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1章 南赣反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201章南赣反了 翌日。 朱怡炅用过早膳,准时前往御书房召开朝会。 平日里虽也每天都要召开(小)朝会,就如现代打卡上班一样。但来御书房上朝的也就只有内阁还有各部院的一把手们。 今日却是难得,不光内阁六部,便是枢密院、军器局、宣传部、三法司,连带新设的鸿胪寺,各部院的一、二把手全都到齐了。 加起来也有小二十人了,好在朱皇帝的御书房足够宽敞,这些人还能站的下,但也跟上早(大)朝差不多了。 而且,人人都满脸振奋,即便是养气功夫最好的王礼,此刻也是面带喜色。 不用说,西线报捷之事,这些人应该已经都知道了。 这是当然的了。 朱怡炅昨日专门让枢密院制定攻略庐州、扬州两府的作战计划,那枢密院自然是得将此事知会内阁诸部的。 毕竟,这内阁六部中的户部,可是整个大明王朝的钱袋子。 无论是朝廷的行政经费,还是枢密院、军器局那边的战争军费,全都要户部来出,这可都是要做账的。 而且,西线大捷,隆科多败走,这事儿也要宣传部好生利用起来。 至于三法司这边,纯粹是按制来上朝。毕竟这次可是西线大捷,难得要举国同庆的盛事,自然得给陛下一个面子来凑凑热闹。 朝会才开始,王礼便带头出班上前,随即跪拜行礼道:“微臣恭贺陛下,如今西线大捷,伪清败走长江。我大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已指日可待。” “此全仰赖陛下文成武德,顺天意,得民心,堪比太祖在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套组合拳龙屁拍下来,直接就将朱怡是与几百年前的老朱相比肩。 不得不说,吹得虽然有点不太要脸,但听着确实舒服。 有谁会不喜欢听好话呢? 王礼这一带头,御书房里剩下二十多人瞬间呼啦啦跪下一片,齐庐山呼:“陛下圣明堪比太祖,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身旁轮值的随侍秘书官连忙提笔记下:帝文成武德,百官敬服,山呼万岁。 这还跟史官抢起饭碗来了! 朱怡炅微微一笑,保持着一个皇帝该有的矜持,虚手一抬,说道:“众卿平身!今日非是早朝,毋须行此大礼!” “谢陛下!” 众人再次齐声山呼。 如此,这一套龙屁才算拍完,接下来就该说正事了。 枢密使朱承训刚起身,便连忙恭敬奉上一封奏本,这是枢密院昨日加班草拟的封赏奏章。 只待皇帝看过批复,就可由户部拔款,再经昨日挑出来的那个秘书官带至前线,替天子劳军封赏了。 朱怡炅看的很仔细,不敢放过一个细节。这可是军队封赏,马虎不得。 枢密院还是用了心的,虽是一天内做好的,但整体上都没什么问题,都是照着规章在办事。多少功芳便给多少封赏,基本是做到了面面俱到。 不仅是封赏,便是战死将士的抚恤,没有朱怡炅提,枢密院那边也顺便做好了。 “嗯,做的不错。如此,就按这个下发吧!” 朱怡炅看完微微点头,似是不经意说道:“呵呵,这个叫傅运生的,能只靠一镇兵力就在三万清军的攻势下保池州无虞,倒是个有本事的。” 这一嘴夸赞,不要太明显,朱承训瞬间便懂了,连忙跟着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第一军傅运生傅指挥使确有大将之才。” 只这么一番话下去,人在池州的傅运生除非是自己作死,否则他这前程算是稳了。 朱怡炅之所以如此看重提拔,不仅是在于这个傅运生立功了,还是在于这个傅运生是新军出身,不是原来的那些义军老将。 这很重要。 前线封赏的事说完,接下来就该轮到早已得到口风的内阁发言了。 王礼出班,拱手行礼道:“启奏陛下,而今西线大捷,伪清已败走长江。臣请即可发兵,趁胜追击,渡江北伐,尽取江北淮扬之地。” “如此,控扼江淮,则江南可定,天下可得。” “臣附议!” 一向没啥存在感的次辅梁文煊出班拱手。 首辅、次辅都应了,又有陛下透的口风,其余众臣连忙跟着拱手附和。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圈下来,无人不赞成。 毕竟,都是内定好的事情,能不全票通过吗? 朱怡炅沉吟片刻,终是点头说道:“既如此……朱卿。” 朱承训出班上前:“臣在。” <divcss=&ot;ntentadv&ot;>朱怡炅说:“朕命你会同枢密院各司,即刻着手制定淮扬战略以及渡江战役战术计划,不得有误。” “微臣遵旨!”朱承训拱手应诺。 朱怡炅又说:“李卿,尔等军器局务必要全力配合枢密院,供应战争所需军备物资。不过切记不可耽误了板甲以及火炮新铸之事。” “微臣遵旨!”李老汉忙不迭点头。 “王卿、梁卿,内阁六部同样不可马虎,定要全力配合枢密院以及军器局,此战关乎我大明国运,决不能有丝毫怠慢。”。 “微臣遵旨。” 王礼、梁文煊两人齐声应道。 说罢,朱怡炅这才看向宣传部的吕犹龙,说道:“吕卿,宣传部这边也要抓紧,西线大捷一事务必要尽快刊印出来,让我大明治下子民,还有天下人都知晓。” “微臣领旨。” “……” 一通吩咐下去,所有人都被分配了任务。便是三法司和鸿胪寺那边,也被好生督促了一番。 虽然打仗用不着他们,但也不能懈怠了。 大明朝廷,不养闲人。 此事议完,朱怡炅又简单督促勉励众人一番,随即这才放人离开。 而以王礼为首的内阁及各部院大臣,几乎是忙不迭就走。 正如朱怡炅所言,这渡江战役可是关乎大明国运,万万不得马虎对待。 而且,眼下正值夏季,他们这场仗打的已经够久了,必须尽快发动,尽快结束。 毕竟,在夏天打仗,本来就非常罕见了,便如军队夜袭一般。得亏明军这边都是职业士兵,无需回去帮衬农事。 众人匆忙跑回去干活,而朱怡炅同样也开始了日常工作——批奏章。 后面的日子里,大明这个战争机器也在中枢命令下,再次全力开动了起来。大量物资被枢密院调运前线军需,西线那边仍旧还是老样子,由第一军、第二军、第四军负责。 而东线,渡江攻打扬州的任务,最终却是落在了第七军的头上。 这也是大明为数不多的纯血新军,其余第五军、第六军、第八军,全都有着伪清降兵在里头。 第九军则被直接整编为了备军。 正好,第七军并未打过多少仗,现在却是正好用渡江战役,来好生练一下兵。 …… 江西,南赣。 自从杨恭发兵突袭安庆,黄殿的第四军便被帅令暂缓了南线攻势。 当然,以他第四军的兵力,控制赣北已经很不容易了,继续南下也确实太过冒险了些。 不过,黄殿和明军这边却不知道,他们这边害怕被包围夹击。但整个南赣全员上下,其实早就期盼着明军赶紧打过来了。 毕竟,现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南赣已经保不住了,东边是反贼,南边是反贼,北边还是反贼,也就西边仍是清廷的地盘。 但这有屁用,湖南那边的清军保住自身都够呛,哪还有能力支援南務。就算有能力支援南赣,他们也没那个权力。 这可是跨省作战,便是湖广总督当面,没有朝廷调令,也不能私自调兵去南赣。 这一套看似很鸡肋,实则却是清廷煞费苦心,防备地方坐大造反的一套制度。 然而,黄殿这边不进兵了,南赣总兵李登科也摸不清明军是什么想法,同样不敢轻举妄动,大家就这么揣着明白装糊涂。 本来,这没啥问题,最多也就是多等等而已。 但问题就在于,这些南赣的地方官们不老实,他们虽已打定主意要躺平。只待大明王师一来就箪食壶浆、开城献降,但这不还没来嘛,自然该干嘛干嘛。 捞钱的继续捞钱,欺压百姓的继续欺压百姓。 毕竟,这明军一来,谁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当官,传言终究只是传言。 与其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掌握命运。趁着现在还是官赶紧多捞点,钱这东西可是不论何时何地,那都是有用的。 就连南赣总兵李登科也是这么想的。 但,众所周知,南赣这个地方很复杂,到处都是山民客家人。这些客家人从来就不喜欢清廷,更确切来说,是他们压根不喜欢朝廷和官府。 有清一朝,南赣一直都在造反,跟特么玩儿一样。 于是乎,就在南赣总兵李登科会同南赣地方官吏的不懈努力(加倍盘剥)之下。 南赣反了!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