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字军之王:凯撒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章 道萨尔战役,残酷的绞肉机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总之不管路德维希是否真的在放水,伊萨都要陪他演好这出戏,毕竟谁知道路德维希会不会突然改主意呢? 于是道萨尔就成为了双方上演这出大戏的舞台,为什么是这里呢? 因为在道萨尔地区,幼发拉底河扭了一个大弯,让道萨尔地区成为了整条防线上的一个突出部。十字军可以从南北两个方向上同时进攻这里,迫使防线守军除了要防御正面进攻的十字军,还要应对南北两翼的攻势。 于是这里很快就集结了双方大量兵力。 来自西法兰克王国的二十三万剩余部队全部被投入到正面战场中,来自意塔利亚王国的八万剩余部队被投入到两翼与正面之间的衔接地带。 东法兰克王国的军队则被安排在两翼位置,南北各五万。 十字军投入兵力四十一万,主体为常备军。 伊萨也将阿拔斯军队分为三个部分,五万主力防御部队,负责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三万侧翼防御部队,负责两翼的防御作战。两万预备替补部队,负责顶替防线漏洞。 阿拔斯军队投入兵力十万,主体为常备军。 双方此战共计投入兵力五十一万人,大部分都是常备军士兵。 仅从纸面实力上来看,无论是军队的数量,还是军队的质量,十字军都要远胜于阿拔斯帝国军队。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杜克卢防线,伊萨仅用十几万军队就将几十万十字军卡在了山口前进退不能。如果最终不是因为马拉什沦陷,那十字军就得直接在杜克卢山谷饮恨战败。 幼发拉底河上游防线,伊萨故意放弃右岸大片区域,以幼发拉底河和南方的黎巴嫩山为界,将十字军再次限制住。 而且南方的黎巴嫩山地区还是以征召兵为主,十字军依旧被伊萨卡死在右岸地区始终不能跨过幼发拉底河。 期间路德维希手下的狼骑兵虽然杀出赫赫威名,足以让任何一名阿拔斯士兵恐慌,但那终归只是小打小闹而已。 狼骑兵目前的主要战绩依旧还是进行非正面战场的突袭行动,以打击阿拔斯军队的军事据点为主。 说白了就是还没在东征中真正打过仗,完全就是在划水。 这样一来就能非常清晰的看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似乎十字军从来就没有在正面战斗中完全打败过阿拔斯军队? 没错,十字军确实是没有正面打败过阿拔斯军队。 更不用说路德维希一心求败,而伊萨则有着不能输的理由。 两位主帅的意图,其实也已经奠定了这场战役的结果,只不过其中的过程需要一些人付出代价罢了,而代价就是士兵的生命。 路德维希依旧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理念,选择有阿达尔贝托担任进攻主将,负责指挥正面战场三十一万军队。 拉斯姆斯和卡尔曼则被任命为北侧主将和南侧主将,负责从南北两翼策应正面战场的攻势,并寻找机会攻破敌军防线。 伊萨一方比较简单,伊萨本人负责两翼和预备部队的指挥,自己的学生扎菲尔负责正面防御。 然后接连几天时间里,双方都不再有任何大的兵力调动,一切都是静悄悄,安静得让人感觉害怕。 凯撒历873年6月12日,道萨尔战役爆发,十字军的第一轮攻势开始。 6月12日,进攻第一天,阿达尔贝托集结五千长矛兵,从三个渡口乘船出发,发起第一波试探性进攻。 等船行驶到河流中间,漫天的箭雨就直接落下,五千士兵瞬间死伤惨重,当即直接掉头回去,这一过程中又遭受一轮箭雨洗礼。 最终幸存不到一千人,可见阿拔斯军队准备极其充足。 于是阿达尔贝托再次命令一万剑盾兵渡河进攻,进攻期间军营里的投石车朝对岸进行投射,打击箭矢射击位置。 在投石车的压制下,一万剑盾兵有惊无险的抵达对岸,似乎一切并不困难,登陆的一万十字军士兵也不禁开始幻想起自己追杀阿拔斯军队的英雄模样。。 然而就在登陆的十字军士兵还在幻想着自己成为英雄的事情,脚下的泥泞却将他们残酷地拉回到了现实当中。 当他们好不容易跨过泥泞的河岸,面前却出现了一道并不是很高的用铁丝网建造的篱笆,而篱笆后面就是阿拔斯军队的盾墙,以及藏在盾墙后面的长矛兵。 这个时候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一万十字军士兵,依旧还想着吓跑他们眼里的这群胆小鬼,遂即他们便踏着艰难的步伐“冲”向了阿拔斯军队的盾墙。 然而盾墙却始终岿然不动,不仅如此,任何敢接近盾墙的人,都会被盾墙后面的长矛活活刺死。 不是他们不知道躲避和防御,而是他们在面临那道铁丝篱笆的时候,终归是要翻过去的吧? 而翻过篱笆的时候,盾墙后面的长矛刚好能够刺中闯入者,即便第一下没刺中,这些十字军士兵也很难冲到盾墙跟前。 第二次渡河的一万剑盾兵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再次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接近半数的士兵命丧于盾墙之下。 剩余的士兵也很惨,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只能尴尬停留在泥泞的河岸边。 因为他们前进要被盾墙后的长矛刺杀,撤退又要冒着被对面箭雨覆盖的风险。 然后扎菲尔就给了他们一个结局,盾墙后的长矛兵退下,弓兵通过盾墙缝隙朝河岸上疯狂射击,剩余十字军士兵全部亡命在河岸上。 正面战场打得热火朝天,南北两翼的战斗如何呢? 静悄悄一片,好似从来无事发生。 无论是拉斯姆斯,还是卡尔曼,他们就当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只是让士兵们隔一段时间就朝对岸进行一轮弓箭射击,然后就是待命。 他们这样的行为阿达尔贝托知道吗?他当然知道。 所以当天晚上阿达尔贝托就状告拉斯姆斯和卡尔曼故意消极怠慢,不采取任何进攻措施。 路德维希也是当场批评谴责两人的消极行为,然后又罚了两人十个板子,最终这件事就这么含糊其辞的糊弄过去了。 次日,6月13日,拉斯姆斯和卡尔曼一改昨天的消极态度,他们早早的就让士兵吃完早饭,然后各自派遣一万士兵进行渡河任务。 这个时候正面战场的阿达尔贝托直接就懵了,他手底下的士兵早饭都还没来得及吃,南北两翼竟然就发动进攻了。 别无选择的阿达尔贝托只能无可奈何的立即调集五万军队发动进攻,从军队规模上来看他还是充满自信的。 毕竟正常情况下,五万军队拿下一块前沿阵地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就是这个不出意外,就总是能够出现意外。 于是南北两翼的渡河部队就非常不出意外的出现了意外情况,他们竟然在执行渡河任务的过程中,迷路了!!! 没错,就是迷路了。 夏天清晨的幼发拉底河面上升起的白雾,让南北两翼的渡河部队“迷失了”方向,好在最后他们大部分人都顺利返回了军营。 可是对这个情况全然不知的正面战场渡河部队,却是一股脑扎进了左岸的河岸上,他们在投石车的掩护下也是再次顺利登上河岸。 然而由于南北两翼的渡河部队并没有成功登陆,即便他们借助清晨的雾气迅速在幼发拉底河左岸建立了前沿营地,可是没有南北两翼的牵扯,他们实在是独木难支。 反应过来的阿拔斯军队迅速将他们包围,并且由于没有南北两翼的牵制,阿拔斯军队还可以将更多的兵力调集过来围困他们。 最终这支五万人的先锋部队终究还是没能撑到援军抵达,在阿拔斯军队的围困下被尽数剿灭。 后续前来支援的十字军见状也只好退回右岸,寻找下一次进攻的机会。 今天的战败,拉斯姆斯和卡尔曼给出的回答也让阿达尔贝托哑口无言,只能暗自愤慨。 毕竟南北两翼的军队确实是有一小部分“迷失”方向,抵达了对岸,他也不能说南北两翼的渡河部队是故意半途撤回军营的。 最终在路德维希的调和下,拉斯姆斯和卡尔曼再次被批评,并且被要求不能再没有通知友军的情况下突然行动。 其实阿达尔贝托从第一天开始就明白路德维希的打算,因为这个时候和阿拔斯军队进行决战并不是一个足够理智的决定。 所以其实从第一天开始,他派遣出去的士兵全都是来自于西法兰克王国的士兵。 说白了就是这两天时间里,死的全是来自西法兰克王国的士兵,毕竟谁让他们没有能够保护自己的将领呢? 第三天,6月14日,道萨尔之战终于是出现了变局。 一则消息从哈布尔传来,让阿拔斯军队陷入恐慌当中。 狼骑兵昨晚深夜突袭位于哈布尔的军事粮仓,用一把大火将这座前线粮仓彻底烧毁,粮仓内所有粮草无一幸免。 除此之外,在大火中有数百人丧生,近千人遭受不同程度的烧伤。 狼骑兵的这一次突然袭击可谓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前线粮仓被焚毁后,阿拔斯军队立即就出现了动摇。 不过很快伊萨就平息了这种躁动,他告诉自己的士兵那是他故意泄露出去的粮仓位置,他们正在的前线粮仓其实在其他地方。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个话,士兵们肯定是不信的。 可说这个话的是伊萨,是阿拔斯帝国军队的军魂,所以士兵们毫不犹豫的选择相信他。 因此躁动很快就得以控制和平息,传播军队会崩溃谣言的人更是被斩首示众。 当然了,虽然伊萨很快就将躁动平息下来,但是阿达尔贝托依旧还是利用躁动的空窗期快速占领了左岸部分地区。 然而伊萨却并没有急于夺回这些被占领区域,而是直接派遣一支军队绕后,直接将阿达尔贝托和占领区十字军的联系切断。 然后在长达半个多月时间里,分批将占领区内的数万十字军逐个击破,最终蚕食殆尽。 至此渡河战役的几次尝试全部以失败告终,而在这个过程中,十字军已经死伤近十五万,而阿拔斯军队在伊萨的指挥下仅仅伤亡三万人左右。 巨大的战损比,让十字军的士兵对于渡河充满了抗拒,看着那已经被染红的幼发拉底河,再也没有一个十字军士兵想跨过这条河流了。 到这里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战损比已经超过了十字军可承受范围,道萨尔战役已经宣告失败了。 最终十字军在幼发拉底河畔又停留了些日子,路德维希终于正是宣告战役结束。 至此,凯撒历873年7月4日,路德维希于幼发拉底河畔撤军,兵力并不充足的阿拔斯军队并没有选择追击。 道萨尔战役的失败,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路德维希、伊萨、阿达尔贝托,他们每一个人都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赢家。 那么输家是谁呢? 十字军的士兵们,或者说来自西法兰克王国的十字军士兵们。 因为无论是来自东法兰克王国,还是来自意塔利亚王国的士兵,都在自己将领的保护下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战役当中,基本全程都在隔岸观火。 唯独这些来自西法兰克王国的士兵们不同,他们没有一个为他们说话的将领,也没有一个愿意保护他们的将领。 于是他们就成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没有人会记得他们是怎么死的,而他们的生命也不过是这些掌权者游戏的消耗品罢了。 或许唯一短暂记住他们存在的事物,应该就是那条已经被鲜血染红的幼发拉底河吧? 总之这场战役结束了,他们也就如此毫无声息的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