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715.香蕈(xùn)饺子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喊上骆妈,还有跟着骆妈过来的罗少安。 还有开启自动跟随,赶都赶不走的褚杰和小赵。 大家一起动手,端上准备好的各种食材原料。 回到骆一航家里做家宴。 名义的话,就算迎接林师傅吧。 让客人下厨,怪不好意思的。 (客气客气,别当真。) 骆一航家的厨房也够大,施展的开。 林师傅过来先吊高汤。 用泡发的香菇、干笋、黄豆芽吊素高汤。 这三样号称素汤三霸。 吊高汤需要一个小时。 趁着吊汤的功夫。 徐师傅熬他的料。 天府名厨,做毛血旺不屑于用外面卖的火锅底料,得自己熬。 王师傅,也开始备他的菜。 林师傅让开火眼,在厨房桌子上调馅和面擀皮。 馅是用荠荠菜和香干碎调的素馅。 擀皮擀的却不是饺子皮,是馄饨皮那种薄薄的,不对,比馄饨皮还薄,拿起来能透亮。 形状倒还是圆形。 “您这是包饺子还是包馄饨啊?”骆妈发现了其中差异。 “用馄饨皮包饺子。”林师傅亮出一个小秘密。 “我第一次做的时候,用的是饺子做法,感觉不太对。后来去了一趟高邮,汪老是高邮人。发现那边把馄饨称作淮饺,皮薄如纸。换了当地的馄饨皮再做一次,感觉对了。所以啊,我做了改良,用薄皮包小饺。” “有什么不一样么?” “等做出来就知道了。” 他还卖了个关子。 林师傅擀皮,骆一航他们一起动手包饺咂。 然后,就翻车了。 这么薄的皮,太考验技巧了。 小赵一上来,连续捅破了七张,放弃不干了。 人家褚杰多聪明,根本没上手。 罗少安更聪明,捅破了还又拿一张往上补,又捅破又补一张,三张合起来比饺子皮还厚,最后包成一个小包子。 这个就归他。 骆一航还好,小心翼翼慢慢弄,耗时好几分钟,包出一个小小的饺子。 包是包出来了,外观嘛,就不要谈了。 就这林师傅还夸奖呢,“对,对,就只能包这样小小的饺子,淮阴小饺嘛。” 骆一航表示,放弃。 太折磨了。 这一大帮人里,唯有骆妈还能跟上趟,慢慢悠悠好半天一个,还能保持个完整造型,也没捅破。 等林师傅都把皮擀完了,这边包饺子的五个人,战绩十个。 林师傅洗了手,加入战场。 只见他捏起一张饺子皮,抹一点点馅料在中间,不知怎的一捏一搓,就包好一只。 圆滚滚、胖嘟嘟,坐在案板上特别好看。 接下来,就是林师傅的表演时间,几秒钟一个,手底下快极了。 这就是人间的参差啊,别拿爱好跟人家的职业比,真比不过。 刷刷刷刷案板上摆满。 骆妈那边刚又包了六个。 林师傅已经包了四十多个。 数数人头,再看看锅。 差不多能做一拨了。 “这东西必须趁热,要不我先做一轮,尝尝味道。” 这项提议收到了一致同意。 —— 林师傅起锅烧油,油温180度下锅炸饺子。 还专门让骆一航在边上守着。 “这道菜最关键的啊,就是在刚炸好的时候倒入素高汤。” 然后,就出现了骆爸刚回来的那一幕。 时间刚刚好。 每人分到一小碗。 骆一航先喝一口汤。 这汤是真鲜啊,有强烈的香菇和笋的风味。 豆芽味道却消失无踪,分辨不出。 “为什么汤里尝不出豆芽?”骆一航有问题直接问。 林师傅递来一个赞许的目光,“黄豆芽在素高汤里的作用是提鲜,重点在提。它本身味淡。” 懂了,当催化剂用。 解开疑惑后,骆一航又舀起一只小饺子放进嘴里。 一口下去,口感非常有趣啊。 饺子的外皮有些像炸过的响铃卷口感,泡了一下又软。 又脆又软的。 而馅料更是神奇,荠菜的清香、豆干的咸香,两种味道不同,口感也不同的食材,在嘴里融合,相得益彰。 最最奇特的是,明明全素的,没有肉,却吃出了肉味。 这点不光骆一航发现了。 其他人也发现了。 小赵快人一步,好奇问道:“为什么我吃出了肉味啊。” 闻言。 林师傅像埋藏的彩蛋被人发现了一样快乐,嘴角上翘,笑容在脸上浮现,“香蕈饺子的妙处就在于此,油炸以后变蓬松的外皮,能吸进去汤味。” “鲜味都在汤里,一包一裹,它能骗过舌头,以为是肉汤。” “用饺子皮就达不到这效果,饺子皮厚,不容易炸蓬松,汤味吸的不够透,饺子是饺子,汤是汤,它融合不起来。” 原来还有这么多细节。 汪曾祺散文中就只有几句话,五六十个字。 林师傅就通过这么一点点文字,研究出这么多。 把菜谱给复现出来了。 得费多少功夫。 不对,不仅仅是复现,而是进化升级。 相信汪老小时候,近一百年前,观音庵中做的香蕈饺子绝无此种滋味。 因为这五个小饺子。 小赵已经愿意奉林师傅为偶像。 这是文学少女和文学厨子之间的共鸣。 这才是追星啊。 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隔着时空的对话。 是故事照进现实。 果然是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骆一航挑起大拇指,“林师傅,您真不愧为美食之都的艺术家。” 美食之都的艺术家? 小赵反应多快,马上明白是林师傅的外号。 吹捧张口就来。 “林师傅,您太牛了,您将文字中的美味变成了现实中的佳肴,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汪老笔下的风味。” “您不仅是一位厨师,更是一位艺术家,将文学与美食完美融合,让人在品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您的这道菜是对文学作品的完美诠释,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汪老所感触到的情感和故事的深度,您的烹饪艺术让文学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您让这些文字活了起来。” 这遣词,这造句,这一连串,给林师傅捧得啊,晕晕乎乎,他就得意这个。 当场就把小赵引为知己。 不对,这是文艺少女和文艺中老年的惺惺相惜。 而李永云之后的动作,更是让林师傅老怀大慰。 李永云呼噜呼噜扒拉完自己碗里,连汤都喝的点滴不剩,随后把碗一伸,“林爷爷,我还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