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第一狗县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章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当然了,你可以通过考科举,来改变命运。 但你要是想转行,对不起,不行。 你个农民要是敢跑去经商,那就是死罪! 你个商人,要是敢购买土地种地,那你也是死罪! 所有人,在以出生时起,就被打上了标签。 除了考取功名,你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合理吗? 这不合理啊! 朱英雄将自己的想法,全部都说了出来。 反正,既然皇上已经发现了。 那自己何不破罐子破摔? 朱英雄现在还真是就打算破罐子破摔了。 可朱元璋听到这话,却满脸的愤怒! 这是咱老朱家人能说出来的话?! 哼!让职业平等? 这怎么可能!? 让百姓有选择的机会? 这更加不可能了啊! 如果百姓有选择的机会,那商贾们岂不是大肆屯田,然后抬高粮价?! 农民岂不都进城,想着做生意,做买卖去了? 这不乱套了吗? 可朱英雄却摆了摆手。 一脸严肃的看着朱元璋,道:“马老,你这话可就说错了啊!” “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用法律去约束啊!” “百姓不想种地,那好啊!你想种别种了。” “反正你就那么几亩薄田,种了,也得不到啥,一年到头也就勉强饿不死。” “不如就把这点地,给别人!” “一户家庭,若只有十亩地,那这户人家的生活,还是很勉强的。” “但一户家庭,若是有百亩!那这户家庭,绝对活得很好!” “至于没有了田亩的百姓。” “就更简单了啊,下官开设的那些工厂,是干嘛的?正好,工厂里缺人呢啊!” 朱元璋听到这,也沉默了。 的确,朱英雄说的对。 人人都应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朱元璋的知丁法,完全限制了百姓的职业。 让人们从一出生时起,就注定了将来。 人们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办法,就是考取功名。 可每三年一次科举,每次只取三百进士。 这是什么概念? 大明朝如今,有五千多万人口。 相当于二十一世纪的浙江。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了。 浙江一个省,每年参加高考的,大约是三十万人。 三年,就是九十万人。 不说九十万,就算是十万! 十万学子,但最终能被大学录取的,仅有三百! 这得竞争多么激烈啊! 如今的大明朝,不就是这样? 三年一次科举。 每次,足有数万学子进京赶考! 可最终,能留下来的,却只有区区三百! 那剩下的人呢? 要么,就此放弃。 当个秀才,回到村里,也能教个书什么的。 要么,就是迎接下一次科举。 这其中,绝大多数人,努力一辈子也是依旧无法成功上岸的。 但如果,皇上能够完全,进行一次彻彻底底大改革! 将职业平等化! 任何职业,都平等! 那么,那些没能中榜的学子们,也不至于为了名声,而宁愿当个穷书生了。 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最终,却只能在家乡,窝窝囊囊的活一辈子。 大部分学子都是如此。 但如果职业无高低贵贱呢? 这些学子们,虽然无法为朝廷效力,无法为国家效力。 但却依旧能够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啊! 你二十年寒窗苦读,即便没有考上公,找个工厂,也能当个小领导啊! 也是手底下管着几十号人的领导啊! 回了村儿,也不至于被嘲笑。 每年赚的钱,也足够养活一家老小。 为什么说,古代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 明代识字率,在百分之十上下。 但这里指的识字率,可不是受教育程度高的意思。 你识字,不一定代表你受过高等教育。 就像小学毕业的人,也识字。 明代识字率虽然能够达到百分之十上下。 但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其实不足百分之五。 但明代的私塾,是很多很多的。 几乎每一个县城,都有那么几座。 按理说,文盲率不应该这么高。 那为何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呢? 很简单,不是因为百姓没钱让孩子上学,而是没必要。 你在怎么寒窗苦读,没三年就取那么三百个进士。 与其跟那三百个精英中的精英去竞争。 不如老老实实的留在家,继承父业。 但如果读书不仅仅可以考取功名,读书还有很多很多的机会。 那还需要担心百姓不送孩子去读书吗? 别说送孩子去读书了,就是农民伯伯自己都会没事儿买一些书籍,自己看一看,最起码认认字。 以后也能找个轻松点的工作。 朱英雄将这些想法,全部说出口的时候。 火车也缓缓停靠在了张家镇的火车站中。 此刻,朱元璋看着窗外,那熙熙攘攘的人群。 每一个人,脸上都挂着一丝丝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 朱元璋就知道了,朱英雄,说的对。 在沛县,就是如此。 在沛县,读书人有着大把大把的机会! 这使得百姓们也都开始重视起了孩子的教育。 即便当不了官,也能当个小领导。 当不了小领导,以后也不用种地,靠老天爷赏脸吃饭。 想到这,朱元璋默默的点了点头。 的确,职业,不该分高低贵贱。 职业,更不应该固化。 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的权力。 有了选择的权力,百姓们才能够富足! 至于粮食问题? 呵呵,那些精明的商人,难道会放着大把大把的良田,不去种,反而进城和那群资本家们内卷? 卷不过,就带着资产,收购田亩。 种地呗! 资本家化为农场主。 生活不一样能过得很美好? “走吧,马老,县城咱参观的够了,在来参观参观这乡下小镇如何?” 张家镇不大。 全镇,算上周围的村庄,也不过一千户。 共计不足四千口人。 下辖六个村。 镇拥有一条主干道,和三条辅路,以及无数穿插在其中的小巷。 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不足两千。 从南到北,不足半刻就可以走遍整个小镇。 一行人下了火车,便坐上了一辆马车。 这辆马车,是县丞安排的。 在明代,镇级别的行政单位是没有最高行政长官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