为是赔钱货,就把刚出生的女儿丢到山里。 吕老头为了河东村的人口能够增长,盯着那些要有孕妇要生产的人家,不时的去做思想工作,让这些人家不要把女儿丢弃。 有一次,吕英杰记得特别清楚,当时他五岁。 秋天的早上山里都起白露了,有个外姓人家生了一个女婴,直接把女婴丢到山上。 吕英杰跟着吕夏风去山里砍柴,听到树林里有小猫一样特别弱小的哭泣声。 吕英杰都不敢过去。 吕夏风胆子大的很,背着吕英杰过去看。 见一个女婴光着身子躺在落叶上,肚剂上面还有半截带血的脐带,特别悲惨可怜。 吕夏风放下吕英杰,然后把女婴抱回村。 吕老头气得不得了,把女婴交给那个外姓人家,放下话来,若是再把女婴丢到山里,就滚出河东村! 后来过了几天,那个女婴夭折了。 吕英杰得知后,做了好几天的噩梦,梦到自己是个小女孩,不是男孩,不知道被谁丢弃了,醒来呜呜的哭。 吕夏风劝吕英杰不要哭,还道:“以后你、我长大当爹了,哪怕饿死,都不要把女儿丢掉,要对女儿好!” 老天爷像是回应吕夏风,他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 吕英杰惊喜的笑道:“小花、小草今年四岁,我二哥今年、明年都能领二钱银子!小花、小草也能为家里挣钱了!” 旁边几个有不到五岁的妹妹的同窗也十分惊喜的哈哈大笑道:“我娘前年给我生了一个小妹妹,我娘也得领银子啦!” “我有两个妹妹。我家一年能领二钱银子。” “我们家族生女儿的人不少,这下他们都能领到钱了。” 也有不同的声音,酸溜溜的像喝了两缸醋,“王爷可真是有钱,给生女儿的人钱,怎么不给生儿子的人发钱?” “最起码做到公平,王爷应该给有儿子的人钱。我有三个儿子,应该每个儿子得一钱银子,哼!” “同样的生儿生女,为何只能生女儿的,不给生儿子的钱?” 还有人很遗憾的道:“我妹妹今年七岁了,不能领钱。” 旁边的人便道:“你妹妹只要十七岁那年成亲,明王就给五钱银子当嫁妆!你家还是能领到钱!” 这时,衙门的人高声道:“县学的学子都过来,县令大人有令,你们都进衙门抄告示。县令大人要把告示贴遍大街小巷!” 半个时辰后,县城酒楼、药铺、粮铺、集市都贴上了盖有衙门公章的告示抄写版。 正在药铺给病人复诊的李玉雪已经在刚才得知了这个消息,只是没有亲眼看到内容。 她等病人走后,赶紧去看这古今第一奇告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