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风起南朝,家父宋高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 兄弟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白雪纷飘,朔风劲吹。 彭城迎来了义熙十四年的第一场雪。 一夜间,阔野山林银装素裹。 出行的人们裹上了厚厚的冬衣。 “仲弟!” “仲兄!” 天刚大亮。 宋宫,景仁阁前院,刘义符、刘义隆兄弟俩的喊声就响了起来。 纷扬的小雪花中,双颊冻得通红的刘义符、刘义隆兄弟俩裹着棉衣(用柳絮等填充而成),外罩件黑色大氅,刘义隆手里还抱着个布袋子,在几名谒者的随侍下,“嘎吱,嘎吱”的踩着齐脚跟的积雪,快步来到了景仁阁的正厅。 “大郎,三郎,你们怎的来得如此早?” 正厅右侧,一架结构精巧的木质织布机前。 身着襦裙,外罩貂裘袄的孙氏听到兄弟俩的喊声,停下了手中的活,起身微笑着看着刘义符、刘义隆问道。 “孙姨娘!” 刘义符、刘义隆赶紧向着孙氏躬身行礼。 然后刘义符答道:“我们来找仲弟的,昨日说好了今天去城中新开的酒楼,一起的还有二从兄。” 孙氏听了愣了下,看着刘义符、刘义隆哥俩问道:“季伯来彭城了?我怎不知?何时到的?” 一连三个问题,刘义符挠了挠头道:“二从兄昨日晚些时候到的,来了就去见阿父了。” 孙氏听了点点头,看向刘义隆手里抱着的布袋,笑问道:“三郎,你怀里抱的甚?如此重要吗?为何不给下人拿着?” “哦哦...” 刘义隆这才反应过来,赶紧上前几步把手里的布袋子放在织布机旁的桌子上,有些憨憨地答道:“这是二从兄从建康带来的。” “说是大母领着几个侍女亲手缝制的冬衣,我们兄弟几人每人都有两件。” “阿母有心了!” 孙氏笑着又把布包拿起递给刘义隆,朝兄弟二人道:“去吧,把这衣服也拿去,二郎在他自己屋里了。” “正好你们也劝劝他,去个洛阳都快成他的心病了。” “诺!” 刘义隆接过布包,兄弟二人又很是恭敬的给孙氏行了个礼,然后快步穿过前厅朝着后院刘义真的寝室走去。 ...... 刘义符、刘义隆来到后院的时候,刘义真才刚刚洗漱完毕,连早食都未来得及吃。 这几日因为镇守洛阳的计划接连被搁置,搞得他的心情就跟后世坐过山车似的起起伏伏。 好不容易静下心来,可一想到历史上刘义真可能悲哀的结局,他就唉声叹气的,为此没少挨批,特别是刘裕。 “仲弟!” “仲兄!” 听到屋子外刘义符和刘义隆的声音,刘义真心不在焉的挥挥手,示意几名伺候他的谒者和侍女退下。 不一会儿,刘义符、刘义隆就笑眯眯的走了进来。 看着刘义真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兄弟俩同时翻了个白眼,特别是刘义符立马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恨不得给自己这个仲弟一拳。 走上前盯着刘义真,没好气的呵斥道:“怎么着?不就是去个洛阳吗,整得跟丢了魂儿似的。阿父又没有说不让你去,你这个样子做给谁看?” “哼!” 刘义真听了撇过头,懒得搭理这个“骗”了自己的大哥。 毕竟还是个十二岁的娃,纵然两世为人,总是会受到这具身体在情绪上的些许支配。 有时候刘义真也不想这样,就是忍不住,能咋整了? “哟,你还来劲儿了不是!” 刘义符正要发火,却被一旁刚刚被衣服放在桌子上的刘义隆轻轻拉了拉衣袖给制止了。 “仲兄!” 刘义隆上前,笑眯眯的说道:“二从兄来彭城了,还带了大母给我们缝制的冬衣,要不你试试。” “二从兄?” 刘义真愣了愣,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刘义符和刘义隆问道:“二从兄来彭城作甚?” “还能作甚?” 见自家这个弟弟终于“回魂”了,刘义符又气又好笑的答道:“还不是大母得知彭城天冷,特意命二从兄把衣服从建康给我们送来。” “不然你以为二从兄那么有空?大老远从建康跑来彭城。” “那,那二从兄了?” 刘义真伸着头朝门口不住地张望。 “在文昌殿!” 刘义符看着刘义真这样子,禁不住笑道:“就等你过去了,然后一起去泗水边上那家新开的酒楼,算是给二从兄接风洗尘。” “文昌殿!酒楼!” 刘义真一听,赶紧穿好鞋子,拉着刘义符和刘义隆就着急忙慌的往外走。 “你呀!” 刘义符禁不住白了眼刘义真,打趣地笑道:“你不怄气了?要不再怄会儿?” “呃...” 刘义真听了身子稍稍顿了下道:“暂时不怄了,等为二从兄接风洗尘后我再继续。” “你...” 刘义符又气又好笑的给了刘义真一拳,三兄弟这才一个搂着一个的肩膀,说说笑笑的迎着劲风小雪,朝着文昌殿大步走去。 三兄弟口中的二从兄不是别人。 正是他们的叔叔骠骑将军、侍中、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守尚书令、徐衮二州刺史,持节、坐镇建康的刘道怜第二子刘义庆,字季伯。 也就是在后世大名鼎鼎的写《世说新语》那个。 不过,如今的刘义庆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南郡公。 他们的另一个叔叔,也是刘裕同父异母的二弟刘道规病死之后因为无后,刘道怜便将刘义庆过继给自己的弟弟做了子嗣。 刘裕授封宋国公后没几日,便让刘义庆继承了南郡公的爵位。 三兄弟刚刚走到文昌门。 就看到一个年岁比他们大那么一点,穿着白衣、外罩貂裘、生得白净、眉清目秀的少年郎从文昌殿中退了出来。 “二从兄!” 三兄弟高兴得异口同声的喊了句,然后在雪地里使劲儿地朝刘义庆挥着手。 飞檐下的刘义庆见了,脸上露出了儒雅的笑容,在两名侍从的随侍下,大步向三兄弟走去。 四兄弟见面紧紧搂在一起,脸上都是纯真的笑容。 刘家,至少现在的刘家兄弟间,不论是亲兄弟还是从兄弟,都挺团结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裕刚刚发迹之时,刘家的孩子多数是由刘裕的继母萧文寿带大的。 哥儿几个从小腻一块偷鸡某狗的事没少做。 那会儿真的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所以到现在几兄弟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因为空间上的距离产生任何的变化。 “二从兄!” 作为三兄弟老大的刘义符,看着刘义庆真诚的笑道:“我们去永福楼,听说那儿有几个北边来的庖厨,厨艺一流,尝尝去?” “走!” 刘义庆毫不犹豫的应道。 “走喽!” 兄弟几个就这样你搂着我,我搂着你,在风雪中嘻嘻哈哈的出了文昌门。 他们没有注意到,在他们走出文昌门的那一刻,刘裕出现在了文昌殿的门口。 看着兄弟几个互敬互爱,兄弟怡怡的样子,刘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