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准备造反,被朱棣偷偷模拟人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14章 差点被遗忘的夏原吉!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朱高烁很快就离开了皇宫。 而他前脚刚刚离开,圣旨就被快马加鞭的送了过去。 半个月后,圣旨到了蜀地。 接到了圣旨的李冒满脸懵逼。 过了好一会之后,他拿出银票偷偷塞给了送圣旨的太监。 拉到一边小声问道:“这位公公,皇上此举何意啊?” 闻言,那太监笑眯眯的把银票塞到怀里。 倒也没在意有多少!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即便李冒只给一两银子,兖王那边也不会少他的。 所以只是笑呵呵的说道:“李大人,奴婢听其他人说,似乎是兖王进宫之后皇爷才下达的圣旨!” “王爷?” 李冒闻言一愣,心中更加的迷茫了! 因为若是王爷有意召他入京! 应该会先送来书信才对! 而且最重要的是,圣旨之上也只是召他入京述职,并没有安排职位! 这实在是太奇怪了! 不过这种事情李冒也不好问宫里的太监,所以才只能尽情招待一番,恭送对方离开。 只是在对方离开之时,突然说出来的一句话,让他心中明白了过来。 “李大人,奴婢等人是快马加鞭,一刻也没停的赶了过来,也希望大人您能尽快入京。” “毕竟这年初,搬迁之事就要开始了!” 乍一听似乎是诉说自己的辛苦! 可银子既然给了对方,那就说明肯定不是这个目的。 而这其中,快马加鞭一刻不停的来蜀地,则是吸引了李冒的全部注意力。 “也就是说,王爷送信的人还没到?” 这一刻,李冒的心里充满了万分好奇! 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让皇上和王爷这么急着召他入京。 带着这份疑惑,李冒并没有按照那太监的提醒赶紧出发入京。 反而是待在蜀地一边交接,一边等自家王爷的书信。 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两天后,书信终于到了。 “李大人,王爷的信!” 朱高烁的亲卫冲李冒行了一礼,便双手奉上了那用油纸包裹的书信。 见其大汗淋漓,李冒连忙让人搀扶下去休息。 随后拿起书信仔细研读了起来。 对于朱高烁的一番夸赞和勉励,李冒自然是喜出望外。 而看到王爷准备让他入京为兵部尚书后,更加满脸的吃惊。 “兵部尚书?” 在永乐一朝,兵部虽然看似重要,但实则比不上五军都督府。 那里才是朱棣最信任的人! 不过即便如此,堂堂兵部也是六部之一。 担任兵部尚书,也算是位极人臣! 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家王爷会举荐他为兵部尚书。 而且皇上那边的圣旨,也更是表明王爷的举荐成功了! 只是他刚握紧拳头,在书房内兴奋的转了几圈。 却又突然认真了起来。 “倭国,不...瀛洲,王爷很看重瀛洲?” 李冒不由得摸着胡须沉吟了许久。 他相信自家王爷! 可是却也想不通,一个化外之地,穷乡僻壤的瀛洲有什么可重视的! 毕竟王爷特意说明此地重要,显然应该是瀛洲重要的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一个兵部尚书,一个瀛洲! 若是让他人去选,自然是会选择前者! 可李冒心中却非常清楚,王爷对手下人从来都是厚待! 所以选择这瀛洲肯定不会有错!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今朝中的局势早已十分明朗。 即便瀛洲是个不好的地方,可王爷登基之后,也一定会召他入宫。 甚至还会是兵部尚书! 这对他来说,无非也就是早点当和晚点当的区别罢了! 所以他很快就下定了决心。 “去瀛洲!” 想到此处,李冒也立即冲门外喊道:“来人,出发前往京城!” 既然王爷的信件已经收到,他自然不敢怠慢。 “是!” 外面的下人一声应答,很快就将早已收拾好的行李抬上了马车。 不到半个时辰,所有行李收拾完毕。 而李冒,也握紧手中的信件,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 坐上马车踏向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此次一去,也不知多少年后才能返回大明本土了! 不过他心中却没有任何不情愿! 能报答王爷的知遇之恩,即便是赴死也无憾! 最重要的是,自家王爷何等人物? 又岂会让手下人去赴死? 必然是大好事才对! 随着李冒踏上来京的马车,应天与顺天之间的驰道也彻底连通。 用时很短,短到不可思议! 朝堂之上,人人称赞不已。 “兖王殿下略施小计,便可让驰道如风驰电掣般迅速建成。” “我等钦佩敬仰至极!” “没错没错,兖王殿下此举也是开了先河,若日后朝廷再修建驰道,也可照此方法进行!” “兖王殿下不仅在格物一道学究天人,在谋略方面,更是堪比诸葛在世!” 另一边,朱高烁听着众人不断的夸,心中却有些尴尬。 毕竟大家伙全夸他了,把老爷子放在哪里? 于是连忙站出来开口道:“承蒙诸位大臣赞誉,本王以为,驰道之功,全赖皇上开明。” “否则本王就算是穷尽一生,也难以修建驰道半尺!” 虽然说事实并不像朱高烁说的这样夸张! 但从实际来讲,若没有朱棣开口允诺修建驰道。 这一条水泥驰道确实不可能出现! 毕竟历朝历代,如此民生问题全是由朝廷出资建设。 让皇子来办这件事情,实属僭越了! 而龙椅之上,朱棣见他拍起了马屁。 顿时乐得牙呲花! 别人夸,他或许不会笑的这么灿烂,但老四夸他,那肯定是用心的! 不过笑了一会之后,他还是连忙摆了摆手道:“好了好了,朕以为...” 他刚要制止这个话题,却在人群之中看到了夏原吉那落寞的表情。 毕竟论功劳,夏原吉以户部尚书之身监管驰道修建,也是有功的。 而朱棣对这个老伙计虽然有很多怨气,但也不想让其太过伤心。 于是又连忙改口道:“朕以为此次修建驰道,功劳卓越者,当为兖王,其次便是夏原吉!” 一听他提起夏原吉,满朝文武这才想起了差点被他们遗忘的户部尚书。 于是连忙转头看了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