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伟大前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一章 雄镇现象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这段时间的雄镇古城,出现了许多陌生人的面孔和外地口音,他们来雄镇做什么买卖呢?不,他们不是买卖人,是来雄镇学习取经的外地干部群众。 “省上”号召,“全国学大寨,全省学雄镇”。这个定调,把雄镇推到了风口浪尖,而这一切的缘由,竟然都是因为那个杨记者的文章。 杨记者回到省城后,《瞭望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杨记者写的长篇纪实通讯,这篇通讯的标题是《雄镇现象------创造史诗的人们系列报导之二》。就是这篇文章,得到了省里相关领导的批示,提出了“全国学大寨,全省学雄镇”,要求在全省掀起向雄镇学习的活动。 就这样,人们开始了轰轰烈烈地向雄镇学习,接着,一批接一批的人到雄镇参观取经,看看雄镇到底是怎样做的。这,就是雄镇多了许多外地面孔和外地口音的原因。 少年的我们,并不知道一篇文章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竟然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在雄镇,县委号召,各行各业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实践,以“雄镇现象”宣扬的“雄镇精神”为样板,找差距,找突破,积极开展“比、学、赶、帮”的群众活动。 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属于教育战线。 这天早晨,吴老师和往常一样按时走进了教室,时值寒冬,吴老师穿著一件军大衣,脚上是一双黑色的中跟皮鞋,留着一根麻花辫子,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上课。” “老师好。” “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向同学们说一件事。现在天寒地冻,麻风村的那些同学都还穿著单衣,同学们如果家里有多余的衣服或者棉袄,愿意捐赠的同学,可以把捐赠的衣物交到学校来,这个事情由班干部宋光伟、唐瑾明、夏季、风子四人负责,捐赠物品集中起来后,我们统一送给麻风村的同学。当然,捐赠的物品,不限于衣物,其它的学习用品,比如书、本子、笔记本、文具盒、橡皮擦、铅笔、钢笔、毛笔等等,都可以。在此,我代麻风村的同学们谢谢在座的同学。” 秦永业站了起来,“老师,收音机可以捐吗?” “当然可以。一切爱心均可捐赠。哦,我还要宣布一下,从今天起,由风子同学担任“语文课代表”。接下来,我们上课。今天的思想课,按照上级的指示,学习党报,领会“雄镇精神”,争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吴老师展开了手中的《瞭望日报》,高声念道,““雄镇现象------创造史诗的人们系列报导之二”,记者杨楠。编者按:“雄镇是一个偏远的穷县,集老、少、边、穷为一体,在党的领导下,虽然一步跨越进入了社会主义,但现实仍然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全县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吃粮靠天,是雄镇真实的现实写照,但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全县干部群众结合县情实际,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突破口,牢牢抓住“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走出了一条切合雄镇实际的感天动地的社会主义道路。雄镇能办到的事情,那些经济环境没有雄镇好的县和比雄镇好的县是怎么想的呢?“雄镇现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通过雄镇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推出“雄镇现象”系列报导的初心。” 冬后生举手站起来,“报告老师,秦永业说我超越了“三八线”,他,他拿针刺我。” 吴老师放下手中的报纸,“秦永业,你什么时候才是一盏省油的灯呢?” “老师,不是我不省油。我们有过约定,谁超过了桌子上的线,就必须接受惩罚,我是按约定办事。” “你们的约定符合“学生守则”第几条?” 吴老师发威的时候,很吓人,铁着个脸。 “把针交出来。你才应该被送到派出所去。手上的伤还没有好,你就不能消停消停。” “可是,我消停的时候,冬后生并不消停,她也拿针刺过我。” “证据呢?” “没有证据。” “冬后生,有这样的事情吗?” 冬后生一脸无辜的样子,“没有啊,他是捏造事实。” “你没有证据证明冬后生侵犯了你,你让我拿什么理由处罚冬后生。” “我没有证据证明冬后生是一个阴谋家,但我敢说,她就是一个妖精,人面兽心。” 吴老师问道,“接下来呢?” 秦永业自己走到教室背后站着,面壁。 吴老师继续念道,“……石一炮是一个石匠,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还是银杏村的老支书。1970年春天,石一炮就开始了他的背土造田,把山下的土搬到山上,这个山下和山上的距离是什么意思呢?他要爬过几座山,才能把土搬到他修的田上。一天也就两个来回,早上一次,下午一次。时间都花在了行走的山路上。石一炮就像是一只旷野上奔跑的蚂蚁,如尘埃一样的朴实。如果说背一天土是不难做到的,那么,背十天土也不难做到,但是,如果是一月两月呢?如果是一年两年呢?在石一炮的带动下,一个接一个的群众加入到背土的行列。众人捡柴火焰高,在他们的艰辛努力下,一块接一块的青石地变成了良田,在他们的巧手编织下,荒山野岭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看起来,就如大地上跳跃的音符,天空之下的梯田,更像是移动的诗行,可谁能想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退伍军人郝支书,在部队时为了完成任务失去了一只手,已经是一个残废军人,可他的心并没有残废,他带领群众,哪里最危险就去哪里,丝毫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早日修成“天下大堰”,他们就如以身探险的国士,…… 三坟村,也叫寡妇村。男人们都沿茶马古道去东南亚做生意是三坟村的传统。三坟村的坟,大多数是男人的空坟。因为,他们死在了异国他乡,连尸体都找不到。时间久了,女人们就听口信或者以时间判定,他们的男人不会回来了,于是就修了坟。这就是三坟村的来历。而三坟村回来的男人,有的带回钱,有的带回技术。他们为活着的女人修房子,给死去的女人修牌坊。所以,三坟村也叫匠人村,家家户户都是作坊,每家人都有技术,有的制作茶叶,有的生产皮具,有的制作刀具,有的还能制造机器,人们曾说,三坟村的人就没有不会做的东西,他们的眼睛只要看一眼,就能把见过的东西制造出来。在三坟村,形成了,“女人学大寨开山造田,男人学大庆制造机器”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气象。 为了修成“天下大堰”,使雄镇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各行各业都参与到建设大军之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雄镇穷,穷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穷在交通闭塞。如何更好地支援“三线建设”,重在交通的破局。全县掀起了公路建设的高潮,抗日英雄令狐安城,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为了修成国道,宁愿放弃平静的家庭生活,加入了建筑公路的民工队伍。 “三线建设”为国家,部队军人守山河。驻扎在雄镇的解放军某部,抽调战士加入了建设“天下大堰”的队伍,他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战斗精神,为建设“天下大堰”的全县干部群众树立了铁的榜样。 “天下大堰”的建设,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各条战线结合本职工作,谱写了不屈不饶的新篇章。特别是教育战线,让麻风病人的孩子也得到了教育,人民老师吴……” 吴老师念到这里,停了下来。 吴老师看看报纸,又看着同学们的眼睛,似乎正在考虑,是念还是不念。 张傻问道,“老师,没有了吗?” 吴老师的回答,比较犹豫,“好像,大概是完了。” 张傻又说,“老师,你骗人,报纸上的文章根本就没有完。” “你怎么知道?” “老师忘了我是什么人。接下来的文章说道,人民教师吴幽兰,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利用休息时间,来回赶三十里山路,为麻风病人的孩子上课,把科学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希望的山冈,让唤醒愚昧的书声传遍了群山峻岭。……为了“天下大堰”,正在读书的少年,也到了建设工地现场。……就连一条流浪狗,也是那样的勇敢。……雄镇之变,不在于绵延千里的“天下大堰”,也不在于涌现了一个接一个英雄人物,而在于精神之变,而在于思想之变,这,才是“雄镇现象”值得我们思考的要义。” 张傻接着老师的话,把老师没有念的文章全部背诵出来。同学们都看呆了,一是惊叹于张傻的记忆,二是惊叹少年的我们,也成为报纸的颂扬。 同学们喧闹起来。 “我们老师上报纸了。” “石水来他爹也上报纸了。” “还有宋光伟的二姨父。” “还有风子的爷爷令狐安城。”…… 我不知道吴老师为什么念到写她的部分就不念了。我对那个杨记者充满了崇拜,他怎么知道那么多的事情,甚至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他也知道,简直就像老师说的那个“神笔马良”。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一道思考题:我在“雄镇现象”中读懂了什么?刚才老师没有把文章念完,是有原因的,并非想欺骗同学们。下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