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第一狗县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0章 建议恢复宰相制,让本官去当个宰相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朱英雄看了看朱标那疑惑的小眼神。 微微一笑。 接着继续开口道:“马公子一定还很好奇。” “那本官就给您解释的在清楚一点。” “这所谓的宰相。” “也可以换一个名字,叫首辅。” “确切的说,是内阁首辅。” “从六部的官员们中选拔。” “并且,品级不变。” “尚书是正二品官员。” “那么,内阁首辅,也是正二品官员。” “这内阁首辅,便是百姓们的代表。” “直接与皇上对接。” “一旦内阁首辅做的不好,不仅官员们有权弹劾,百姓们同样也有权弹劾。” 听到这,朱标愣了一下。 百姓有权弹劾? 百姓如何弹劾? 投票吗? 可大明的天下,有千万百姓,如何投票? 朱英雄笑了笑。 道:“自然不是简单的投票就可以的。” “而是根据民间的言论。” “我朝没有文字狱,百姓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如果有一天,有人听到大街上,十个百姓有超过半数人一听到当朝首辅,都是无奈摇头的话。” “那么,内阁就得考虑考虑换人了。” 朱标闻言,点了点头。 这个办法还挺好。 只是,这个办法,其实也有一个漏洞。 那便是,这不就又恢复了人治吗? 朱英雄此刻,也是叹了口气。 道:“唉!有些事情吧,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至少,在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本官的这个办法,其实是最好的。” 首辅,便是朱棣的永乐时期,才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官职。 用来代替宰相,但权力远远不如宰相。 说白了,这内阁首辅,就是给皇帝擦屁股的。 非要比喻一下,内阁首辅,应该类似于西方的首相。 只是,权力远远不如首相。 同样都是选举产生。 朱标此刻,是越来越看不懂朱英雄了。 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宝贝儿子,脑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东西。 朱英雄也不装了。 直接摊开双手道:“说实话,当个地方官,本官倒是没啥太大的兴趣。” “本官也打算过段时间就辞官了。” “但如果皇上愿意给本官一个内阁首辅当当,那本官可以考虑考虑继续为本朝所用。” 朱标一听。 差点笑出声来。 说了半天。 这小子,是在和自己玩心眼呢啊! 不过,朱标也不生气。 毕竟,这是自己儿子啊! 说实话,如果他真的想当这个内阁首辅,朱标也不是不能同意。 当然了。 朱英雄自己说的,内阁首辅由投票选举产生。 那么,是否任命朱英雄,自己说了也不算。 想到这,朱标耸了耸肩。 道:“皇上说了又不算。” “朱大人自己说的,内阁首辅,由选举产生。” 朱英雄笑了笑,道:“哎呀!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嘛!” “况且,这所谓的选举制度,不是还没正式公布吗?” “在没有公布之前,本官可以先试一试。” “试一试效果嘛!如果皇上觉得好,就可以沿用,觉得不好,大不了本官在背上行囊,回咱沛县老家来。” 朱标闻言。 笑了笑。 这小子,真是一肚子的心眼子啊! 不过,一想到自己未来的接班人,能有这般城府。 朱标不仅不怒。 反而还开心的不得了。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 这皇位,以后都得是他的。 想到这,朱标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可这个内阁首辅…… 说实话,朱标还真想试一试。 他已经决定了。 等回去之后,必须得找父皇好好商量商量这个问题。 看了看时间。 现在已经是中午了。 不过,朱标却丝毫没有感觉到饥饿。 接下来,也该聊一聊正事儿了。 朱标这时,话锋一转。 满脸严肃的看着朱英雄,道:“对了。” “朱大人,关于……是谁想要针对您的这个问题。” “您真的是一点头绪都没有吗?” 朱英雄闻言,愣了一下。 脑瓜子飞速运转。 不一会儿。 朱英雄耸了耸肩,道:“真的不知道。” “本官也没明目张胆的得罪过谁。” “即便是修建铁路的这个工程,本官也给了工部不小的好处,按理说,工部也没理由针对本官啊。” 听闻此言,朱标实在是想不通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朱英雄不知道是谁在针对他。 自己也不知道。 这朝廷当中,到底是谁在监视自己,针对朱英雄呢? 关于这个问题。 一是半会儿的也实在是想不通。 干脆,朱标摆了摆手,道:‘算了吧!" “既然想不出来,也便没必要想了。” “哦,对了,朱大人。” “我看您这衙门里,目前,好像只有几个看大门的吧?” “这样,您在雇几个人来。” “费用呢,在下给你出。” “嗯?” 朱英雄一听这话,懵了。 “马公子此以何为?” 朱标神情严肃的盯着朱英雄,道:“既然,我们暂时查不出来是谁在针对您,那您总得保护好自己吧?” “自从这镇安所成立之后,各个地方的衙门,都空空如也。” “放在以前,衙门里住着几十个衙役,官员自然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但现在……” “啧啧啧!” 说到这,朱标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还啧了啧舌。 朱英雄见状,噗嗤一声,笑了笑。 朱标这是咱担心自己的安危啊! 想到这,朱英雄脑海中,忽然又想到了另一件事。 自己现在,哪哪都缺钱。 刚成立的雇佣兵集团缺钱。 兵工厂缺钱。 修建铁路也缺钱。 总之,这钱,正天都在往出花,却基本见不到往里进。 这才短短的一个月,朱英雄就花出去十万两白银了。 这十万两,自然是包括了朱元璋,和凤阳知府两人的投资。 除了这两个人,还有一些从江南来的富商们,也投资了不少。 加起来,一共能有个三十万两白银了。 本以为,这三十万两,自己怎么也能花上一年。 至少,也能坚持到自己盈利。 可现在看来…… 一言难尽啊! 短短一个月,就消耗了十万两银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