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3章 传檄可定!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203章传檄可定! 攻陷安庆府,就得立刻发兵。 要不然出兵时间拖得越久,那么淮南诸州府就会有越多的时间用于聚兵,到时候可就不好打了。 杨恭给南京的军报文书里,明言必须将战线推到庐州府一线。否则这安庆府就等于白拿了,不仅没有战略价值,反而还会成为明军的鸡肋。 不过,拿下庐州只是最起码的,最理想的还是能推到凤阳。那里不仅是大明的中都,明皇陵(朱元璋父母兄弟的陵墓)同样也在凤阳府。 而且,最重要的是,寿州(寿县)也在凤阳府辖。 如果说庐州是淮河防线的重心,必拿不可的话,那么寿州便是淮河防线的门户,更属重中之重。 若能成功将战线推到寿州,那么,就算雍正将西北二十四万精兵还有索伦营都调过来,那明军也倚靠淮河与伪清好生掰一掰手腕了。 守江必守准。 说的可不仅仅只是守住长江,就得守住准河。 同样也是在说,只要淮河在手,那长江防线便可固如金汤。 哦,某个姓常的光头除外。 杨恭在给南京去奏的同时,其实就已经下令,不断从皖南调拨兵马粮饷,集中屯驻于安庆。 这是他西征军主帅的权力,而且他调动的兵马也都是本部第一军的兵力,郑定瑞的第二军则被其下令接替第一军承担了皖南军防。 第一军、第二军都调走了,只有个第四军在江西自然是有些独木难支。 但无妨,相比淮扬的重要性,剩下没打的南赣真就不值一提。 而且,明军已经手握南昌,坐拥广阔的鄱阳湖平原。 只要再往这里稍微增派一两万兵马,拿下南赣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明军进驻安庆府的第十日,南京那边的圣旨终于从长江送至安庆。 此刻的安庆早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这个东风来了,杨恭自然也没有半点耽搁。 照例在安庆留下一镇兵马驻防,杨恭随即率领两万大军,携带大批民夫辎重往庐州府攻去。 之所以只有两万,是因为傅运生的第五镇在之前池州一战被打废了。而且枢密院对其又有新的任命,所以这才没来。 但,就算少了这一镇兵,杨恭还有两万大军。再加上安庆府陷,隆科多败走长江。 要知道,古代通讯效率极低,只要稍微距离远一些,这传递的消息外加流言,就能让真实情况变得面目全非。 这也是为啥隆科多不回皖北主持大局的原因。 虽然清军主力未损,但要是隆科多灰溜溜的回去。而且连安庆府都丢了,怕是所有人都得以为他隆总督败了。 就算回去皖北估计也很难守得住,反而还真有可能将自己手头上这些精兵都给陷进去。 事实证明,隆科多想的一点也没错,甚至还更夸张。 桐城县这边明明距离最近,但整个桐城县到处都在传言,说隆科多早就在池州城下全军覆没了。 要不然反贼怎么可能如此轻易迅速就拿下了安庆,而隆总督也彻底没了消息。 如此,这特么还怎么打? 明军前脚开拔北上没几天,作为沿路首当其冲的桐城县令在得知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 大军距离县城都还有二十余里,桐城县令便麻溜派人赶来,告之桐城县上下都要主动归顺大明王师。 桐城县就这么被拿下了。 不费吹灰之力! 第一军也未在此逗留,只稍作补给,休整一日,便继续挥师北上。 再往北,就是两府边界——北硖关了。 北硖关,屹立于桐城、舒城两县边界,实为安庆府北大门。 一关雄踞,南北攸分。 《桐城县志》记载:“北距庐凤,南指江黄。” 一旦江淮烽火四起,则北硖关必定沦为战场。 舒城县令虽是个读书人,但纸上谈兵的本事还是有的。明白北破关一失,自己这舒城县就会变成前线,是万万挡不住反贼大军的。 索性也顾不得越权,强开县衙常平仓(这是道台专管),尽取其中仓储钱粮,招募乡勇。 又以太爷之尊亲自“劝输”县里的大户豪绅,费尽心机总算募得三千乡兵。 结果还未送往北硖关,就给知府大人要去了一半,说什么府城空虚。 舒城县令无法,既劝不动,也劝不了。只得任由府城拿走了一半兵力。 杨恭此刻正率军一路奔袭,行至大关镇,这里同样也是战略要冲。但连桐城县都降了,这大关镇自然也是毫不犹豫,麻溜投降。 明军沿路行军没遇到任何阻隔,很快抵达北破关。正待寻个地方好安营扎寨,顺带商讨如何才能快速攻破此关。 毕竟,这路上拖得越久,庐州、凤阳这些重地能聚集的清军也就越多。 “将军,前方发现清军。”这时,撒出去探查敌情的侦骑回报。 <divcss=&ot;ntentadv&ot;>杨恭脸色一正,开口下令:“列阵,准备迎敌。” 然而,明军这边快速列阵,却见远远突然跑过来几个清兵。手里还拎着个死人脑袋,看着倒不像是来突袭他们的。 杨恭一愣,挥手示意一下,亲兵离队快步上前询问状况:“你们想干什么?” 开口的是那个提着脑袋的清兵,只见他提着手里的死人脑袋,走上前来说道:“我们是北硖关的守军,先前被官府强征过来守这个鸟破关。” “听说明皇上的大军来了,所以我们几个左右商量了一下。反正也挡不住,而且饭也吃不饱,凭啥给这狗日的官府卖命。” “喏,这是官府派过来,带着我们守这鸟关的将军老爷。” 说罢,还将手里带血的人头往前凑了凑。 这个亲兵顿时脸色骤变,倒不是被死人脑袋吓得,而是被眼前几个清兵的话给唬的。 当即也不敢怠慢,连忙便跑回去汇报。 而当杨恭得知消息以后,顿时脸色一阵古怪。自己是过来打北硖关的,这桐城县望风而降就算了,北硖关居然还杀官造反,就为了投奔他们? 呵呵。 杨恭也没百分百信任那几个清兵,先将民夫辎重留下,让他们继续安营扎寨,而他则亲领两万大军试探性的靠向北硖关。 还好,那几个清兵没扯谎,都还没靠近火炮能射中的距离,北硖关门就开了。 杨恭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北硖关,关城里的千余守军也被他收下。 虽然这些守军不能直接编入明军,但只做个临时协运辎重的民夫还是可以的。 第一军在北硖关未做逗留,第二日便出关向北行军。 来至舒城县,舒城县令还想据城而守。 但见到城外的两万明军,他没先怂,城头那些守城的民夫乡兵却是怂了。 伴随着舒城县城门被自家守军打开,舒城县令同时自城楼一跃而下。 又跳城自尽了一个。 可惜官太小,只是个县令,并未引起杨恭太多重视。 庐州府城,庐州知府得知舒城县居然丢了,当即没有丝毫犹豫,果断脚底抹油。 他跑了! 连隆大人都死在反贼手里了,他还守个屁。 只是他这么一跑,整个庐州府自然也没了反抗能力。 虽然庐州府还有几千大军,虽然庐州府城高墙厚,虽然庐州府粮食充足…… 杨恭未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庐州府城,这个淮南战略重镇。 可笑那庐州知府,前面还说府城空虚,强行抽走了舒城县的军兵,间接导致舒城县兵力被削弱,虽然不影响。 到头来,却是抵抗都没抵抗,就跑了。只把一个完整的庐州府城,扔给了明军。 一句话,人言可畏啊! 这庐州府一去,往北到凤阳一路已然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杨恭没有迟疑,果断发兵,他要速战速决。 攻打(接收)庐州府的顺利,让杨恭彻底看清了皖北伪清的实力。 除了沿途耗费的行军时间,加日常行军的军粮损耗外,明军在庐州府几乎寸兵未损。 既如此,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直接莽过去就是了。 杨恭仅仅只在庐州府屯驻了五千军兵,随即便亲率余下三镇,总计一万五千大军北伐寿州。 寿州归属凤阳府,下辖二县,类似于直隶州,但不是。 安徽唯一的绿营寿春镇驻地便是在寿州,可见寿州的战略地位,以及伪清对其的重视。 不过现在,寿春镇被隆科多抽调。 仅靠寿州本身那么点兵马,再加上一些临时征募的青壮民夫。 寿州拿头来抵挡明军的攻势啊! 杨恭只是单纯的步炮协同,连重甲兵都没出。 才一轮攻城下来,寿州城头那为数不多,甚至算不上守军的守军便当场崩溃了。 所有人都拼了命的往城头下面逃窜而去,明军不慌不忙的控制了城头以及城门。 寿州城就这么被攻下了,完全没有一点军事重镇该有的样子。 寿州知州于府衙服毒自尽。 至此,明军前后只花了小半月时间,便完全控制了庐州府到寿州的淮河防线。 至于其余那些淮河南部的府县,明军甚至都不需要再去攻打。 传檄可定!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