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5章 山民问题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175章山民问题 “善,已拨之银可留待后用。” 朱怡炅思忖片刻,提笔朱批。 虽然工部说银子够用了,但原来拨下去的款项倒是无需收回,一是面子不好看,二反正也没多少钱。 朱皇帝再缺钱,也不至于这点政治作秀的银子都贪。 “陛下,该用膳了!”这时,随侍老太监进门躬身禀报。 据说这老太监二十年前的确是伺候过末代监国宁靖王朱术桂的,这样也说得通,要不然一个姑且算是化外之地的台弯,怎么会有太监在。 看了看时辰,还真是快到午时了。 该用午膳了。 古时其实很早就有一日三餐的概念,但由于官府朝廷的剥削,加上民穷等因素,百姓一般都是早下午两餐。 而清廷为了笼络民心,也搞什么一日两餐,说是节俭,但实际上,除了这两餐,人家还有什么点心、下午茶、夜宵各种名目,眼花缭乱。 朱怡炅不搞这些虚头巴脑,一日三餐该吃就吃。 来至后宫,已经有宫女在布菜了。 朱怡炅不喜太监,这玩意儿实在太泯灭人性了。 这么多男人哪怕去参军也行啊! 而且这个时代卫生条件也不太行,阉割太监死亡率奇高,就算不死,也多有尿档的毛病,这也是为啥太监身上多带有香囊的原因(遮骚味)。 不过,宫女也有缺点,那就是宫女有生育能力,很容易发生各种问题,不是说跟皇帝攀扯关系,而是容易与宫外之人发生联系,侵蚀权力中枢。 目前刚开国,朱怡炅又是开国皇帝,问题不大,到了后面,肯定得出乱子。 “陛下!” 吴阿兰微微一笑,想要起身,身旁的那些宫女除了两个搀扶的,剩下全部躬身拜下行礼。 “免礼!” 朱怡炅一挥手,随即笑着走上前来,宠溺说道:“小心着些,朕不是说了,你如今有着身子,这些虚礼无需在意。” 说着,亲自将其搀回原位。 吴阿兰是三月末从杭州启程来南京的,算下来正好怀胎三月左右,在古人观念里,三月后这龙胎就算稳住了。 桌案上的菜品已经布完,多是福建地方的菜食,还有蚵仔煎这等有名家常小吃,别说清廷皇室了,便是寻常权贵之家,吃的似乎都比这奢侈。 但无所谓,朱怡炅是穿来的,没这等稀奇古怪的追求,好吃就行了,何必那么贵。 但这番作为,却被王礼等一众文武百官误解,一面高呼吾皇圣明,一面又学着朱皇帝一起,节衣缩食。 可以说,整个大明的奢靡之风,都得以遏制,哪怕只是浮于表。 当然,这种情况只能是开国之初,越往后,越难搞。 席间无话。 用过午膳,朱怡炅陪着吴阿兰在后花园散了会步,便回了御书房。 奏本是永远也批不完的。。 翻开奏本,却是福建来的,还是福建巡抚邬思道上的奏。 “山民……” 朱怡炅开篇就看到这二字,随即仔细看过,不漏一个字。 看完,眉头却是皱的更紧,沉吟片刻,才对着门外呼喊:“来人!” “陛下!” “宣内阁首辅王礼来见朕!” “是!” 没过多久,王礼匆匆来至皇宫。 “微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王礼进门就拜。 “爱卿免礼。”朱怡炅说着递上一封奏本:“先看看吧!” “是。”接过奏本,匆匆看完,王礼心中基本有数。 朱怡炅开口问道:“这闽浙的山民问题,有多久了?” 刚刚朱怡炅在等的时候,又陆续看了几封奏本,其中浙江巡抚王远同样也上奏了关于浙南山民的问题。 <divcss=&ot;ntentadv&ot;>王礼拱手:“回禀陛下,这闽浙山民之问题,在大明立国之时便已有之,邬大人所奏怕是不好解决啊!” 这里说的大明,很明显是指老朱的大明国。 这非要邬思道和王远两位封疆大吏来奏禀的事很简单,就是闽浙两地的山民不服王化,全都窝在山沟沟里。 按理说,如今大明这边搞起了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等新政改革,老百姓的日子是比从前要好的多的,但那些山民还是不愿意落户。 这仔细一琢磨,其实很好理解,这些山里的山民,除了少数是那些畲人(少民)外,多数都是客家人,福建是从广东迁来的,浙江是从福建迁来的。 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求生,抵抗官府的盘剥,这些山民要在山沟沟里面对恶劣的环境,自己开垦,生活清苦。 可对比寻常百姓,却要安定的多,加上山民大多集体抱团,便是地方官府也难以进去征税搞盘剥。 而这些客家山民初期还好,勤劳致富,开垦山地,可一旦发展个几年,就会开始反客为主,与本地人争夺生产资料,从而引发土客矛盾。 明清朝廷都没办法管,一是没名目,二只要大军一来,那他们就躲进深山老林,哪怕剿成功了也实际半点好处捞不着,徒耗财力不说,报上去也是损耗大于政绩,徒惹一身骚。 原历史,闽浙粤等地的土客问题其实并不严重,因为闽浙的客家人一直都在往江西回迁,但现在朱皇帝把闽浙夺了,闽浙的客家山民无处可去。 那就只有内部卷了。 而朱皇帝的新政看似不错,至少闽浙台弯百姓确实都高呼“皇上圣明”。 可对于这些客家山民而言,皇上管他们才是最大的剥削,他们根本不愿意去给皇帝交税。 “王爱卿可有对策?”朱怡炅问。 这事儿虽然难解决,但正如邬思道和王远奏禀那样,难解决也不能摆烂啊! 若是大明富有天下,还能慢慢处理,但大明如今就这两省半,浙江还好一些,只有浙南多山,有些山民,福建遍地山峦,山民不解决,相当于福建有一半实力都得被牵扯。 “……回禀陛下,微臣有一策,可先择一易攻之地,派大军前往进剿,不服者杀,以此震慑山民,届时,再行编户齐民之事。”王礼沉思片刻,还真给出了一条建言。 杀人立威? 倒是简单粗暴,可这样太过残暴不提,还很有可能会激发山民的触底反弹,爆发大规模民乱。 朱怡炅摇头:“不可,此法太过残暴,若是个个不服,岂非没完没了?” “那臣还有一策。” “讲!” 王礼说:“既然山民拒绝落户,那就不是我朝之民,既非我朝百姓,那便不能卖予他们食盐,胆敢有人卖盐给山民者,一律砍头抄家。 不仅是山民买盐要禁绝,便是我朝商贩也要禁止往山中收购山货,凡是进山收货的,一经发现严惩不怠。 而且,还要不定期安排前往山下巡查,若有没户籍者,全部抓去窑矿充作苦役,除非家人花重金赎走。” 这一连串政策,妥妥的暴政啊! 果然,这台弯知府不是白当的,折腾百姓的手段确实挺多啊! 不过比起直接出兵镇压,倒是温和多了,只要肯落户,那便没那么多事。 朱怡炅皱眉说道:“爱卿的法子好是好,可若是一味经济制裁,只怕还是要出乱子啊!” 这是肯定的,一味制裁不仅会让山民害怕,也会让山民同仇敌忾,怕是到时还是免不了要有乱事。 王礼没听过“经济制裁”,但也大概明白啥意思,说道:“此事易尔,只需放出优先落户者,许其保留全部家财,并允许每户购置大量食盐,这个量绝对要是其一家一户吃不完。 再许其能够贩卖山中货物,同样也要是其一家一户拿不出来的数额。” 这番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买吃不完的盐,那就是故意让他们卖给山民,去发财的。 如此一搞,只要一部分人尝到甜头了,那其他山民必定羡慕。 一面是对抗官府,买不到食盐在内的任何东西,而且还有生命危险,另一方面,落户了就可以保留家财,还能顺道发财。 怎么选还用问吗? 内部分化。 只要团结不起来的山民,那就是软柿子,任人拿捏。 当然,大军还是要继续驻扎的,总会有那么一小撮顽固分子会狗急跳墙。 朱怡炅总算点头表示可行,随后便是将此政令下发和执行下去。 这闽浙是大明的基本盘,山民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只有治理好了两省,那大明才有源源不断的战力。 清朝是没有陛下这个称号的,因为清朝皇帝不懂,觉得我既是皇帝,怎么能在丹陛下面呢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