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远古那些事:别样的史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章 褒姒乱国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可能是娘胎里带来,也可能是后天疏于管教,这周幽王上位之后贪图享受,少廉寡恩,狎昵群小,酒色无度。至于上朝,那更是三天打渔两天上网,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在后宫和一群妃子饮乐。忠贞辶土进谏,要么罢官,要么外放,致使朝堂之上君子尽失,只剩下虢公、祭公、尹球等一班群小里外奉迎周幽王,使周幽王每日处于醉生梦死辶中,不知今夕何夕。 一日,周幽王又到后宫饮乐,半路上碰见一位二八佳人,这佳人虽穿的是普通宫女服饰,但天生丽质,自带一股天然风流,立时周幽王两腿酥软僵在那里。只等那宫女风摆杨柳一般款款而去,周宣王方回过神来。 列位看官,想必已经知道这位宫女是谁了。不错,这位宫女就是中国历史上名声震天响的褒姒。三年前,褒国国君犯事,褒国国君挖空心思最后献上国内最最漂亮的美女褒姒方才脱罪。褒姒虽然天生丽质,但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其进去就像一滴水投进大海,怎会引起周幽王的注目。这正好像西汉时期的王昭君,尽管生得天姿国色,也没被汉元帝所关注,等汉元帝发现王召君美貌,王昭君已送给别人为时已晚了。 相对王昭君,褒姒机缘巧合早早引起周幽王关注是幸运的,但同时对于她又是不幸的。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诡异,这样难测。 周幽王淫乐数年,想不到后宫竟有如此佳丽,自然大喜,即把褒姒纳为嫔妃,对其恩爱异常,其恩爱程度可以和后世的唐玄宗对待杨玉环有一比。不久,褒姒产下一子,名曰伯服。 周幽王宠爱褒姒,自然引起其他嫔妃的嫉恨,而在所有嫔妃中,尤以皇后申后和褒姒的冲突最为激烈。想想也是,皇后是后宫中的老大,以前自己在后宫中统领群妃说一不二,现在冒出来个褒姒,和周宣王出则并肩,夜则同榻,其他嫔妃有等于无,皇后岂能甘心。母亲受到冷落,做儿子的(太子宜臼)自然不愤。一日太子和褒姒在路上相遇,太子非但不让路,还对褒姒大骂一通,说褒姒是妲己转世,狐狸精附身。褒姒遭到羞辱,哭哭啼啼到周幽王跟前告状。周幽王听到爱妃受了委屈,勃然大怒,立时发配太子到他母亲的娘家申国思过反省,等什么时候反省清楚了再回来。 褒姒本是个活泼开朗好笑之人,或许是和皇后的明争暗斗忧虑成疾,或许是患上了产后抑郁症,自太子被发配到申国去后,褒姒象变了个人似的,整天忧忧郁郁的,没了一丝笑模样,褒姒的这种变化让周幽王很是苦恼。 察言观色是小人的本能,虢公看到主子不开心,询问缘由,幽王便把褒姒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一直闷闷不乐说了出来。听了幽王诉说,虢公沉吟片刻说,我有一法子可使皇娘开心一笑,就不知圣上肯不肯做。 听说有法子使褒姒开心一笑,幽王如大地久旱逢甘霖,忙问是什么法子。 虢公说,明天早上请君王及皇娘驾临城北骊山行宫,然后把行宫前面报警告知敌人来犯的烽火台狼烟点起,各路诸侯看到狼烟,以为敌人进犯一定前来救驾。那时烽火台下,车辆奔忙,人声噪杂,一定会引起皇娘一笑。 周幽王听虢公如此一说,瞬间勃然大怒,上去就给了虢公一个大嘴巴,怒斥道:烽火台军事重地,点火报警乃国之大事,岂同儿戏。 遭到主子一巴掌,虢公扑通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边磕边争辩道:圣上,小人也知点狼烟非同儿戏,但现在是圣上你当政,在内可谓国泰民安,在外可谓四邻宾服,那还有什么敌人来犯,现在的烽火台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摆设,点与不点一个样。再说皇娘长期忧郁下去,不快乐事小,恐怕还有性命之忧。主上要三思啊! 周幽王本是个没有主见爱听媚言之人,听虢公如此一说,浑身通泰,马上改变了主意,立即命令虢公着手安排明天烽火台点火事宜。虢公得到命令,擦了擦头上渗出的虚汗,屁颠屁颠退下安排烽火台点火事宜去了。 第二天,周幽王陪着褒姒早早来到骊山行宫,隔窗相望,只见那烽火台高与天齐,上面有几个士兵小蚂蚁似地上下穿梭走动。按照约定,周幽王探出窗外放出了几只气球,那气球晃悠悠向烽火台飘去,霎时只见那烽火台上火光暴起,一股浓烟直冲霄汉。周幽王饶有兴致地看着那烽火台上的狼烟,思考各路诸侯兵马何时能到达,突然发现东南、东北,正东也出现了三股浓烟,冲向天空,忙问身边虢公怎么回事。虢公回答这烽火台是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这些烽火台顺次相连直通各路诸侯,诸侯们看到烽火台烟起,知道京城有变,就会前来救驾。 那诸侯们看到狼烟,什么时候能到?听到救个驾如此麻烦,幽王不耐烦问道。 最早离京都近的得一个时辰,离京都远的则在一天之后了。 你为什么不早说,难道让寡人和爱妃在这里干等一个时辰。快点上酒,歌舞伺候,寡人可不想虚度光阴。 酒宴摆上,宣王和褒姒推杯换盏,喝得正迷迷糊糊之时,忽听窗外人马喧天,幽王和褒姒忙起身观看,只见烽火台下旌旗招展,车马纷杂,原来是距离京都较近的申侯、秦侯、郑侯,晋侯救驾的兵马到了。幽王和褒姒正兴致勃勃看窗外兵马在烈日下你拥我挤哭爹骂娘,申侯、秦侯、郑侯、晋侯上楼求见。听到四侯求见,幽王知道不妙,想躲起来。可还没起身,四侯已经怒气冲冲进来了。 无兵来犯,圣上点起峰火招我们进京何事?秦侯是个直筒子,上来劈头盖脸直接发问。 这个,这个,寡人一时寂寞,想招大家来京城一聚。 想招我们来,直接下旨通知我们就是了,何必要动用烽火。这烽火关系国家社稷,岂能说点就点。 好,好。寡人知道了。现在没事你们可以领兵回去了。 申侯、秦侯、郑侯、晋侯悻悻而退,领兵各自回国。这四位刚走,宋侯、卫侯又领兵到了。就这样,郦山行宫前,峰火台下,各路诸侯你来我往,乱纷纷了一天。看到各路诸侯手忙脚乱面红耳赤的样子,到天黑时分,褒姒终于忍不住开怀一笑。而这一笑使周幽王这一夭君臣相见的尴尬顿失,立马下令熄灭了烽火台上的狼烟。 其后,为搏褒姒一乐,周幽王又点燃了几次烽火,可每点一次,前来救驾的诸侯就少一次,到最后再点燃烽火,一个诸侯也没出现,而褒姒也再次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弄得周幽王寝食难安。 一日,虢公石父进谏周幽王,说褒姒托梦告诉了她自己不快乐的根源,圣上只要这样做,保证能让皇娘开怀大笑。 周幽王忙问如何。 石父说褒皇娘在梦里对他说,自己之所以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担心天子一旦归西,太子上位登基,将加害她们母子。 可太子没有任何过错,岂能说废就废。 圣上此言差矣。太子没有过错,他怎么就到申国去了。君上让太子到申国自省反过,可几年过去了,我听说他根本没有反省自己的过错,并且还对皇上和皇娘多有怨言。再有申皇后这几年对圣上不行参拜之礼,早已失去皇后风范。为今之计,只有废除皇后和太子,立褒皇娘为皇后,立伯服为太子,方能安社稷,顺民心,解救褒皇娘母子于万一。望圣上三思。 太子远在申国,几年和父亲周幽王不见面,父子感情早已淡漠。申皇后虽然名义上还是皇后,几年来和圣上没同过一次房,和打入冷宫也没多大区别。而褒姒母子和幽王朝夕相处,感情自然远非申皇后母子可比。周幽王听到石父一番说教,当即准了石父上谏。 周幽王这边在朝堂之上若无其事地宣布废除申皇后和太子,改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此举确实对了褒姒心思,褒姒当堂喜极而涕。可那边却惹恼了申国申侯申国舅。听到妹妹、外甥被废,立时申国舅义愤填膺,要找他姐夫算账。 却说这申国虽是小国,但地理位置特殊,它夹在西戒和周辶间,起着屏障周的作用,这也是周宣王给儿子周幽王娶申侯之女为正妻的原因,可周幽王目光浅短贪恋美色,自然想得没有那么远。周幽王图一时之快,废了皇后和太子,自以为没什么大事,依旧每天醉生梦死,不知申国舅申侯却准备对他下手了。 考虑到自己力量有限,申侯联系了西边的戎部落,要戎部落和他一同进击镐京,等镐京城破之时,镐京里面的金银珠宝,戎可以尽情搬取。戎听到有好事如此,当即和申侯一拍即和。于是,申侯为先导,戎大军打扮成申军尾随,就这样悄无声息摸近镐京。一路上,周军民也有遇到申侯的,申侯只是说到京都办点事,也没人在意。等到达镐京,半夜时分,申兵和戎兵一声呐喊,奋起攻城。因为没有准备,没多长时间,镐京城破防,申兵和戎兵潮水般涌进京都。申兵进城一心要拿褒姒母子及虢公等一般群小,而戎兵则见人就砍,见物就抢。得到事变,周幽王忙令人点起烽火台烽火,可各路诸侯以为又是在戏弄他们,一个也没来救驾。就这样,乱纷纷了一天一夜,等安定下来,周幽王、褒姒母子,还有虢石父一般群小均死于乱军之中。面对幽王尸首,申侯哭拜一番,便草草把他埋了。 申侯为先导,带领戒兵攻破镐京。申侯原想戒兵在抢掠一番后就会西去,谁知这戎兵竟然赖在镐京不走了。戎兵待在镐京,每日烧杀抢掠,弄得民众痛苦不堪,纷纷埋怨申侯,说他引狼入室。听到民众埋怨,申侯很是惊恐,可自己力微,也奈何不了戎兵。不得已,申侯给几个离京比较近的诸侯发去密信,要他们前来驱赶戎兵。得到密信,秦侯、卫侯、郑侯、晋侯率兵前来。得知四国兵到,申侯大喜,连夜给四国捎去口信,让他们虚攻东、南、北三门,自己在西门接应他们入城。约定妥当,当天夜里,四路诸侯排出少些兵力再让一些百姓掺杂其中,在东、南、北城外大喊大叫,佯装攻城。等戎兵主力被吸引到东、南、北三门,申侯率领亲兵干掉守卫西城门的戎兵,四国之兵汹涌而入。黑夜之中,人喊马嘶,锣鼓号角震天,这戎兵也不知四国之兵进来了多少,个个心惊,人人胆寒,纷纷出城向西逃窜。而四国之兵也不追赶,任凭其远遁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