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第一狗县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2章 取消私塾,改设学府!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就连有技术的工匠,现在也是非常稀缺! 工匠和文人,现在已经缺到了一定程度了! 这是最让朱元璋头疼的一个问题。 此时,在奉天殿的大殿中。 朱元璋捂着脑袋。 绞尽脑汁的考虑这个问题。 眼下,文武大臣们,也都在思考着。 许久。 方孝孺忽然站了出来。 拱手道:“启禀皇上,微臣,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缓缓点了点头。 “说吧。” “微臣建议,当扩大私塾规模,在全国各地兴建更多的私塾,来解决高级人才的用工荒的地步。” 朱元璋闻言。 缓缓点了点头。 没说话。 方孝孺等这些文人藏着什么小心思,朱元璋岂能不知道? 如此一来,士大夫的群体,便会更加壮大! 可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可缺少文人数量,是解决了,那工匠呢? 思考许久,朱元璋也不知道该如何示好。 方孝孺继续道:“皇上,而关于工匠的用工荒,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来解决,设立专门教导工匠的私塾,招募工匠为老师。” “如此一来,便彻底解决了工匠人才缺少的……” 朱标这时站了出来,拱手道:“父皇,此法万万不可!” 朱元璋一听朱标的这句话。 顿时来了兴趣。 他看了看朱标,眉毛一挑,道:“哦?太子何出此言啊?” 朱标拱手道:“父皇!” “如此一来的话,那工匠与文人便彻底有了区别,百姓读不起私塾,也读不起匠人。” “读得起私塾的,自然不会去学工匠,这样一来,那全天下的百姓,岂不都去当文人了?” “到头来,工匠短缺的问题,依旧无法得到解决。” 朱元璋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 的确,他也是这么想的。 方孝孺的这个办法,十分的鸡肋。 只不过,此时。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却站了出来。 正常来说的话,朝会这种级别的大会,怎么也轮不上一个锦衣卫指挥室发言。 虽然锦衣卫指挥使的品级并不低。 比在场的大多数官员都要高。 但锦衣卫指挥使,毕竟只是皇上身边的私人保镖罢了。 关于治国之策,是轮不到锦衣卫发言的。 可毛骧却破例。 这让朱元璋很感兴趣。 他身体前倾,看着毛骧道:“毛骧?你有办法?” 毛骧拱手道:“启禀皇上,末将没有办法,但……东藩王有办法。” 此言一出! 朝堂怒震! 东藩王? 就是那个刚刚被册封的大明皇长孙朱雄英? 他能有什么办法? 就算他有办法,难道我们还要去找人去琉球问吗? 再说了,他一个黄口小儿! 是,生意做的挺好。 挺会赚钱的。 也善于钻研,钻研出来很多奇技淫巧。 但这治国之策,他一个小屁孩能懂什么? 毛骧没有在意周围鄙夷的目光,而是自顾自的开口道:“去年在东藩王出海之后,末将奉命彻查东藩王留在沛县的财产时。”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折子,折子中,都是写好的许多治国良策。” “当时末将并未在意,只以为是殿下闲来无事,纸上谈兵罢了。” “但刚刚末将忽然想起来,殿下留下的那些治国良策中,有一项,名为论百姓教育的标题。” “当时末将出于好奇,打开来看了看。” “其内容,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朱元璋闻言,立即眼前一亮! 一听说是自己那个宝贝孙子搞出来的东西。 朱元璋立马大笑道:“哈哈哈!好!毛骧!你现在就去找过来!给咱瞧瞧!” “是!” 不一会儿,毛骧带着一本很薄的折子走了回来。 双手奉上。 朱标接过折子,正打算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却摆了摆手,道:“你念吧!” 朱标点了点头。 然后打开折子。 只是扫了一眼。 随即,朱标便眉头紧锁! 半张着嘴,不发一言! 百官们看到这一幕,都有些诧异。 这是写的好是不好啊? 怎么还惊呆了? 朱元璋也有些不耐烦了。 立即开口道:“念啊!愣着干嘛?” “哦!” 朱标哦了一声。 然后立即开始大声朗诵起来:“当今百姓,识字率十之一二,若是放在从前,愚民自然更好掌握。” “但今后,不出百年,大明朝将进入工业化时代,皆是,便需要大量受教育之人才。” “当务之急,当是尽快扫盲,取消私塾!” 听到这,在场的官员们,无不是格外震惊! 扫盲? 扫盲的方法就是取消私塾? 这不开玩笑呢吗? 取消私塾了,指望百姓们在家自学成才吗? 百官们纷纷议论起来。 认为这朱雄英,到底还是个小孩子啊! 想法过于天真了。 朱元璋听着百官们的议论,也是眉头紧锁。 有些不敢相信,这话竟然是自己那个有才的孙子说的。 他怎么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自隋炀帝发明科举,唐太宗彻底将其推广后,华夏大地,可谓是人才济济! 从前世家垄断官位的局面,也得到了改善。 所有百姓,都可以靠着读书而改变命运。 而现如今,朱雄英竟然要取消私塾? 这时,朱标继续往下读道:“取消私塾,改设学府,学府当分为小、初、高,三个阶段。” “小学六年,教授伦理道德与最基本的识字算术。” “初中三年,教授更高一阶段的识字算数。” “高中三年,同上,但在其中加入可选类别,学子可自行选择自身擅长的科目主攻。” “最后,便是最重要的,大学,大学主要教授高中时所选择主修的科目,以专业区分,喜欢何种专业,便主修何种专业。” “骁勇善战者,可就读军警学院,将来可参加武举,考不上武举,也可进入衙门做一名衙役官差。” “善于钻研者,可就读理工学院,将来可进入工厂担任高级工匠,或参加科举,进入工部。” “善于文学者,可就读文学院,将来亦可入仕途,或担任工商行政人员。” “一次类比。” “但更重要的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