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83章 乐的喷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讲座很正规,声光影电俱全,颇有新媒体的科技感,台上有漂亮的女主持人,台下还有来点评的捧场嘉宾。 投影仪的光柱切割开薄薄的烟雾与浮尘,正打在幕布“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汉昌大学卢建华教授”那几行字上。 上面还有这位卢教授堪比龙妈卡丽熙头衔的简介,哲学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丑国普渡大学、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广播电视学、舆论学等领域教学和研究。 在《informationfusion》、《ieeetransactionsoncomputationalsocialsystems》、《新闻传播与研究》等诸多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8篇。 jcr一区期刊论文5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ssci/sci收录论文21篇、cssci收录论文13篇。 中文论文在cnki被引900余次,篇均被引超过30次,英文论文在science核心库被引接近400次,篇均被引50余次。 最后面还有一大串各种省部委社科、国社科课题项目负责人的头衔,瞅着就让人眼晕。 而上述这么多头衔、简介的拥有者,穿着一身看起来就价值不菲的西装,头发梳的如同拿卡尺标记过一样的一丝不句,带着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的笑容坐在背景前,远远看着,就让人觉得这位,学富五车。 来的人不少,能容纳三百多人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还有在过道、前排蹲着的,充分反映了厦大优良的学习风气。 几个人仗着李乐的身板儿,和许言的学生会领导气质,挤到了边上的一溜位置。 刚坐下,姬小雅就指着背景上的简介,问蔡东照,“这卢教授,挺厉害啊,你听说过么?” “没,咱们又不是一个学科的,不过,来了这么多人听讲座,应该很有号召力吧?” 说完,左右瞅瞅,低声冲身边一满嘴小胡子的小伙儿问道,“诶,兄弟,这人挺出名?” 小伙瞧瞧蔡东照,“你不是我们专业的?” “不是,我们社会学系的。” “怪不得,”小伙举起手里的一本《大众传播理论》晃了晃,“我们现在用的这本教材,就是卢教授编写的,好几个学校都在用的。” “哦哦,那是挺牛逼的。” 蔡东照还想再问,就听到台上哪位长发飘飘,白色连衣裙的漂亮女主持开了口,“欢迎各位老师同学来参加汉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建华教授,关于新媒体.....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随着一阵掌声,报告厅里开始响起卢教授标准的,带着盆腔共鸣,如播音主持一般,最起码一乙水平的声音。 “尊敬的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来宾,新朋友、老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有关新媒体时代的传媒发展趋势......” “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媒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让我们来聊聊新媒体的定义.....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的一种媒体形态.....内容广泛、互动性强、实时性高等特点....” 随着开场白之后的深入,报告厅里逐渐安静了下来,李乐几个人也都收了心神,希望从这位的讲座中汲取点新的东西。 前半段,卢建华的讲述尚算严谨,清晰梳理了传统媒体业态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互联网技术对传播形式的革命性重塑,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浪潮下的困境,也点出了互联网传播的迅疾特质。 许言正襟危坐,手边的还拿了张纸,时不时推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认真记下一笔,这人对秩序和正统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 坐他旁边的李乐,看似有些漫不经心,不过眼角紧皱的频率,倒显示出他正在分析着台上的讲话。 蔡东照和姬小雅也单手托腮,认真的听着。 然而,如同报告厅里,温度的渐渐攀升,卢教授的观点也开始偏离了轨道。 当他开始旁征博引地谈论“普世价值”这个在座某些人极其敏感的词汇,将近代历史的宏大叙事轻轻巧巧地用“传播学角度”进行解构,话锋所及,似有似无地透着一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子。 言辞间隐约指涉本土文化的某些“固有缺陷”需靠外来理念“救赎”。许言的眉头渐渐紧锁了起来。 接下来,卢教授话语陡然一转, “某些根深蒂固的历史解读框架,束缚了我们在传播层面与国际价值体系的有效接轨,”卢建华微微扬着下巴,,“新媒体时代更要求我们敞开胸襟,拥抱人类共同认同的法则。” 声音落下,余韵中仿佛带着冰冷的嘲弄。 而当话题深入至“媒体转型的思想根基”时,卢建华的语调陡然激昂起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的媒体要真正融入国际传播秩序,承担起世界公民的责任,拥抱基于个体自由的精神、市场理性的价值,是唯一且必然的出路!那些沉重的历史叙事、对所谓特殊国情的过度强调,不过是抱残守缺的遮羞布,终将成为阻碍我们拥抱现代文明、阻碍思想自由流通的绊脚石!” 终于,“历史虚无主义”几个字,像无形的冰针,瞬间刺入许言的神经。他紧抿着嘴唇,身体前倾,手不自觉地攥成了拳。 坐在他旁边的蔡东照敏锐地察觉到这位的紧绷,轻轻扯了扯他的衣袖,低声提醒,“诶,诶,老许,这不是在咱们学校。” 姬小雅看了许言一眼,又飞快地瞥向讲台,嘴角也开始变的僵硬。 只有李乐,灌了口手里的蜂蜜抽子,慢慢的拧上盖儿,整个人看着,四个字,你忙你的。 一个小时后,问答环节的灯光亮起。 几个带着恭维马屁意味的问题,让卢建华回答的既展现了学者的风趣幽默,又表现了平易近人的亲切感,一时间,报告厅里,和风煦暖。 “下面一个问题,请.....这位同学。” 许言终于还是举起了手,手臂绷得笔直。 接过话筒,许言起身,清了清嗓子,“卢教授您好,” “您刚才提到普世价值和历史包袱,并认为后者阻碍了发展。我想请教,您如何看待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其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传统、历史集体记忆之间的深刻联系?脱离具体土壤的普世,是否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霸权话语?” “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深厚、独特历史脉络的国家,媒体是否应当肩负起连接历史与当下、构建本土认同的使命,而非简单地削足适履?” 许言的问题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瞬间在会场激起涟漪。 卢建华显然有些意外,他扶了扶眼镜,嘴角牵起一个混合着惊讶与审视的弧度。 “这位同学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当下一种典型的认知误区。”语气沉稳,带着老江湖的从容,“首先,我们必须区分历史本身和对历史的利用。” “我所指的包袱,是指那种被意识形态刻意塑造、服务于特定权力叙事、拒绝接受人类共同文明成果检验的历史。其次,关于霸权.....” “真正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法治、人权,它们是人类社会经过漫长实践、付出巨大代价才凝结成的共识,代表了最广泛意义上对人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不是霸权,这是文明的灯塔,媒体作为第四权力,其核心专业主义精神,客观、公正、监督权力、服务公众知情权。” “正是这种普世价值在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它超越国界,放之四海而皆准。至于你提到的本土认同.....”卢建华略微停顿,目光扫过全场。 “健康的认同应建立在对普世价值的接纳和对未来的开放上,而非沉溺于对所谓独特过往的孤芳自赏。脱离普世价值的所谓本土,只会走向封闭和落后。这是被无数国家现代化进程所证明的铁律。” 卢建华的回应逻辑严密,气势逼人。 许言则试图反驳,“教授,我并非否定普世价值中的积极因子,但您是否忽略了价值传播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历史语境?” “而且,卢教授,恕我直言。您所谓普世价值的评判体系,其内核不过是新自由主义的包装扩张诉求。西方批判传播学者斯迈思的文化依附理论早已揭露过其欺骗性.....” “《资本论》第一卷就指出......这种价值输出实质仍是西方中心论的霸权渗透,与其标榜的普遍性.....” 许言的理论基础扎实,然而卢建华只是微微倾身向前,表情显得格外包容甚至略带优越,如同看一位还困在故纸堆里的年轻人。 “这位同学的理论热情值得赞赏。不过,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早已跳出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单一维度思维框架。” “你所引用的这些经典论述,其诞生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与今天全球化的网状传播时代已存在巨大鸿沟。” “理论范式是需要迭代更新的,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阻碍我们对更普适逻辑的理解。” 听到卢建华轻巧地用“代际更迭”、“传播范式”、“全球化话语场域”这类时尚名词,熟练地构筑起一道理论迷雾墙。 一旁的李乐笑着叹口气,得,老许,你这是进了别人的套了。 果真,许言张了张嘴想再反驳,却急切间难以找到贴切的突破口,古板守正的理论在对方灵活缠绕、不断变换位置的传播学概念面前,竟显得滞重不灵,一时语塞,脸色憋得有些发红。 整个报告厅越发安静,空气似乎凝滞了。 就在这时,一声清晰、短促、毫不掩饰其讥诮意味的嗤笑,刺破了沉默。 声不大,却格外清晰。 李乐慢悠悠地站了起来,冲许言勾了勾手,许言先是一愣,忽然想到什么,把话筒递到了李乐手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呋~~呋~~”先是吹了两下话筒,这才说道,“卢教授,抱歉打断您的范式升级。不过您这思路,用传播学技术解构国史?要按您的精巧推演逻辑走,” 小李语速不疾不徐,带着一种近乎轻松的调侃,眼神却盯着台上,“哪天您会不会心血来潮,论证一下把紫禁城拆了、砖头拉出去自由市场卖,也是传播资源的优化配置?” “那这普世的价值链条岂不是更完整畅快了?” 话语像投入水面的石头,激起了一圈震惊的涟漪。听众席里有人倒吸凉气,有人低低地笑出声,也有人不满地皱眉。 卢建华脸上宽容的笑容瞬间僵住,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但很快恢复了教授的涵养,“哦?这位同学,看来你是有些不同意见?” “不同?”李乐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不不不,我这明明是虚心学习您的精妙解构手法啊。” “您这套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嫁接新自由主义传播观,剥开那层自由竞争、公开透明的漂亮理论糖衣,核心不就是鼓吹西方逻辑对公共性信息的彻底垄断吗?” “至于您反复推崇的自由竞争那是谁的自由?谁又真的有资源能竞争?新自由主义在传播领域的杰作,就是一边喊着接入自由,一边制造壁垒森严、把人分三六九等的信息鸿沟。” “这玩意儿是救世主?我看它倒更像一颗精心包装、用来温水煮青蛙的慢性毒药!” 李乐的话如同在精心剖开一件赝品,报告厅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嗡嗡声。 卢建华心下一沉,这是哪来的,准备打擂么?厦大,好像没有这种学生吧,而且那种语气,让卢建华想起了曾经在燕京某个学校里被人轰下台时的尴尬。 想了想,说道,“年轻人,你混淆了概念,全球化语境下.....” “全球化语境?”李乐不客气地截断他的话头,笑意未减,眼神如针。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里讲没讲过协商理性?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矛头指向谁?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莫斯可、席勒,又分析了多少西方市场神话是如何凭借其技术与资本巨无霸般的优势,一边高呼多元化一边在精神层面碾压异质文化的?” 语速稍快,一串人名、流派信手拈来,语势如同连绵的炮火。 “至于刚才许言同学提出的关于价值传播的权力结构和历史语境问题,以及您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普世性,我认为触及了一个传播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的核心命题。请允许我从理论脉络和实践观察两个层面,稍作补充?” “您一位心胸宽广,教书育人的知名的学者、教授,不至于和我一个学生计较这些,对吧?” 被戴了高帽的卢建华,咬着后槽牙,做了个“请”的手势,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和警惕。 “首先,关于普世价值的传播本身所蕴含的权力结构,”李乐的声音在麦克风下显得格外沉稳。 “这让我想起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的相关论述。” “赫伯特·席勒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中早已深刻指出,国际信息流动绝非自由平等的花园,而是被少数发达国家媒体集团垄断、其议程和价值被精心编码后单向输出的过程。” “您所推崇的新闻专业主义标准,其内核,从新闻价值的判断、报道框架的选择、到客观性的操作规范,很大程度上是盎格鲁-撒克逊传播模式的产物,并在特定历史时期伴随着西方的政治经济扩张而成为全球标准。” “比如,对冲突性的过度强调,是否挤压了对和谐,这一在许多东方社会伦理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价值,进行深入报道的空间?” “这种标准化的推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权力的彰显,它常常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其他文明体系内生的传播智慧和价值排序。” 李乐引述的理论人名、书名和核心概念准确无误,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卢建华看似无懈可击的论述核心。 报告厅里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许多人开始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卢建华脸上又阴沉了几分。 不过李乐懒得看他,继续推进,“其次,关于您提到的历史包袱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论述了知识的社会决定性和历史情境性。” “任何一个社会的媒体制度、伦理规范和价值取向,都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路径、集体记忆和社会结构之中。” “强行割裂这种联系,要求媒体扮演价值无源之水的角色,不仅是非历史的,更可能导致严重的文化失语和社会认同危机。” “而一些根植于本土文化脉络的传播实践及其承载的地方性知识,其价值难道仅仅因为它们不符合西方定义的专业主义模板,就要被归为包袱而弃之如敝屣?这种削足适履的普世化,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认知暴力?” 李乐将深厚的理论功底无缝衔接,如同用坚实的磐石在卢建华精心构筑的普世沙堡旁垒起了一座高山。 会场里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许言紧握的拳头松开了,看向李乐的眼中神色复杂。 喜欢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