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无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8、怀疑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陛下,裴成文死了。” 裴成文便是那位户部侍郎的名字。 虽然从太和元年的星雨开始,皇帝陛下就几乎不理朝政了,但像这种朝堂三品大官,他自然不会不知。 “这是多方呈递过来的相关卷宗,还请陛下查阅。” 观星楼内一间装饰极其简单的静室里,李大总管跪倒在皇帝陛下身前,面无表情地将带来的卷宗呈了上去。 皇帝端坐在蒲团上阖目凝神,听到户部侍郎的死讯,神情没什么变化,也没有接卷宗。 他淡淡道:“你继续说。” 李大总管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不过隐藏得极好,垂着头说道:“和裴成文同一晚死去的还有十八个人,其中一人是洛阳鱼龙帮的老帮主,剩下十七个是广盛镖局的镖师,包括一品境的宋镖头。” 皇帝道:“查的如何?” 他语气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甚至连眼睛都没有睁开。 一个侍郎和十几个江湖人的死,根本不足以触动他的心弦。 李大总管说道:“广盛镖局当晚有一个仆从活了下来,据仆从的口供,当晚闯进来的杀手称自己来自黑衣楼,奉楼主之命灭掉广盛镖局。此外,户部侍郎和鱼龙帮主的死,推断同样是黑衣楼所为。” 皇帝终于睁开了眼睛,面无表情说道:“黑衣楼是哪方势力?” 李大总管摇头,说道:“尚且不知,在此之前从未显露过山水。” 皇帝不甚在意地摆了摆手,对他说道:“如果只是这些的话,就下去吧,户部侍郎的位置就让吴通顶上。” 李大总管抬起头,微微一惊。 如果皇帝陛下只说了前半句话,李大总管只会觉得失望,因为这代表陛下对国事已经彻底漠然,连一部侍郎的死都不关心,还能指望陛下能关心什么? 但皇帝陛下还说了后半句话。 他给出了新任户部侍郎的人选。 吴通。 吴通是清河人士,永仪三年入朝,始任户部主事,历时七年。永仪十年,吴通迁为户部员外郎,负责户籍、土贡、税赋等相关事宜,在任期间颇有人望。直至今天,吴通仍是户部员外郎,任满十二年,再无调动。 不得不承认,在李大总管心里,吴通有能力、有履历,而且出身清河吴氏的他也有足够的人脉,不用担心被朝上其他派系挤兑,确实是最适合接任侍郎的人选。 然而,陛下是怎么判断的? 如果是早些年,对这个还算知人善用的陛下,李大总管绝不会有丝毫怀疑。 但四年的修道长生,他对这个陛下已经积累了太多失望。 今天陛下说出这样的话,是不是证明他有意放弃修道,准备把重心放回国事上了? 但皇帝接下来的话便让李大总管再次失望。 “朕最近修有所得,正在关键时期,除非是震荡朝野的大事,都不必再来打扰。” “朕赋予你的权力,可随意使用。” 皇帝陛下摆摆手,示意他可以走了。 李大总管默然,片刻后说道:“老奴还有一事禀报。” 皇帝说道:“你说。” 李大总管说道:“昨天不良人查到黑衣楼的痕迹,与内廷司一起突袭了城南一处庄园,找到了两个黑衣楼的主事人。” “这两人偏向于死士,在被发现的第一时间便选择自杀,因为两人都有二品修为,所以臣等未能拦住。” 李大总管话音一顿,道:“不过,其中一个在临死前,说了句侯爷会为他们报仇。” 皇帝听到这里,身体猛地绷直,眼中精光暴射,沉声说道:“侯爷?” 李大总管点了点头,沉声回道:“事后据内廷司调查,发现那黑衣楼的首领,确实被一部分人称为‘侯爷"。” 皇帝的眉头缓缓皱了起来,语气阴沉道:“你确定没有查错?” 李大总管认真说道:“老奴不敢欺君,所言一字不假。” 皇帝接着道:“哪个侯爷?” 李大总管垂首道:“时间太短,内廷司掌握的证据不足,暂时无法确认。” “不过……” 李大总管用沉重的语气说道:“折威军师孟君泽刑期已满,上个月从牢里放出来了,如今正在返回齐郡的路上。” 皇帝猛地从蒲团上起身,目露精光,居高临下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宦臣,说道: “你怀疑孟君集?” “老奴不敢。” 李大总管额头贴地,脸上却没什么惊恐的情绪。 他确实在怀疑孟君集。 可事实上,当陛下问出“哪个侯爷”的时候,证明陛下也在怀疑孟君集。 “齐郡侯功绩硕硕,老奴怎敢怀疑?只是将事实说与陛下,一切交由陛下判断。” 李大总管平静说道。 皇帝陷入了沉思,眯起眼睛打量着李大总管,不发一言,半晌才坐了回去。 “孟君集与朕不仅君臣,更是好友,他不会害朕的,你也不要再查他。” “老奴谨记。” 李大总管说道。 皇帝微微颔首,说道:“下去吧。”ap. 李大总管走出观星楼时,天色几乎全黑了,街巷间灯火繁华,景色极美。 李大总管没心情去看这些。 世人常说,伴君如伴虎。 当陛下还是太子的时候,李总管便跟随在陛下身边,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李大总管从不觉得“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有多正确,反倒是另一句“帝心难测”,他是愈发的深有体会了。 陛下到底是怎么想的? 修大道求长生,就连小孩子都不信的长生难道真的值得追求? 难道值得为此放弃江山吗? 可陛下又真的放弃了吗? 他能说出让吴通接任户部侍郎,便足以证明他还在乎朝廷里的事。 他身在观星楼修道却仍穿着一身明黄,便足以证明他从没忘记自己是个皇帝。 但对一些事,他又表现得毫不在乎。 比如裴成文的死。 比如黑衣楼……以及侯爷。 陛下不在乎,李大总管却不能不在乎。 非军功不得封侯。 这是几百年的规定。 但现在不是在开国时期,边境看不到紧急战事,所以在如今的大夏,公爷和侯爷就那么几十个,而且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先帝年间战事繁重时敕封,如今早已退隐。 说到底,爵位不是官位,这些公爷和侯爷退隐之后,影响力还在,却没什么权力了。 但是,孟君集是个特例。 这个折威军的统帅,在边境五年,一路靠着军功封了侯,如果不是那场意外,他还会是当朝唯一个封公的人,加上陛下的青睐,他极有可能被封为镇国大将军。 任谁提到他,都会觉得可惜,叹上一句:他本该是个传奇。 本该两字,尽是遗憾。 所以当李大总管听到“侯爷”两字,第一时间想到了孟君集。 而且他怀疑孟君集。 非常怀疑。 因为孟君集被打发到齐郡后,除了爵位,还领着个云麾将军的官职。 他手握精兵数千,府上还养了许多投奔他而去的折威军旧部。 他有足够的影响力,也有足够的权力。 最重要的是,从云间跌落谷底,孟君集有怨恨朝廷的理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