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古代奋斗养娃的日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0章 石头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两月后,仲冬。 整个宁闵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白茫茫的一片。 大雪弥漫中,一个青衣官人撑着一把白底点墨江山的伞,手上牵着一个九岁的男孩,在山道上轻松快速的行走。 后面远远跟着三个狼狈不堪、气喘吁吁的壮汉。 “爹爹,为何父母会溺婴弃子?”被牵着的男孩低声问道。 童音带着压抑,打破了山里的寂静。 “可是被吓到了?”青衣官人停下脚步,面向孩子,弯腰询问。 孩子看看眼前满身白雪的爹爹,再看看被护在油纸伞下周全的自己,不由眼眶通红,哭腔溢出喉咙,“我就是觉得难过。” 青衣官人抖了抖身上的积雪,倾身抱住这个共情能力很强的孩子,轻抚着他的背,温声道。 “爹爹知道!爹跟你保证,一年内定会改变宁闵县溺婴弃子的恶习。安安愿否与爹爹一同努力?” 没错,这两人正是刘二福与安安父子俩,尾随其后的,是一同出门公干的三个县衙衙役。 安安依偎在父亲胸前,吸了吸鼻子,狠狠点头,“安安愿意。” “那我们继续赶路吧?” “好~” 两人接着之前的速度继续赶路。 过了一会。 “生而不养,为何要生?” “低级的欲望,放纵就能得到;高级的欲望,克制才能达成。” “不懂。” 安安抬头,懵懂的看着自家父亲。 刘二福紧了紧掌中的小手,没有解释,转而道:“行成于思,毁于随。” 安安好像突然想明白了什么,“如果大家多读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 “不一定,但会比现在好上很多。” “爹爹为何这么说?” “读书以明理、较通达、不固陋、辩是非、正三观……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道是歹竹难出好笋,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明白了。” “安安以后的志向是什么?” 安安认真想了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你会成为这样的人的。”刘二福肯定道,仿佛这是一件极容易实现的事。 安安嘴角上扬,重复道:“我会成为这样的人的!” 半个时辰后。 父子俩回到家中,用过晚膳,与家人一道在花厅喝茶。 安安将白天下村庄的细节娓娓道来,神态自然,仿佛已经从那残忍的一幕幕里挣脱了出来。 “以后这种场合,安安就不要去了。”年年拥抱着自家弟弟,心疼道。 “嗯,以后我陪爹去。”小生起身将炭盆往两个弟弟的方向挪了挪,又探了探弟弟们的手,确定暖和才坐回原位。 安安刚想反对,脑海突然闪过白天的场景,不由打了个寒噤。 “你们该干嘛干嘛,以后这种事,我带人去就好了。”刘二福说道。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名叫石头的十四岁少年,因父亲不慎弄伤了腿,便让身为家中长子的他来县城抓药,顺便再买点盐回去。 买好全部东西准备回家的石头,恰逢新来的县令大人正与孩子们,在自己的必经之路讲学。 “一个小人物最大的悲哀,不是穷,而是人穷志短……” 原来我最大的悲哀竟不是穷?可“人穷志短”又是何意呢? 没读过书的石头不解其意,于是驻足旁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眼光狭小,只有房檐附近的一小片天地,它们并不能理解鸿鹄的长远眼光与广大格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登高山,何知天之高?不临深溪,又哪知地之厚也? 常言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有志气的人,哪怕出身不好,也会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改变自身。 今日你们识得几个字可能觉得用处不大,可知识是重在积累的,你会的越多,懂得越多,格局就会越来越大,路也会越走越宽。 我们全县有三千三百四十三人,却仍有三千余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即使我现在把所有人的银钱都收回来,然后再重新平均分配给你们,若干年后,还是会变回一少部分人比大部分人富有。 只因,人们的格局是不平均的。 人这辈子,给予我们巨大改变的,从来都不是你有多大的力气,或者是有多聪明,而是你会不会思考,有没有比旁人更高的眼界与格局。 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历练,来提高自己的眼界、格局,是穷人改变自身的命运,跻身上层的唯一办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县令大人肖似的一个小公子说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见无人说话,县令起身,扫了一眼全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愿诸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番讲话,仿佛一记重锤狠狠锤进了石头的心里,滋生出了从来没有过的可怕念想。 原来,贫穷是可以被改变的… 后来,石头便坚持每天天未亮便起床,再走二十里山路来县城听讲学,日日如此。 坚持了一个多月,石头磨没了五双草鞋,冻伤之处,也在逐日增多。 可之前存在在石头脸上的麻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不自觉的微笑。 安安被石头的心性折服,知他不易,便单独给他授课,并将自己手里的书送于他。 “今日我教授给你的,是两日的知识,你拿着书回家自学一日,后日再来便可。” 石头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却谢绝了安安的好意,声音细若蚊蝇道: “谢先生!只是现下逢下雪,家里事务没我也操持的过来。且,每日能见到先生,让我觉得很踏实,我喜欢识字明理,更喜欢在这里识字明理。” 先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前来听讲学的所有人,还时常对自己嘘寒问暖。 试问这样的先生,这样先生所授的学问,怎可因少吃苦少受累,而落下一天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